來源:共產黨員網
2025-08-10 16:56:08
“愿做邊疆胡楊,把根扎進邊疆熱土?!边@句寫在工作日志扉頁上的話,是我的初心寫照。在喀什大學學習期間,我先后擔任共青團中央新媒體中心輪訓編輯、喀什大學青年媒體中心主任等職務,這些成長路上的印記,始終鞭策著我在基層工作中保持奮進姿態。如今,從校園到田埂,變的是身份和環境,不變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在鐵日木鄉托特庫勒村工作的日子里,我堅信唯有堅持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詮釋擔當,才能在鄉村振興的賽場寫下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答卷。
擇一域深耕,從校園到田野的青春轉向
大一那年,迎新隊伍舉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旗幟穿過校園,紅綢子在風中獵獵作響,像一團火跳進我心里。四年喀什求學路,數不清多少次跟著社會實踐隊鉆進南疆鄉村。記得在和田縣駐村時,維吾爾族老鄉阿卜杜熱合曼拉著我看他新蓋的安居房,粗糙的手掌反復摩挲著雪白的墻壁:“共產黨亞克西!”這個畫面被定格在相機里,刻進我的心里,也讓我篤定了一個信念:腳下的泥土有多厚,心中的真情就有多深。
畢業季,當北京傳媒公司的錄用通知和選調生報名表同時擺在桌上時,我翻出那張照片看了整夜。我的筆能寫校園新聞,更能寫鄉村變遷;我的鏡頭能拍畢業晚會,更能拍田間地頭。
報到那天,我背著裝滿專業書和相機的行囊,鄉黨委書記在會議室等著我們,桌上擺著一杯剛沏好的羅布麻茶:“這茶初嘗有點苦,喝慣了就品得出回甘。基層工作也一樣,得沉下心來。” 從會議室出來,走進辦公樓,樓道里的陽光斜斜切進來,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照得發燙,也格外鮮亮。
在一線淬煉,把專業優勢變成富民實效
剛到崗,我就接手了“木亞格杏”產業攻堅的接力棒。我第一次跟著老鄉艾買爾去杏園,看著滿樹金黃的果子,老人感慨著說:“這幾年村里一直幫著找銷路,比以前強多了,就是盼著能賣得更遠些、價錢再好點,不然心里總不踏實?!蔽铱丛谘劾铩⒓痹谛睦?,暗下決心要在前人基礎上再加把勁,讓杏子真正成為鄉親們的“致富果”。
轉身就撥通了喀什職業技術學院鄧教授的電話,三顧茅廬請來了園藝技術、畜牧獸醫、動物醫學等方面的專家。培訓會上,我當起翻譯,把“疏花疏果”這些專業詞變成土話:“就像給果樹‘減負擔’,讓剩下的果子長得更壯實……”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我策劃的“杏花節”升級方案。我們在杏園搭起直播間,鏡頭里,艾買爾大叔彈著都塔爾唱情歌,身后是漫山遍野的杏花;鏡頭外,我舉著話筒當解說:“不僅是花,是鄉親們的致富希望!”這場直播引來了上萬人圍觀,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不僅覆蓋了喀什周邊的批發市場,就連阿克蘇的商超也打來了采購電話。收果那天,艾買爾大叔攥著幾張嶄新的鈔票,眼角的皺紋里都浸著笑:“小伙子你看,今年的杏子不僅賣光了,價錢還比去年高了兩成!家里的新家具,這下有著落了!”
以黨建為鑰,讓紅色堡壘賦能鄉村發展
“村里的事,黨員得先往前沖?!痹阼F日木鄉托特庫勒村擔任黨支部委員的第一天,老支書托合提就跟我說。我發現,村里的黨員們都很有干勁,只是有時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我靈機一動,在前人推行的黨員積分制基礎上,細化了“硬指標”——幫一戶村民解決困難得3分,教會一項農技得5分。
每月積分公示欄前總是圍滿村民,有人指著榜單念叨:“艾大叔這積分又靠前了,難怪這陣總見他幫東家修羊圈、西家收玉米。”68歲的老黨員買買提以前總說老了干不動,現在天天往地里跑,教年輕人種葡萄。“小楊說了,積分能換化肥,更能換臉面!”老人笑得滿臉皺紋像朵花。
為了破解黨員老齡化難題,我盯上了返鄉大學生阿依古麗。姑娘懂電商,卻總說“怕干不好”。我陪著她跑市場、學政策,三個月后,阿依古麗不僅成了入黨積極分子,還幫村民賣出了5萬元的干果。如今村里的3名入黨積極分子,都是30歲以下的“新農人”。
黨課也變了樣,已跳出會議室的圍墻,變得鮮活熱鬧起來。“田間黨課”開在杏園地頭,農技專家手里剪枝剪咔嚓作響,示范如何給果樹定型;“春耕微課堂”里,阿依古麗舉著手機直播,教村民們用短視頻查惠農補貼政策,評論區里“這課聽得明白”“下次還講不”的提問刷個不停。有次講鄉村振興,我特意把課堂設在掛滿青果的杏樹下,老黨員買買提抱著剛摘的樣品果感慨:“以前覺得振興是大道理,現在看著這果子能賣上價,家里娃娃能返鄉干事,就明白啦!”
讓星火燎原:把個人選擇變成集體接力
我的成長,是站在母校的肩膀上。2025年杏花節,我特意邀請喀什大學的老師同學們來鄉上看看。直播鏡頭前,我指著漫山杏花說:“去年艾買爾大叔家的杏干賣了3萬塊,這就是基層的魔力?!?/p>
這場直播讓韓照鑫、王強等學弟學妹動了心。當他們還猶豫“基層太苦,怕熬不住”時,我沒直接回答,拉著他們往賽乃姆大娘家走。剛到院門口,就見老人正坐在新沙發上曬太陽,藏青色的絨布套在陽光下泛著暖光?!斑@是用賣杏的錢換的!”大娘拍著扶手笑,指縫里還沾著做馕的面粉,“以前坐木板凳,腰總疼。現在啊,就像坐在云彩上!”她突然起身往屋里跑,捧著一碟杏仁往大家手里塞。
王強捏著杏仁的手頓了頓,忽然掏出手機對著沙發拍了張照。郭藝苑蹲在地上摸沙發腿,輕聲說:“這木頭摸著真扎實。”張保強最沉默,卻在離開時突然問:“哥,今年選調生報名,能幫我們看看材料不?”如今王強、舒含、韓照鑫、張保強、郭藝苑……也成了新的“追光者”,馬上都要周邊縣市報到了。
從杏園里的“算賬人”,到村里的“貼心人”,我的腳步踏遍了鐵日木鄉的溝溝壑壑。日記本最后一頁,壓著幾片干枯的杏花瓣。我寫下:“胡楊活三千年,扎根只需要一瞬。”窗外的月光落在寫著“為人民服務”的搪瓷缸上,茶漬勾勒出的紋路,像那片正在生長的胡楊林。
這,就是我在南疆大地上,用腳步和心跳寫下的青春答卷。
(作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附縣鐵日木鄉托特庫勒村 楊冠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