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7-11 09:18:07
原標題:我與《煙臺日報》的情緣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我與《煙臺日報》的情緣
來源:煙臺日報
孫超
我跟《煙臺日報》是有一些緣分的。
《煙臺日報》教我好好習武
1970年初冬的某一天,在捕俘拳訓練場地,解甲莊公社武裝部的一位干事,站在由全公社43名學員組成的隊列面前,舉起手里的一張《煙臺日報》,眉飛色舞地說:“同志們,我們上報紙啦!”
要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還得讓我從頭說起——
高中畢業后,我回村務農——當時沒有高考這一說。入冬,武裝部組織全公社的基干民兵集體訓練,地點在部隊駐地。
我村的男民兵被安置在部隊的一處營房里。我鋪好被褥,躺下跟鄰鋪的人閑聊。民兵連長挨著我躺下了,對我說道:“這次民兵訓練,上級讓每村挑選一個人,去參加新增加的捕俘拳訓練項目,我準備派你去。”
我一聽,極不情愿地說:“連長,我不行,你另派一個人去吧!”
“你有文化,人又機靈,我就看好你了!不但要去,而且還要學得好!”民兵連長不等我再說什么,騰地站起身走了。
軍令如山,我只得服從。
訓練十分艱苦,壓腿、站樁、沖拳、踢腿……一天下來,累得骨頭都快散架了,渾身哪兒都疼,兩條腿像灌了鉛似的,死沉死沉的。吃過晚飯,我倒頭便睡,一覺到天亮,才解過乏來。我正想打退堂鼓,改變我主意的事情發生了——也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干事一改往日的嚴謹,面帶喜色,讓我們列隊聽他讀報。那是一則簡訊,登在《煙臺日報》上,反映捕俘拳訓練隊刻苦訓練的情況。這使得我跟隊友們深受鼓舞,訓練更加投入,技藝長進很快。
在民兵訓練總結大會上,全公社的民兵黑壓壓地列隊站立在會場四周,觀摩捕俘拳隊表演捕俘拳。我們43名隊員,從“直拳”開始,一直到“鏟腿”結束,一氣呵成,英姿颯爽,精神抖擻,整齊劃一,收到了極好的表演效果,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那次,我被評為全公社的優秀學員(僅有三名)。回村后,在全村的民兵訓練總結會議上,民兵連長把我好一通表揚,說我是好樣的,為我村爭了光。可是,他哪里知道,若非《煙臺日報》那篇文章給我鼓了勁,說不定我會半途而廢啊!
《煙臺日報》成就我的文學夢
轉過年,我被聘為民辦教師。
好像是1984年吧,我的一篇小小說,被登在《煙臺日報》的副刊“半島文藝”上。小說原來的題目是“一只耬腳”,發表時編輯給改為“耬腳”了。
那時自己太懵懂,竟沒有留意那一期副刊的責任編輯是哪一位!而今,那張報紙早就不知放哪了,否則,便可以據此聯系到這位編輯,跟他(她)面談或筆談,一來表示感激之情,二來躬身求教。
記得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我上完課回到辦公室,一眼瞥見我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個郵件,寄件人一欄赫然打印著“煙臺日報雜志社”。我當時說不出是緊張還是高興。我坐了下來,摸了摸那鼓鼓囊囊的郵件,心里像揣了一只蹦蹦蹦地撞擊著我胸口的小兔子。
鄰桌那位年輕的女老師催促我:“孫老師,這是煙臺日報社寄來的,該不會是你投的稿被登出來了吧?”
經她一說,其余幾位老師齊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我。無奈之下,我只好當眾將郵件拆開了,一看,是數張《煙臺日報》。我展開那帶著墨香的報紙,目光鷹隼般在“半島文藝”上掠過,心里一沉:版面上并沒有《一只耬腳》!這讓我的心涼了半截!不過,我發現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是《耬腳》。
“那或許就是我的《一只耬腳》吧?”我一邊期盼著,一邊蜻蜓點水似的瀏覽了一遍《耬腳》,不由自主地一陣狂喜:“謝天謝地,果然是我的處女作啊!”
那一天,《煙臺日報》傳遍了所有教師辦公室,我任課班級的學生們得知這件事后,也紛紛要求我念給他們聽,不少同學還因此喜歡上了寫作。后來,在我的指導下,其中有好幾位學生多次在全國中學生大賽中獲獎。
這篇小小說的發表,不啻是編輯幫我捅破了文學殿堂那層神秘的窗戶紙。此后,我信心倍增,筆耕不輟。我多次于各級征文大賽中斬獲獎項,出版了50萬字的《約山亭詩稿譯注》,著有《張養浩元曲今譯》《牟平遺香集今譯》和八幕傳統京劇《李永紹》。
回想起來,我習武,幸遇《煙臺日報》的鼓勵;我為文,承蒙《煙臺日報》的眷顧。這也許是因我與《煙臺日報》三生有緣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