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wǎng)
2018-11-06 09:40:11
齊魯網(wǎng)11月6日訊 11月5日,在青島薛家島碼頭,歷時31天“探險”歸來的“科學號”科考船緩緩駛?cè)肭鄭u母港。
本航次歷時31天,行程5600余海里,圓滿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wù),搭載了國內(nèi)8個單位的25個國家級科研項目,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的80名科研及人員參加了科考。科考過程中一共完成70個站位的作業(yè),獲取了東經(jīng)130度全水深的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等觀測數(shù)據(jù)。
本航次執(zhí)行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員王錚告訴記者,這次取得的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包括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態(tài),還有地質(zhì)。地質(zhì)方面比較重要的就是,頭一次在這么深的西太平洋放了兩套深海的地質(zhì)沉積物捕獲器,大概深度在4000多米和5000多米。
“原計劃沿著東京130度斷面,從北向南,一直到北緯2度,沿著馬魯古海峽的斜面做觀測后,正準備去北緯18度斷面的時候,與今年第26號臺風“玉兔”狹路相逢,而“玉兔”也是2018年最強熱帶氣旋。強臺風來襲,大家與船長協(xié)商后,決定暫去南邊避風,因為臺風的風圈太大了,即使能過去,也無法作業(yè)”。
避風3天后,大家觀察海浪圖,抓住時機,在臺風外圍兩到三米浪圈的范圍內(nèi),驅(qū)船趕到北緯18度。巧合的是,臺風中心也經(jīng)過北緯18度斷面,于是“科學”號在臺風外圍,沿著18度斷面,科研人員克服困難,跟隨臺風的路徑,在海洋科考史上罕見的獲得了超強臺風過境后的第一手觀測資料。
“即使躲了3天風,浪還是很大,在臺風兩米浪圈范圍內(nèi),船的左右傾斜程度達到了十幾度,放在桌子上的一杯水能瞬間傾倒。”
在海上作業(yè),大風大浪是平常事,單一枯燥的生活也是一大考驗。
記者了解到,在“科學號”上有一個籃球場,可以作為長期海上科考生活的調(diào)劑。
科考隊隊長李銳告訴記者,因為籃球場位置高,而且海上風也大,所以籃球經(jīng)常被扔到海里去。每次出發(fā)前,都會帶很多籃球,此次出發(fā)前,大概帶了二三十個籃球。
在此次科考中,波浪滑翔器、高頻漂流浮標等一批國產(chǎn)海洋儀器成功進行了海試。大量關(guān)鍵海域觀測資料的成功獲取有助于加深人類對西太平洋海洋環(huán)流及氣候變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中科院海洋環(huán)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袁東亮表示:“西太平洋的海溫是驅(qū)動我們中國大陸季風氣候和臺風最主要的驅(qū)動力,今年恰逢是一個中部型的厄爾尼諾,也就是說普通的厄爾尼諾海溫的異常是在赤道的東太平洋,今年的海溫異常是在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這是我們第一次在中部型厄爾尼諾期間,完成了西太平洋全水深的觀測, 所以這個觀測數(shù)據(jù)非常寶貴,對我們認識氣候異常,對中國季風和臺風的預(yù)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經(jīng)過短暫的修整后,11月15日“科學號”將再次啟航,“科學號”是我國海洋科考領(lǐng)域的“旗艦”,每年都承擔著很多國家大科學計劃中非常重要的科考項目等,而且每個航次都是開放共享的,會搭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和科研部門進行遠洋科考作業(yè)。
閃電新聞記者 張磊 孫楊 崔冬梅 王安琪 青島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