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9日訊 今晚7點,《問政山東》欄目進行第193期直播,本期問政煙臺市。
龍口市興民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汽車安全玻璃研發生產的專精特新企業,汽車天窗玻璃產量位居全國前三。2021年,企業新建4條生產線,并引入人工智能視覺檢測系統進行不良品檢測,但幾年下來,人工復檢率一直居高不下。
“有光線照射,照射以后玻璃表面會出現反光折射,也會被人工智能設備誤判成有缺陷的,會彈出到人工復檢。”公司信息部經理徐明明為此很無奈。
企業引入人工智能視覺檢測系統時,每條產線投入兩三千萬。而據公司的測算,這套人工智能系統檢測失誤率達到12%以上。公司現在年產汽車玻璃1000多萬片,有120多萬片需要人工進行復檢。
徐明明表示:“當初上人工智能的時候,也是為了減少人員的工作量。人工智能出現很多誤判,增加了人工檢測的工作量。”
同樣位于龍口的山東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嘗試在質檢環節使用智能視覺識別系統時,效果同樣不好。
集團IT管理部總工趙占川表示:“現在應用了一部分。但是從應用的邏輯或者應用的效果來看,識別度還是不足。”
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運用智能視覺識別系統后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如何用好這些數據,也是公司面臨的一大難題。
趙占川告訴記者:“作為傳統企業,我們沒有高質量的、更有經驗的數據治理模型。如何治理這些數據、利用這些數據、挖掘這些數據的潛力,還是需要專業團隊來協助我們。”
針對企業遇到的新問題,龍口市工信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無能為力。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縣級工信局,在專業水平方面,解決問題肯定有限。企業有需求,咱能辦到的咱給你辦,辦不到的,往上面反映。”
記者又聯系了煙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員表示,本地的“人工智能+”行動仍處于起步階段,要兼顧不同企業和不同生產工藝,實現人工智能與個性化場景適配,目前還存在難點。
針對片中反映的問題難點,煙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宏在今晚節目現場表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煙臺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內部流程和組織結構轉型升級。下一步,我們首先要引導企業樹立‘適配為王’的理念,不要貪大求全。在人工智能領域,到目前為止沒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要避免陷入‘模型很好看,應用難做到’的困局。對于我們工信部門,要做到精準化服務,積極繼續推進工作,利用‘人工智能+’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企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