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6日訊 東營市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在濱海鹽堿地上建起了“新糧倉”。
在利津縣的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試驗驗證基地,玉米幼苗迎風挺立、長勢喜人。這片近千畝試驗田,土壤含鹽量5‰~20‰,屬于典型的濱海中重度鹽堿地。2022年底,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落戶黃三角農高區,圍繞生物育種、產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三大領域,組建了22支核心攻關團隊。核心成員李曉彬團隊,揭榜“鹽堿地適生多樣化種植與多水源壟膜精準滴灌技術”項目,在利津縣這塊昔日的不毛之地,開啟了改良、提產試驗。
探索濱海鹽堿地治理路徑,東營已形成輕度“以種適地”、中度“以地適種”、重度“種地互適”的多樣化模式,并聯合國內40多家知名院所,構建國內首個分子設計育種、精準加速育種、梯度鹽堿地測試三級育種體系。以種適地,“齊黃34”大豆、“濟麥60”小麥等品種已接連在東營創造鹽堿地高產典型。今年年底前,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將培育耐鹽堿作物新品種、新品系80個,在全國推廣耐鹽堿品種和新技術面積3000萬畝。
閃電新聞記者 宋京偉 鄧杰 東營臺 李漢章 利津臺 崔立學 趙海斌 編輯 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