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9日訊 在山東半島濰河中游,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宛如一顆生態明珠般閃耀其間。作為國家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實踐創新基地,峽山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真諦。
一邊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峽山水庫碧波蕩漾,守護著300多萬群眾的飲水安全;一邊是遍野艾草變身 “金疙瘩”,鋪就鄉村振興的綠色大道。這里的每一滴水、每一株草,都訴說著生態與發展共生共榮的故事。
守好 “大水缸”,科技筑起立體防護網。峽山水庫總庫容 14.54億立方米,年均供水量2.6億立方米,是濰坊乃至膠東地區的 “生命之源”。為守護這汪清水,當地創新構建 “人防 + 物防 + 技防” 立體化防控體系,讓水源地安全無虞。
人防上,水上生態警務中心與多部門聯合執法,合署辦公嚴打侵水涉漁違法行為;“檢察官、法官+執法巡邏” 機制將環境審判與生態修復銜接,實現 “懲治、修復、賠償” 一體化。物防上,環庫防護網實現全封閉管理,壩頂和跨河橋設置的限寬限高設施攔住了危險車輛;三河入庫口的導流渠、蓄污池像 “過濾網”,把污水擋在水庫之外。技防更是藏著 “黑科技”:投資3500萬元的現代化管理矩陣實現高低空立體監控,24小時在線的水質監測站和生物預警站實時 “把脈”水質,高溫汛期還會加密檢測頻次。與中國科學院等機構合作的藍綠藻防治中心,用生態浮島、增殖放流等 “綠色療法” 守護水質,讓 “人放天養、魚水互養” 的生態模式落地生根。
更值得一提的是,29.16億元的戰略水源地水質提升工程終結了 “中水入庫”歷史,5.87億元的膠東調蓄工程讓水庫告別 “庫干無源”,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讓這庫清水成為可持續的生態資本。
種好 “小草藥”,全鏈激活生態價值。在峽山,野生艾草可不是普通雜草,而是鄉親們的 “致富草”。得益于水庫滋養的優良生態,這里的艾草葉片小、精油含量高,制成的艾絨滲透性強,成了市場搶手貨。2019年,峽山區被授予 “世界艾灸之都”,這抹綠色更成了金字招牌。
艾草產業的崛起,始于對 “邊角料” 的巧利用。當地盤活村邊、屋邊等 “五邊” 零散土地,用 “村集體 + 龍頭企業 + 農戶” 模式建起 20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畝均增收2000元。“光伏 + 艾草” 的創新模式,讓土地在發電的同時長出 “金疙瘩”,生態效益節節高。
在山東艾福堂健康科技集團的帶動下,艾草實現 “全身上下都是寶”:深加工出艾條、精油、艾香等六七十種產品,年加工能力達500噸。企業構建的 “產、學、研、銷、養” 生態鏈,不僅有生產研發中心,還有艾灸博物館、康養中心和職業培訓學校。連續三年承接的 “全民艾健康” 項目,培訓6000余名艾灸指導員,建設近2000家示范點,免費發放85萬套艾灸器具,讓艾灸走進尋常百姓家。如今,艾灸博物館成了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艾灸+文旅” 模式更讓生態資源變成 “搖錢樹”。
從水庫的 “立體化防護” 到艾草的 “全鏈增值”,峽山區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雙贏的路子。水庫的優良生態滋養了高品質艾草,艾草產業的收益反哺生態保護;“三清一凈” 專項行動讓鄉村變美,美麗環境又吸引資本投入。這正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生動寫照 —— 守好生態底線,發展綠色產業,生態優勢就能變成經濟優勢,美麗風景就能變成 “美麗經濟”。
如今的峽山,清水長流、艾草飄香,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這片土地的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選擇題,而是發展的必答題。只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就能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幸福生活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