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5-06-24 09:51:06
原標題:山東交出地方立法厚重答卷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山東交出地方立法厚重答卷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今年是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十周年。十年來,山東省、市兩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切實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人大立法工作,確保立法工作正確政治方向,在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中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截至目前,經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山東省16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含修改、廢止決定)905件,現行有效法規493件。
提升質量 凸顯地方立法特色
地方特色既是地方立法的靈魂,又是地方立法生命力之所在。
德州扒雞、煙臺葡萄酒、濰坊風箏、日照綠茶、棗莊石榴、濱州冬棗……越來越多的齊魯特色被專門立法保護以促進發展,“好品山東”越叫越響亮;濱州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推進“網格+心理咨詢”全覆蓋,制定全國首件社會心理服務領域的地方性法規;菏澤在全國率先出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促進條例,把握現實需求,突出地方特色,著力保障農村兒童發展、實現城鄉友好共建。
可操作、真管用是地方立法的根本,也是地方立法執行力之源。
威海等6市緊抓出租汽車司機從業年齡延長、網約車監督管理等問題,出臺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法規;臨沂、聊城將預付消費領域治理作為推動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突破口,出臺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法規,創新構建預付消費法治化治理新路徑。各設區的市緊扣地方治理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小切口”“小快靈”實現地方立法“大縱深”。
針對法規立項、起草、審議、實施等一系列關鍵環節,山東省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化工作機制。東營探索建立“專班制推進、項目化管理、清單式落實”工作機制,增強人大主導立法的能動作用;泰安探索建立法規案交付表決前評估制度,以科學決策鞏固人大在立法全鏈條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照開發運行地方性法規“四入”數字化監督平臺,對現行有效的法規實施情況開展全面檢查監督。
圍繞中心 發揮地方立法引領作用
十年間,從產業升級的“改革破冰”到生態保護的“紅線守護”、從民生福祉的“溫情注腳”到社會治理的“創新密碼”,一件件圍繞發展所需、改革所急、群眾所盼的地方性法規相繼出臺,描繪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
聚力改革。各地緊扣改革方向,以法規引領規范填補“真空地帶”。濟南、煙臺制定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濟寧等8市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法規,青島制定品牌建設促進條例,泰安出臺新型工業化促進條例。
緊扣民生。為托起幸?!跋﹃柤t”,聊城制定全國首件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條例;淄博以立法破題院前急救“黃金時間”保障難題,從法治角度補齊公共衛生安全短板。守住“人間煙火氣”,山東省設區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供水、供熱、燃氣等民生熱點領域共制定19件地方性法規;12市制定煙花爆竹燃放管理地方性法規,回應人民群眾對節日氛圍的期盼。
振興鄉村。臨沂圍繞美麗鄉村、健康鄉村、法治鄉村、文明鄉村開展鄉村振興立法“四部曲”,走出一條彰顯沂蒙特色的立法新路徑;德州制定全國首件糧食生產促進條例,為鞏固和推廣“噸半糧”創建成效、促進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棗莊制定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留住鄉愁、守護記憶。
傳承紅色基因。濱州制定渤海老區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臨沂制定以紅色精神資源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菏澤制定全省首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濰坊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聚焦生態文明,各地人大用法治編織守護綠水青山的制度保障。筑牢生態保護屏障,青島制定嶗山風景區條例,煙臺制定養馬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織密水資源防護網,日照等6市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相關法規,泰安等5市制定水資源保護管理法規,濟寧制定大運河岸線保護管理條例;打響藍天保衛戰,濰坊等10市出臺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淄博、菏澤圍繞煤炭清潔生產利用制定專項法規。
統籌協調 著力下好“一盤棋”
3500多公里海岸線、近16萬平方公里海域,山東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的腳步從未停歇。
因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山東省沿海7市的海岸帶保護和利用狀況也不盡一致。為此,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統籌指導和推進沿海設區的市海岸帶保護立法。隨著沿海7市先后制定了海岸帶保護法規,山東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海岸帶保護立法全覆蓋的省份。
“一指用力”莫如“握指成拳”。2021年,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統籌協調,將海洋牧場立法作為膠東經濟圈5市首個協同立法項目。5市人大常委會打破海洋牧場管理中“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局”的立法協同,打造了海洋牧場立法的山東樣板。
為破解“九龍治水”的難題,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指導沿黃9市人大常委會圍繞黃河水資源保護與節約集約利用開展協同立法,成為全國首個服務黃河戰略的流域協同立法項目。9市法規名稱、調整范圍、體例結構不完全相同,立出本地特色。
十年來,山東省設區的市注重集成配套,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東營先后制定濕地保護條例、濕地城市建設條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節水控水管理辦法,構建起地方特色突出的生態法規體系;圍繞名泉、山體、濕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濟南先后制定了20余件地方性法規,筑起保護“山泉湖河城”特色風貌的法治屏障;圍繞構建涵蓋生態保護、經略海洋、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的“1+N”精致城市建設法規體系,威海出臺全國首件以精致城市建設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這些創新做法實現了立法保護的集群效應,彰顯了立法實效。
與時代同步伐、與實踐同發展、與民生同關切;在守正中創新、在規范中發展、在改進中提高。山東省、市兩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將繼續把握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守正創新、行穩致遠,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