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5-07-02 10:09:07
原標題:讓分娩鎮痛成為產婦“標配”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讓分娩鎮痛成為產婦“標配”
來源:健康報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 曲元
近期,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分娩鎮痛工作的通知》。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繼2018年啟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后,再次以發布重磅文件形式,推動分娩鎮痛的全國普及工作。
作為一名麻醉科醫生,筆者見證了中國分娩鎮痛從“無人問津”到“星火燎原”的發展歷程,此刻回首,既欣慰于政策與技術的雙重進步,又感慨于全面推進分娩鎮痛工作仍面臨重重挑戰。
分娩鎮痛的“破冰之路”
分娩鎮痛,即大眾熟知的“無痛分娩”,通常指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主要包括硬膜外腔鎮痛、蛛網膜下腔鎮痛、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鎮痛等。醫學界公認這是一類安全成熟的技術。
中國分娩鎮痛的起點要追溯到1963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為“北大醫院”)麻醉科張光波教授牽頭開展“硬膜外阻滯分娩鎮痛”臨床研究,并在翌年撰寫論文《連續硬膜外阻滯用于無痛分娩的探討》,證實了分娩鎮痛的可行性。
遺憾的是,論文在當時并沒有得到發表。幾十年后,在多方努力下,論文正式發表,成為我國分娩鎮痛發展狀況的寶貴記錄。
分娩鎮痛的系統性探索始于20世紀末。2001年,北大醫院在全國率先成立“分娩鎮痛多學科協作組”,由麻醉科和產科共同參與,開創了“中國式分娩鎮痛”管理模式。2002年,北大醫院舉辦首屆“全國分娩鎮痛學習班”,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參加。
那時,國內開展分娩鎮痛的醫院不足1%,許多產科醫生甚至認為“疼痛是分娩的必經之路”。早期開展分娩鎮痛的阻力超乎想象:麻醉醫生人力不足;產科醫務人員擔憂分娩鎮痛影響產程;產婦家屬對麻醉存在誤解,認為分娩鎮痛會影響新生兒智力發育;分娩鎮痛收費標準缺失,大部分地區硬膜外麻醉收費不足200元。
筆者所在團隊堅持用研究數據“說話”,2003年,團隊在《中華麻醉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規模化分娩鎮痛的可行性》,對819名接受椎管內分娩鎮痛產婦情況進行分析后證實,分娩鎮痛可將剖宮產率降低10%~15%,且不增加新生兒不良結局風險。這一結論逐漸讓業界的保守觀念開始松動。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首批913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建設工作。此次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分娩鎮痛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三級醫療機構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到2027年,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這意味著分娩鎮痛將從試點探索邁向全域覆蓋。
技術突破與體系建設
中國分娩鎮痛的推廣史是一部多學科協作、政策創新與社會觀念變革的交響曲。
分娩鎮痛需要產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協作聯動。在歐美指南基礎上,筆者團隊針對中國產婦特點,對部分技術進行了本土化創新。例如,采用低濃度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與歐美指南推薦方案相比,雖采取同樣的鎮痛藥物,但該方案采用藥物濃度及劑量是國外的三分之二,既能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又減輕藥物帶來的運動神經阻滯現象,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可行走的分娩鎮痛技術”。產婦間歇脈沖硬膜外輸注技術(PIEB),即通過硬膜外導管外接脈沖鎮痛泵,產婦可以按需自主追加藥量,以提升其舒適感,并能滿足全產程的鎮痛需求。以往,產科醫護人員往往對分娩鎮痛有顧慮,擔心產程延長,尤其是第二產程延長。2014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編寫的《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發布,率先提出第二產程繼續鎮痛理念,即運用“適度鎮痛”以避免消除宮縮感并保護產力,并于2019年在《中華圍產醫學雜志》發表論文《新產程標準下全產程分娩鎮痛對母嬰結局的影響》,引領了行業理念更新。
分娩鎮痛的“升級”不僅是技術的迭代,還是服務模式的革新。北大醫院探索出三大核心機制:麻醉醫生進駐產房,24小時值班,打破“麻醉醫生只屬于手術室”的傳統;開設產科麻醉評估門診,在產前評估鎮痛適應證,提前與產婦和家屬接觸、溝通,提供分娩鎮痛的咨詢服務,緩解焦慮、化解風險;設置“即刻剖宮產”應急流程,確保在鎮痛狀態下如遇胎盤早剝、胎兒窘迫等緊急情況實施剖宮產的安全性。
2018年,筆者與北大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北京常春藤醫學高端人才聯盟副主席尹玲教授共同發起“常春藤·無痛分娩基層行”公益項目,改變以往“請進來”辦培訓班的模式,專家小分隊“走出去”到基層,送知識、傳理念。6年間,專家團隊足跡遍及內蒙古、山東、四川、河北、陜西等10個省份,通過“理論培訓﹢模擬演練﹢實地帶教﹢培訓后質控指導”的教學模式,為基層醫院培養骨干7200余人。
從“可及”到“優質”的跨越
盡管我國分娩鎮痛工作已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一些現實挑戰仍然存在。
第一,資源分布不平均。數據顯示,分娩鎮痛試點工作開展后,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從2018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2年的53.2%,但全國平均水平仍徘徊于30%。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分娩鎮痛率達70%~90%,但中西部地區縣域醫院分娩鎮痛率不足20%。除了醫療資源,相關人才的短缺也是現實問題之一,全國麻醉醫師僅10萬人,若全面普及分娩鎮痛,需額外增加2萬余名專職產科麻醉醫生。此外,仍有部分地區沒有設立較為合理的分娩鎮痛專項收費標準,絕大部分省份未將分娩鎮痛單獨納入醫保。
第二,醫患認知有誤區。2023年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34%的家屬認為分娩鎮痛會“影響新生兒智力”,25%的產科醫生擔憂分娩鎮痛會“延長第二產程”,60%的基層醫院未設立鎮痛后胎兒監護流程。
第三,服務鏈存在“斷點”。孕產婦的產前教育存在缺失,僅12%的孕婦學校會為孕婦及家屬系統講解分娩鎮痛;產后隨訪也存在空白,鮮有醫院會追蹤分娩鎮痛對母乳喂養、產后情緒等帶來的長期影響。
未來,開展分娩鎮痛工作的“攻堅”,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構建分級診療網絡。三甲醫院等應承擔建立研發標準化培訓體系、建立區域性技術支援中心等相關職責,同時,縣域醫院可推廣“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新生兒科醫生”協作模式,簡化鎮痛流程。
其次,配套政策亟待出臺。例如,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付費單列項目;提高麻醉醫生產科輪崗待遇,設立專項考評指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分娩鎮痛質量(鎮痛效果及安全性)評價標準,建立全國分娩鎮痛不良事件上報系統,并定期反饋、指導。
最后,社會動員須“破圈”。除了通過媒體加強宣傳,還要積極開展家屬教育。例如,在婚檢、孕檢等環節增加分娩鎮痛科普模塊,以利于推廣實施,同時,鼓勵產婦主動參與決策。
從第一例椎管內鎮痛開展,到國家全面推廣實施,分娩鎮痛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醫療技術的進步,終究要回歸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懷。正如一名接受了鎮痛后順利分娩的產婦所說:“無痛分娩不是‘怕疼’的矯情,而是女性對自己身體的尊重。”
醫者說
共同期待無痛分娩加速普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 尹玲
作為一名在婦科微創領域深耕30余年的醫生,手術室是我日復一日守護生命與健康的“戰場”。在這里,我見過太多女性因生育留下了傷痛的印記。
盆腔、腹腔內的復雜粘連,剖宮產切口部位妊娠、剖宮產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這些因剖宮產遺留的問題,在患者再次接受婦科或外科手術時,猶如定時炸彈,不僅大幅延長手術時間,更顯著增加了術中出血、術后感染的風險,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器官損傷,給患者帶來難以預估的傷害。
目睹這些,我的內心充滿痛心與焦急。正因如此,我迫切希望分娩鎮痛技術能夠進一步普及,同時期待產科助產技術不斷提升,讓自然分娩率大幅提高,從而有效降低剖宮產率,更好地規避因不必要的剖宮產引發的諸多風險。
值得欣喜的是,普及無痛分娩如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國家出臺政策大力支持,各級政府積極響應,無數醫務工作者也在為之不懈奮斗。“到2027年,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這一目標是承諾,更是希望。“路雖遠,行則將至。”讓我們共同期待,每一名準媽媽都能在溫柔與安寧中,迎接新生命的降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