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全部

遠山的回響丨余村:“點綠成金” 小山村驚艷世界

來源:央廣網

作者:

2025-08-21 15:03:08

編者按:央廣網《遠山的回響》系列報道推出第五季《山水人間二十年》,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載的時代回響。二十載山河巨變,千萬個“余村”涌現。他們是“兩山”滋養的新生代,用AI技術嫁接生態農業,以創客思維激活田園夢想,讓陳舊老屋變身“共益社區”……青春與青山雙向奔赴,山水間的幸福畫卷,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一群上海游客在細心聆聽當地村民向導介紹余村20年來的精彩蝶變之后,對眼前的鄉村美景發出由衷的贊嘆。

綠水青山環抱的安吉余村風光(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民宿、農場、村咖、酒館、竹海……20年間,隨著余村的美麗容顏盡展,這個環抱在綠水青山之中的浙北小山村,也在新老余村人的奇思妙想之下,煥發出勃勃生機,不斷將“美麗風景”轉變為“美麗經濟”,尋得了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金山銀山”。

一座青山 何以掘金

“為住宿的客人準備早餐、打掃庭院、買菜備菜……這些都要在上午10點之前完成,因為這個時候客人就過來了,還有許多事要忙。”忙,對于余村村民潘春林來說,已成為一種常態。一年365天,他所經營的民宿——春林山莊,幾乎一天都沒有閑過。“白天有參觀的、用餐的,晚上有住宿的。現在不論白天、晚上,我們有賺不完的錢!”

雖然忙得像個陀螺,但潘春林的臉上卻總是掛著笑意,眼中閃著光芒。“20年前的愿望已經成了現實,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潘春林經營的民宿生意火爆(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如今,綠水青山掩映下的安吉余村,與潘春林一樣感覺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的村民不在少數。可當時間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彼時的余村村民卻是窮到做夢都夢見“地上泥變成米”。

“余村山多地少,那時我們村里就建了三個土石灰窯,以石灰換糧食來解決當時的糧食問題,也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在礦山遺址公園,指著一個廢棄礦洞,潘春林說。

炸山采石,將石頭燒成灰,做磚頭、水泥……一時間,靠著賣石頭,鄉親們富了,余村也從“貧困村”變成“富裕村”。進山開礦成為村里年輕人討生活的主要出路。

資料圖:余村水泥廠(央廣網發 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1989年,年輕的潘春林也不出意外地成了一名礦工。“那時候,其他村村民一年下來能賺個幾千塊錢算很了不得了,而我們村萬元戶已經不稀奇。”潘春林說。

余村富裕的代價,十分沉重。青山禿了,綠水黑了,村里煙塵漫天,河里魚蝦無存。“在礦上待一天,整個人除了眼睛是白的,其他都是黑的、灰的!”潘春林反復強調,這就是當時余村的真實情況。

除了粉塵污染外,開山炸石引發的石塊松動墜落、濺射等情況,也導致村里時有傷人事故發生。“那時候,只要他能平平安安地回來,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兒了。”回憶起潘春林在礦上工作的那段時間,他的妻子謝春花紅了眼眶,“那些危險他都不聊的,很忌諱的。”

資料圖:礦山開采時期的余村舊貌(央廣網發 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明知道是在拿命換錢,可對于當時的余村村民而言,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當時我們想,余村就只有這條路可以走,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潘春林說。

一邊是山石開采帶來的高收益,一邊是生態、健康與未來,面對抉擇,2001年,安吉縣提出“生態立縣”,倒逼余村下決心關停了大部分礦山和污染企業。“礦山關掉之后,我們的吃飯問題怎么解決?”當時33歲的潘春林雖然不解,卻也只能默默接受失業的現實。

一個選擇 何為正解

走出去,還是留下來?是擺在當時余村青年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那時有人選擇外出經商、務工,有人選擇就地取材,留在村里辦竹筷廠、竹拉絲廠。

一番思量,潘春林則做了一個以“小”博“大”的決定,率先在村里辦起了民宿。“我妻子在鎮上經營過飯店,自己家的房子又不用交房租,簡單地改造、裝修一下就可以開門營業了。”潘春林回憶道。

潘春林的民宿(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想法很簡單,可實際上房屋改造、裝修的費用還是達到了60多萬元,這對于當時的潘春林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當時有五六萬元存款,算是余村的小富翁了。一下子從小富翁變成一個負債最多的‘負’翁。”壓力不小,但潘春林總能以一種輕松幽默的方式回應,“主要是看到鄉鎮周圍的一些景區建設比較快,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所以還是很有信心的。”

當時,信心滿滿的潘春林就跟妻子一起暢想了未來:如果有一天余村成為一個景區,我們就有賺不完的錢,生意就不用愁了!

然而,民宿剛開業時的經營情況,還是給潘春林、謝春花夫妻狠狠地澆了一盆冷水。“一個月就做幾天生意,信心一下子就沒了。感覺這60多萬的債,十年都不一定還得清!”謝春花坦言,民宿經營慘淡,癥結在于“留不住客人”。

彼時的余村,雖然關停了礦山、水泥廠,但生態環境尚未恢復,綠水青山尚未顯露美麗真容,村民創辦的竹筷廠、竹拉絲廠也擠壓著余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他們凌晨三四點就要開工生產了,而我們的客人來到余村就想要安靜地休息一下。”謝春花說,不少客人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原本訂了要住三四天的,住了一天就不住了。”

資料圖:二十多年前的安吉余村(央廣網發 安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他們都說我這個民宿估計要失敗了,錢要打水漂了!”村里漸漸地傳起了一些風涼話,潘春林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像他們辦竹筷廠、拉絲廠的成本低,收益快,我們卻遲遲看不到收益。自己都覺得是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感覺余村的環境并不適合發展生態旅游。”

“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總不能把磚頭拆了賣水泥吧!”最終,潘春林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改變不了外部環境,就不斷提升民宿的軟硬件服務質量;沒有游客慕名而來,潘春林就親自到上海、杭州以及江蘇等地發傳單,甚至還在報紙上登過小廣告,1個小豆腐塊兒的版面600元錢。“很貴,但還是得做。”

一句囑托 柳暗花明

關停礦山和水泥廠,讓余村的村集體收入從一年300多萬元,斷崖式下滑到20多萬元;發展民宿、農家樂,又面臨環境差、留客難的困境。一時間,余村該何去何從的問題,讓余村人陷入了迷茫。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充滿前瞻性的理念。這不僅堅定了余村走生態優先、產業轉型之路的信心和決心,也讓余村村民眉頭舒展,心中有了更多底氣。

余村村口的“兩山”理念紀念碑已成為游客必選打卡點之一(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這句話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要走好鄉村旅游這條路。”“兩山”理念的提出,讓潘春林記憶猶新,也令他更加堅定了辦好“春林山莊”的信心。

此后,余村迅速行動了起來。復墾復綠、治理水庫、改造村容村貌……漸漸地,余村的環境得到持續改善,綠水青山底色得以持續擦亮,生態綠色的“金山銀山”也變得有跡可循。

“余村成了安吉縣首批美麗鄉村精品村以后,我們的生意就好起來了,常常前一撥客人還沒走,后一撥客人拎著包就要住進來了。”潘春林的民宿一開就是20年,并且越開越紅火。“現在,客人留宿的時間越來越長,行李越帶越多,為了方便顧客出行,去年底我們還特地花了20多萬加裝了一部電梯。”

潘春林與住宿游客暢談余村變化(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與之相對,當初的潘春林所羨慕的竹筷廠、拉絲廠卻已在村里難覓蹤跡。“以前開竹筷廠的老板羨慕我說,我們的廠子開到哪里就拆到哪里,你的農家樂一直開到現在。”

從漫天粉塵到藍天白云,從污水橫流到清水小魚,從游客留不住到游客不想走……余村20年來的改變,潘春林看在眼里,甜在心里。“這一步一步的發展,都證明‘兩山’理念指引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我們真正幸福的道路。”

一份傳承 綠滿生金

“廣告牌掛在這個高度差不多嗎?”“差不多!”在余村花海竹林Bambloom,俞金寶和俞佳慧父女倆正比劃商量廣告牌位置,以便更好地宣傳自家的這個新項目。依托成片的繡球花與竹海,以及小俞構思、老俞親手打造的竹樓、木屋,父女倆期待這個項目能夠成為余村竹文化的宣傳陣地。

老俞父女倆比劃商量廣告牌位置(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實際上,15年來,從葡萄生態種植到經營農家樂、民宿、休閑觀光農場,再到如今的花海竹林項目,這對父女已經在余村折騰了不少業態,并在這片綠水青山之間“掘”出不少金山。“一年能賺到100多萬元,而且也比較自由,是我喜歡的生活狀態。”聊到自己當前的事業,今年28歲的俞佳慧言語滿是輕松與喜悅。

“高中的時候,我就想著要回到村里發展了。”俞佳慧說,上學那會兒,只要一得空,她就會到父親經營的農場、農家樂幫忙。于她而言,那便是自己事業的起點。

2010年,隨著空調的普及,在外打拼了近7年的俞金寶,突然發現原本暢銷的竹涼席等竹制品賣不動了,掙不到錢的他選擇回家看看。“完全不一樣了,路上人挺多的,都是生面孔。”好生態帶火小鄉村,讓俞金寶看到了在鄉村發展生態農業的可能,隨即在村里承包了50余畝土地種起生態葡萄。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除草。”俞金寶的種植模式,聽起來有些“任性”,許多葡萄種植戶見了也是直搖頭,實際上葡萄的產量也確實不太樂觀。“基本上賣一半,損失一半。”可令人驚訝的是,葡萄的收益卻出奇的高。“人家賣5元一斤,我賣30元到40元一斤,他們都喜歡到我這里來買,因為原生態,自然生長,口感好!”俞金寶有些得意地說。

在見證過父親于綠水青山間掘到第一桶金后,俞佳慧便打定了回鄉發展的主意,“大學學的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俞佳慧策劃打造的“與余農場”(央廣網發 安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3年,俞佳慧在自家的葡萄園舊址上打造了一個家庭農場,為親子家庭提供休憩、游玩、打卡的田園生活體驗空間。“2023年國慶節期間,農場剛一開業,就吸引到每天幾百人的客流量。”俞佳慧說,余村乃至整個安吉的民宿、村咖賽道都已經足夠“卷”了,她希望能為游客留在余村找到更多理由。

今年初,她又盤下了村里近百畝竹林,打造花海竹林體驗空間。“一期主要是就地取材,利用竹元素、繡球花、大草坪,為大家提供一個觀賞休憩空間,二期會在山頂鋪設一些觀景平臺,讓大家更好地領略余村風貌,并融入更多的田園類文旅體驗活動。”

“竹樓、樹屋、霍比特小屋,都是我跟女兒一起創作的。我對這些木料、竹子的性能都很了解。女兒有新的點子、新的想法,我就把她的想法變成現實。”在竹林項目一處施工現場,俞金寶一邊和兩名木工師傅忙著將俞佳慧設計的霍比特小屋變為現實,一邊頗有些自豪地說。

余村花海竹林Bambloom(央廣網發 尚天宇 攝)

自豪,既是出于父女倆的一番折騰,讓日子越過越紅火,也是出于女兒選擇回到鄉村發展。“余村發展到現在,如果沒有年輕人過來接班,肯定還是搞不好的。我的農場、民宿,如果沒有我女兒在運營管理的話,肯定也做不長遠的。”俞金寶說。

一群青年 呼喚未來

“余村越來越大了!”余村的變化,讓俞佳慧印象深刻。“不僅是空間意義上變大了,也在于我們的事業越做越大。”

2020年,4.86平方公里的余村首次“擴容”,在天荒坪鎮范圍內聯合周邊四個村形成片區組團發展,覆蓋面積43平方公里。

2022年底,余村再次“擴容”,聯動周邊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的23個村,輻射范圍達到245平方公里,形成以點帶面、片區聯動、整體提升的“大余村”發展格局,以50倍的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發展一體化管理。

在距離余村不遠的銀坑村,田野上的幾間藍房子十分惹人注目,這里已然成為周邊城市騎行愛好者的一個據點。“我們過來既可以住宿,又有咖啡餐飲,并且還提供自行車存放、專業騎行線路規劃推薦等服務,真的特別方便。”來自上海的騎行愛好者李君亮,對于這一開設在美麗山鄉的新業態贊不絕口。

位于銀坑村的鄉野騎行社(央廣網記者 項楠 攝)

“希望更多的騎行愛好者,能夠常來,多停留,并且真正跟鄉村產生關聯,形成互動。”“80后”成都姑娘卓力力,是該鄉野騎行社的主理人,也是一名騎行愛好者。2023年,一次在安吉鄉村開展的騎行之旅,讓她對鄉村生活產生了濃厚興趣,毅然辭去上海的高薪工作,選擇在安吉入鄉發展。

從蓋房子、刷油漆到種花、種番茄,騎行社建設過程中的大小事務,她與合伙人徐亮都全程跟進。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打造,騎行社于今年3月正式營業,讓她對鄉村生活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感悟。“我們將事業與生活都搬到了鄉村,感覺在鄉村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我們也希望在鄉村嘗試創新出更多新的內容。”

綠水青山環抱的安吉余村風光(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酒吧、咖啡、機器人、自媒體……潘春林說,自從2022年余村啟動“全球合伙人”計劃以來,入鄉發展的年輕人就越來越多,余村的新經濟與新業態發展也越來越快,這些都令他倍感欣喜。

“現在在‘大余村’發展的年輕人已經達到1200多人了!”潘春林說,自己平時最喜歡跟年輕人一起交流學習。眼下,55歲的他也在年輕人的帶動下學起了互聯網傳播,在社交平臺上開起了自媒體賬號。“跟網絡上的朋友推介推介我的‘春林山莊’,聊聊我們余村的幸福生活。”

“從一個浙北小山村,變成了國際化的余村,我們的目標越來越大,我們的名氣越來越大,我們的夢想也會越來越大!”關于未來,俞佳慧篤定地說。


總監制:張軍 于鋒

監制:王薇 張瓊文 陶玉德

統籌:關宇玲 劉一荻

策劃:夏倩 李曉曉

記者:項楠 尚天宇

鳴謝:湖州市委宣傳部 安吉縣委宣傳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