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教育報
2025-07-14 11:06:07
原標題:青州:打造山東“人工智能+教育”縣域范式
來源:山東教育報
原標題:青州:打造山東“人工智能+教育”縣域范式
來源:山東教育報
【總編說】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加快構建具有山東特色的教育數字化發展新體系,省教育廳等10部門印發了《山東省“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我省各地市以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變革作出具體指引。近年來,青州市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以“數據為基、平臺為擎、場景為翼、生態為魂”為核心理念構建智慧教育體系,實現了從基礎設施筑基到人工智能全流程賦能的跨越,不僅為方案的實施提供了可復制的縣域樣本,而且為全國教育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從“全國唯一的電化教育實驗市”到“全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青州用一場跨越40年的教育數字化長征,破解了數字賦能縣域教育發展的難題,蹚出了一條“筑基·提質·融合·躍升”的特色發展之路。
當前,青州市聚焦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三化”驅動,圍繞“教學評管研”五維架構,助力高質量全鏈條育人,提供了可復制的“人工智能+教育”縣域樣本,深度契合《方案》提出的全生態構建、全學段覆蓋、全鏈條貫通的戰略方向,成為省級政策落地縣域的鮮活實踐案例。
底座夯實:全域式筑牢“云—網—邊—端”根基
教育數字化的根基,在于堅實的“數字底座”。青州市王墳鎮侯王小學是一所不足200人的鄉村學校。此前,學生完成書法作業后,全校唯一的書法教師于安永不僅要逐字圈點批注,而且要逐個糾正學生握筆姿勢與運筆技巧。如今,在授課中,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他不僅能調取出書法大家的高清教學視頻,用交互式白板拆解筆法細節,而且學生完成作品后,只需拍下圖片上傳,人工智能會自動評判字跡結構,給出個性化改進建議。
“以前,不少孩子連毛筆都握不穩;現在,已有3個孩子的作品獲得市級獎勵。”于安永笑著說,人工智能工具讓山區的書法教育真正接上了“專業地氣”。
“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改變,在于數字底座的升級。近年來,青州市投入1.2億元打造了雙萬兆骨干網,建成了全省首個縣域教育大數據中心,實現了“千兆網絡覆蓋、觸控終端普及、優質資源共享”的目標。
正是依托這個底座,2873臺云辦公終端得以覆蓋城鄉學校,2315間教室得以接入“復眼觀校”系統,城鄉網絡帶寬差距從10倍縮至無差別覆蓋。在此基礎上,青州市互聯網學校構建起“5+N”課程矩陣,錄制的1.68萬節微課和210萬件教學資源,通過“線上預習—課堂互動—課后輔導”閉環模式實現了優質課跨校共享。
師資賦能:全員式構建“AI+教師”成長生態
教師是教育數字化的核心執行者。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是讓教師從“技術使用者”成長為“數字賦能者”的關鍵。南湖學校校長武曉燕的轉型,正是青州市校長數字化領導力提升的生動注腳。
談到初次面對人工智能,武曉燕坦言“像面對一本無字天書”——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界面讓她手足無措,數據分析的圖表更令她眼花繚亂。但在青州市人工智能素養系統培訓中,從AI工具基礎操作到教學場景融合設計,她跟著導師一步步拆解實踐,漸漸摸到了門道。如今的武曉燕已成了校園里的“AI應用達人”。在教師培訓會上,她能熟練操作AI課件生成工具,演示如何將生成內容與校本課程融合。在她的帶動下,教師的眼神也從最初的困惑逐漸轉變為“躍躍欲試”。
據統計,通過“青椒—深藍”素養工程,青州市累計培訓教師3000人次,山區骨干教師500名。其中,60%的學科教師通過專項培訓掌握了跨學科教學設計方法,25%的教師能熟練運用生成式AI工具輔助教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的數字素養穩步提高。
教學躍升:全流程式深化智慧教學應用
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與評價,是《方案》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如今,從教學設計到學習評價,人工智能技術正成為青州課堂變革的“催化劑”。對這一點,海岱學校化學教師鞏升軍深有體會。
鞏升軍說:“原來,我做一次高錳酸鉀制氧實驗得提前3天準備器材,還怕學生操作不當被炸傷;現在,有了虛擬實驗終端,省心多了!”其實不只是省心,虛擬實驗終端還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試錯”的機會。比如,如果學生在試管口忘記塞棉花導致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終端不僅立即彈出錯誤提示,而且還會生成3D動畫來解析原理。受益于這個終端,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學校也獲評首批“全國科學教育實驗校”。
人工智能對實驗教學全過程的賦能,在山區學校體現得更加明顯。過去,山區學校曾面臨實驗開出率不足60%的困境;如今,110個云端虛擬實驗室的建成,不僅讓實驗開出率達100%,而且支撐完成了“高危實驗”1.2萬次。
除此之外,在教學層面上,“循證課堂”依托18維度數據生成1020份分析報告,讓教師更加精準地掌握了學生學情,教學設計效率提升40%;“智能課堂”通過智能筆實現紙筆書寫與云端同步,課堂達標率平均提高了15個百分點;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上,青州市實現了從“分數評價”到“素養評價”的轉型,讓教育評價更立體、更精準。
治理革新:全方位式優化服務升級路徑
在青州市教育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緊盯眼前的大屏幕。屏幕上,全市中小學的課堂與課間場景正實時流轉。這個被稱為“教育大腦”的地方是青州教育治理的“智慧中樞”。在這里,通過數據融合與智能應用,教育服務更高效、治理更到位。
“以前,單靠人工巡查,我們很難及時掌握所有學校的課間落實情況。”青州市教體局基教科科長張立花指著系統后臺數據說,“現在,AI 每天能自動識別學校是否擠占學生課間,我們真正做到了將課間還給學生。”
不僅能查看課間情況,在“教育大腦”的加持下,全市的教育治理能力實現了整體躍升。在決策層面,“教育數字地圖”集成了學位預測、設備運維等12項AI模型,將義務教育招生審核時間從3天壓縮至4小時,辦公效率提升160%,實現了“一網通辦”,徹底告別了家長“多頭跑、重復跑”的困擾。在校園治理層面,“AI雙線視導”機制年均發現并解決問題570件,學校覆蓋率達100%;智慧校園平臺累計處理公文4500次、發布通知800萬條,行政成本降低40%;“家校共育云平臺”開設家長課堂200期,推送資源3萬條,家長滿意率達98%。
從基礎設施到生態重構,從技術應用到理念革新,青州以“全光網絡覆蓋、觸控終端普及、優質資源共享”的縣域實踐,書寫了縣域教育數字化的新篇章。這座古城的教育探索為新時代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基層落地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州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