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5-07-31 08:57:07
原標題:海島游,青島如何破局?
來源:青島日報
原標題:海島游,青島如何破局?
來源:青島日報
編者按
青報智庫是青島日報社發起成立的新型媒體智庫,以“服務國家戰略,助力城市發展”為使命,致力于廣泛鏈接各行業領域專家學者,多維度服務青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即日起,《青島日報》推出“青報智庫”專刊,聚焦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前瞻性、對策性、應用性研究,提出具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首期聚焦青島海島旅游,整理呈現相關專家觀點。
作為我國濱海度假旅游城市,青島山、海、城渾然一體,擁有882.92公里海岸線、49處海灣和120個島嶼。豐富的海島資源,為青島發展海島旅游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要“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產業”“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2025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海上旅游資源整合和海島旅游開發攻堅。今年以來,青島市生態環境、海洋發展、文化旅游等部門,對海島生態保護和管理利用工作展開調研,系統謀劃推動海島旅游高質量發展。
青島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海島旅游,滿足游客休閑度假需求,打造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青報智庫邀請部分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
看趨勢
海島游需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島嶼性資源
記者:近年來,海島旅游熱度持續攀升,海島游有著怎樣的歷史沿革?
孫偉超(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海島游伴生于交通工具的變遷與發展。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繁榮推動了輪船等海上交通工具的發展。如圣托里尼島等部分地中海海島首先進入歐洲資產階級的視野,短途海島旅游成為新時尚。
20世紀中葉,世界經濟逐漸從戰爭的陰影中復蘇,民用航空業的快速發展讓海島游逐漸向便利化、廉價化演進。此時,熱帶海島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帶給來自歐洲等地游客新鮮感,成為海島游“熱門目的地”。到20世紀中后期,各國開始發力海島游,韓國濟州島以及日本瀨戶內海海域部分島嶼等走上“前臺”。
然而,由于海島距離大陸較遠,氣候、地質條件等較為特殊,導致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顯著低于陸地。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海島的自然環境。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被引入文旅行業,各國在發展海島游的同時也開始注重保護海島生態環境。
21世紀初期,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高品質的海島游開始進入國人視野,以海南島、廣西潿洲島等南方海島為代表的海島游目的地逐漸成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業態,吸引國內外大批游客前往。
記者:目前國內海島游有哪些發展模式?
肖建紅(青島大學經略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我國旅游發展較好的海島,通常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獨特的自然資源或文化資源,大多位于長三角或珠三角等消費潛力大且旅游旺季持續時間長的南方地區。
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發展海島旅游。海南西島、蜈支洲島和分界洲島依托獨特的珊瑚礁資源,發展珊瑚礁潛水+水上運動旅游。廣東下川島,依托獨特的沙灘、海岸椰林資源,發展椰林沙灘休閑+夜間主題表演旅游。廣東萬山群島依托獨特的海釣和自然風光資源,發展海釣+遠離大陸海洋自然風光欣賞旅游。浙江南麂列島發展海釣+海洋博物館參觀+遠離大陸海洋自然風光欣賞旅游。廣西潿洲島依托海洋地質遺跡資源,發展海洋地質遺跡景觀觀賞+圣母教堂天主教文化旅游。山東長島發展海洋地質遺跡景觀觀賞+夜間光影+漁家體驗旅游等等。
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海島旅游。廣東海陵島發展南海一號博物館絲路文化參觀+紅樹林棧道漫步+優質沙灘休閑旅游。福建鼓浪嶼依托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發展博物館參觀+歷史街區游覽+文化藝術體驗+自然風光欣賞+沙灘休閑旅游。福建湄洲島、浙江普陀山島和山東劉公島分別依托獨特的媽祖文化、佛教文化和海洋軍事文化資源,發展海洋文化旅游。浙江桃花島,依托武俠影視文化資源,發展海洋影視文化+桃花文化+海島休閑旅游。浙江朱家尖,依托獨特的沙雕藝術文化資源,發展沙雕藝術觀賞+沙雕藝術體驗+沙灘休閑旅游。
依托獨特的島嶼性資源發展海島旅游。如,浙江舟山群島馬鞍列島(花鳥島、嵊山島、枸杞島)和東極列島(廟子湖島、青浜島、東福山島),依托遠離陸地島嶼性資源,發展島嶼隔離感、現代民宿、網紅打卡旅游。
看現狀
青島陸地游相對成熟、海上游加速起勢、海島游相對欠缺
記者:發展海島旅游,對青島有何重要意義?
孫偉超:青島擁有豐富的海島資源、優越的氣候條件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具備發展海島旅游的先天優勢。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青島市旅游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明確要加快竹岔島、靈山島、小管島等海島旅游開發,打造海島旅游新樣板。這些規劃布局,都體現出青島對發展海島游的重視。
青島旅游應該形成陸、海、島一體的發展格局。目前,陸地游相對成熟,海上游加速起勢,海島游相對欠缺。大力發展海島旅游,相當于為青島旅游經濟發展補上重要的一塊“拼圖”。特別是發展以康養、商務、休閑、度假、科教、體育、節慶等高端旅游方式為主的海島旅游,可以有效突破青島旅游業發展瓶頸,減輕季節影響,增加游客逗留時間,疏散市內游客壓力,實現從傳統旅游向全域旅游和深度旅游等新興旅游模式的轉換,對于實現陸、海、島統籌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但同時也要看到,青島周邊的海島多以基巖海島為主,并存在海防、生態等不適合開發的情形,適合開發的海島數量較少。同時,目前青島在產業培育、設施配套、產品開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發展海島游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記者:青島海島旅游開發前期進展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丁金勝(青島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青島具備發展高品質海島旅游的天然優勢。近年來,部分海島積極推進基礎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如,2024年3月靈山島陸島交通碼頭改擴建工程開工,增設4個躉船泊位,2025年5月正式投入試運營。大管島、小管島2024年初建成“海島綠電”項目,實現24小時穩定供電;齋堂島啟動高端漁家民宿改造,打造“游娛一體”的海島度假新形態。
與此同時,青島海島旅游發展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管理體制與協調機制不完善,規劃缺乏統籌性,海島旅游規劃與海洋生態保護、漁業發展等規劃未有效銜接,導致資源開發碎片化。基礎設施短板明顯,交通連接不便,部分海島碼頭泊位較少、航線班次少,依賴老舊船舶,航程時間長,水電供應不穩定,部分海島依賴柴油發電或風光互補系統;住宿與餐飲品質不高,多數海島民宿為村民自營,設施簡陋。
在旅游產品供給方面,存在產品同質化問題。如,多數海島旅游項目業態布局趨同,均以高端民宿、特色餐飲、海上休閑運動和康養水療為主要業態,缺乏差異化定位;文化挖掘不足,海島旅游多依賴自然風光,如山海景觀、漁村風情,但對本土文化(如東夷文化、瑯琊文化)的深度挖掘不足,游客體驗趨同。同時,淡旺季失衡與產業鏈短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海島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旺季集中在5月至10月,游客量激增,服務設施超載和環境壓力增大;反之,淡季游客少,設施利用率低,海島游缺乏與文化旅游、健康養生、教育研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二次消費項目不足。
看業態
海上-低空-陸地-郵輪多業態統籌發展
記者:發展海島旅游,青島破局的關鍵在哪?
孫偉超:海島旅游,源于對海島風情帶來的“差異化”感受的追求,發展高品質海島旅游,應注重“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的無序競爭。
青島眾多海島中,擁有一系列具有鮮明本地特色的優質海島IP。如田橫島五百壯士、徐福東渡等歷史題材,靈山島的衛所文化、海防文化等,都為海島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可以深度挖掘全市重點海島自然、歷史、文化、民宿等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好東夷文化、齊文化、瑯琊文化、漁家民俗、膠東民俗等文化資源,量身打造具有本地鮮明標簽的海島旅游產品。
發展海島游,要做到“跳出海島看海島”,推動海上-低空-陸地-郵輪多業態統籌發展。聚焦“上天下海”,鼓勵打造潛水、滑翔傘、直升機等水下項目和低空項目,豐富旅游業態;根據海島特點,圍繞海島地貌、海洋科技、民俗文化等打造研學項目;根據海島文化特色,借鑒“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濟州島”韓劇拍攝地等做法,結合音樂、電影、節會等載體,開發音樂節、沉浸式表演、實景劇等文體活動,培育新的旅游和消費熱點。針對竹岔島、連三島等海島面積偏小,但擁有多個距離較近且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小海島,有針對性地開發跳島游或陸海聯動游,通過“陸地/大島帶小島”的方式,既可盤活周邊海島,又可以為游客提供優質的配套服務。
記者:跳島游有哪些旅游模式?青島如何發展跳島游?
王娟(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跳島游是指游客通過乘坐游艇、客船、直升機等多樣化交通工具,在多座島嶼之間進行短暫停留的跳躍式旅游活動。按照島嶼間的聯動模式,有“大島帶小島”“島群協同”等多種模式。
結合現有資源、政策和市場基礎,青島發展跳島游可以從交通網絡化、產品主題化、文化沉浸化等方面發力,促進海島旅游從單一觀光向深度體驗轉型。
聚焦交通網絡化,構建“海陸空”立體銜接體系。以“快進慢游”為目標重構海島通達體系,優化海上擺渡網絡,在核心島嶼間開通高頻次短途航線,推行“一票通”,游客憑票在限定時間內可多次自由換乘。探索低空旅游航線,滿足高端客群“點對點”直達和觀光需求。完善陸島交通銜接,開通直達碼頭的旅游專線,實現“城—港—島”無縫換乘,提升游客出行體驗。
聚焦產品主題化,打造“一島一世界”IP矩陣。圍繞地質、生態、文化三大主題軸線打造多元產品:地質軸線聚焦火山地貌、海蝕奇觀等資源,開發火山科考、潮間帶探險等深度體驗項目;生態軸線依托珊瑚礁、鳥類保護區等特色,打造海洋生物監測、漁業科普、候鳥遷徙等研學旅游產品;文化軸線挖掘漁村非遺、海洋民俗等元素,推出漁家古法織網、古法曬鹽等非遺工坊。同時,注重主題聯動,設計多島聯游、主題串聯線路,引導游客從“打卡式游覽”轉向“主題化沉浸”,推動品牌價值躍升。
聚焦文化沉浸化,以科技賦能“在地性”體驗。推動文化從“背景板”轉向“體驗場”,建設“虛實共生”文化場景,在各島嶼游客中心部署AR導覽系統,游客可通過手機掃描觀看火山噴發模擬、珊瑚礁生長過程等沉浸式演示內容;開發“角色扮演”類體驗產品,設計“海洋生態守護者”劇情任務,推出“漁村生活體驗官”身份卡等,引導游客深度融入島嶼生活;打造“文化夜經濟”場景,通過光影秀、實景演出等形式活化海洋傳說與漁村故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與消費半徑。
看開發
制定專項規劃、“一島一特色”深度開發
記者:推動青島海島旅游高質量發展,有什么具體建議?
丁金勝:完善管理與協調機制。建議成立海島旅游發展管理機構,統籌協調海島旅游發展重大事項,管委會下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吸納海洋生態、旅游規劃、文化遺產等領域的專家,為海島旅游開發提供專業指導。同時,強化屬地管理責任,明確各海島所在區(市)和鄉鎮的具體職責,形成市、區、鎮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由市級層面制定《青島海島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定位、空間布局、重點項目和保障措施,將海島旅游納入全市旅游發展戰略和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完善海島旅游基礎設施。建議建設覆蓋全市海上旅游航線的統一調度中心,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客流變化,科學安排船期。推廣電子票務和網上預約,均衡客流分布。推廣“可再生能源為主、柴油發電備用、儲能系統調節”的架構、“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回用+雨水收集”的多元供水體系等,保障水電供應。同時,提高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可采用抗沖擊負荷強的高效污水處理工藝,確保出水安全或達標排放。制定海島民宿評級體系,從安全衛生、設施設備、服務水平、特色文化等方面進行規范。
開發差異化、個性化、特色化旅游產品。實施“一島一特色”深度開發,明確差異化定位,建議在靈山島打造“北方森林康養島”品牌,開發森林浴、中醫理療等健康養生項目,建設生態研學基地,開展自然教育課程;建議竹岔島高標準規劃建設“國際旅游風情島”,依托火山地質遺跡和獨特的海蝕地貌,開發地質研學旅游產品;建議齋堂島充分挖掘其作為“千古名勝瑯琊臺組成部分”的文化價值,打造“海上文化秘境”。同時,開發多元化細分產品,如面向親子家庭,開發火山口探秘、巖石標本采學等項目;結合火山巖地貌、海蝕崖等地質景觀打造探險線路,引入熱氣球、滑翔機等低空飛行體驗,開發海島音樂節,舉行潛水、海釣、帆船、皮劃艇等系列賽事。
推動青島海島旅游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于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建議每個海島在開發前進行科學的生態環境評估,確定合理的環境承載力。對于特殊生態敏感區,應劃定為嚴格保護區域,限制旅游活動范圍,如竹岔島的火山口地質遺跡、“神龜孵卵”等奇特海蝕地貌周邊應設立保護緩沖區。同時,推廣“低碳旅游”模式,在海島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應最大限度采用環保材料、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鼓勵游客自帶水杯、使用物理防曬等,減少垃圾產生,避免環境破壞。此外,還可以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從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生態保護基金,用于海島生態修復和環境教育,設計“生態志愿者”旅游產品,讓游客參與海岸清潔、海龜保護等公益活動。
記者:如何推動田橫島、竹岔島、靈山島等海島旅游發展升級?
肖建紅:堅持海島與海岸帶聯動,如田橫島與即墨區海岸帶聯合進行旅游開發,打造康養、休閑、度假、體驗型海島旅游產品;小管島與大管島聯合進行旅游開發,并與嶗山風景區和嶗山區、即墨區海岸帶聯動,打造生態、休閑、度假型海島旅游產品;竹岔島與靈山島、齋堂島三島聯合進行旅游開發,并與金沙灘景區、唐島灣、星光島、瑯琊臺風景區等西海岸新區旅游產品聯動,打造復合型海島旅游產品,實現“1+1>2”效應。
近年來,中高收入老年人群體旅居康養旅游發展迅速。每年5月至10月,青島氣候宜人,部分有居民的海島適合發展老年人群體旅居康養旅游,吸引內陸地區特別是一、二線城市中高收入且行動便利的老年人群體“候鳥式”旅居青島。因此,建議田橫島等有居民的海島將部分已有賓館改造為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家庭式公寓酒店,利用島上部分閑置土地,新建不同規格、適合發展老年群體旅居康養旅游的家庭式公寓酒店及醫療康養配套設施,吸引他們前來享受一份寧靜與快樂,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整理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魏榮杰、碩士研究生張歡對本文亦有貢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