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無數英烈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卻因戰火隔絕、音訊斷絕,成了沉默的豐碑。
廣播劇《軍號無聲》以真實歷史為底色,講述張和村一家四代人,歷時八十年接力尋訪97位烈士親屬的動人故事。一柄修復的軍號、一份泛黃的名單、四代人的堅守,讓“無名”英烈終成“有名”英雄,讓英雄魂歸故里,讓家國記憶永續傳承。
劇情亮點:雙線敘事,揭開塵封歷史
廣播劇《軍號無聲》鋪就了兩條互為回聲的敘事脈絡——一條是“抗戰線”,1941 年冬,12 歲的通訊員“夏娃子”在雪夜吹響最后的沖鋒號,把生機留給鄉親,把自己留在炮火里;一條是“尋找線”,2025 年春,30 歲的張景陽接過爺爺的接力棒,用大半生去兌現一句“帶你回家”的承諾。
兩條脈絡以聲音為橋,完成了一場震撼心靈的“對話”。同一支軍號,在歲月流轉中依舊能吹響激昂的旋律;同一首歌,在不同年代里傳遞著相同的信念與力量;同一句“集合”,在1941與2025之間來回震蕩,將觀眾緩緩代入這個跌宕起伏又飽含溫情的故事,讓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歷史注腳:致敬英雄,真實案例改編
廣播劇《軍號無聲》改編自山東“為烈士尋親”公益行動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在菏澤張和莊烈士陵園,管理員張景憲以十四年如一日的堅守,手寫并寄出1263封尋親信,跨越山河歲月,最終為28位沉寂多年的烈士尋回親屬。央視《等著我》欄目多次聚焦民間志愿者團隊,記錄下他們跨越數省、翻閱無數檔案,只為讓無名烈士“回家”的動人歷程。這些真實行動,構成了《軍號無聲》最厚重的創作底色——它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一曲獻給所有尋親者的時代贊歌,是對英雄精神的崇高禮贊。
聲效盛宴:娓娓動聽,感受烽火歲月
喂雞聲、麥仁稀飯的咕嘟聲、蒲扇撲打聲,勾勒出張和村村民原本平靜的日常生活; 馬蹄聲噠噠作響,槍炮聲震耳欲聾,送別歌聲悠揚悲壯,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生動還原了抗戰時期八路軍戰士奮勇保護百姓的壯烈場景;修復后的軍號吹響集結號,那嘹亮而悠遠的聲音穿越八十載風霜雨雪,直擊人心,仿佛帶著我們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軍號無聲》的音效設計獨具匠心,以軍號為錨點,將抽象的歷史轉化為可聽、可感、可共鳴的聽覺體驗。
技術賦能:AI助力,地域特色添彩
為了讓廣播劇更具地域特色和真實感,《軍號無聲》在制作過程中巧妙運用AI技術,為演員原聲增添了豐富多樣的方言特色。
通過先進的語音處理算法,AI能夠精準捕捉并模擬不同地區的方言發音特點,無論是山東方言的質樸醇厚,還是其他地域方言的獨特韻味,都能被細膩地呈現出來。
這種技術手段不僅讓劇中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也讓聽眾仿佛置身于故事發生的真實場景之中,進一步增強了廣播劇的感染力和沉浸感,使觀眾在聆聽時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段歷史背后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和人文情懷。
《軍號無聲》的創作,是對“為烈士尋親”行動的深情致敬,也是對“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主題的深刻詮釋。它告訴我們:每一個無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個等待被點亮的名字;每一次尋親成功的背后,都是一群人對初心的堅守——你們的名字,我們永遠記得;你們的功勛,我們世代傳承。
廣播劇《軍號無聲》已于7月17日上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錄中國》欄目;8月1日起,山東音樂廣播每天23:15播出,山東經典音樂廣播每天23:00播出,敬請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