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5-05-27 09:02:05
原標題:見證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生動實踐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見證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生動實踐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5月18日凌晨,流失海外79年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安全抵達北京,順利回家。
兩件國寶回歸祖國,是主動追索歷史上流失重點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見證了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動實踐,對國際合作追索返還文物、守護人類文明成果具有示范意義。
據悉,《五行令》《攻守占》將于2025年7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里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
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
子彈庫帛書1942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遭盜掘出土,1946年非法流失美國,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學術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子彈庫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數多達900余字,此次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五行令》和《攻守占》為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共計132件(組)。其中,《五行令》由月名圖和文字組成,內容是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在先秦至兩漢時期較為流行。《攻守占》上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內容是關于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
《四時令》目前由賽克勒基金會收藏,《五行令》《攻守占》在返還前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亞洲藝術博物館為《五行令》《攻守占》的保護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流失海外79年國寶回家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關注到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布了關于返還非道德方式獲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隨即對亞洲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啟動了追索工作。
基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形成的扎實完整證據鏈,基于以文物回歸糾正歷史錯誤、推動雙方在專業領域長期合作這一共識,經過多輪磋商,美方同意將文物退出館藏并返還中國。
美國當地時間5月16日,交接儀式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儀式上,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接收了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流失海外79年的國寶回家了。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亞洲藝術博物館向中方返還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彰顯了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中恪守博物館倫理的努力。帛書回歸后,將在文物原生環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為系統的保護和研究,讓文物的價值得到更加準確、完整的理解和闡釋。期待通過此次返還帶動更多流失文物回歸,并以文物合作為紐帶,共同守護全球文明發展成果,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人文力量。
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在交接儀式上說,此次返還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反映了亞洲藝術博物館對良好管理的關注以及這些文物應與其文化和考古背景進行對話的理念。
追索返還原創性中國方案
目前,國際上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主要法律依據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和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化財產的公約》(1995年公約),特別是前者,已成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最重要的法律依據。
但根據兩公約規定,二者均只適用于公約生效后被盜或非法出口的文物,因此,對于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文物原屬國而言,數量眾多的上述公約生效前(即無法適用公約的)歷史上流失文物成為當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也是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重點、難點和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
對中國而言,歷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公約生效前因戰爭劫掠、盜掘、非法轉讓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轉移出中國國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劫掠的文物及西方探險家以欺騙方式掠奪出境的文物等。
近年來,國際社會不斷努力,希望通過制定和修改相關政策推動殖民背景文物歸還問題妥善解決,主要殖民背景文物持有國或立法或制定政策,開展諸多有益實踐(法、美、德、荷等國表現尤為突出)。
其中,美國史密森尼協會于2022年發布《基于道德返還工作小組價值和原則聲明》,提出依據現行法律或道德標準來調查和處理其收藏品,并將在包容與相互尊重基礎上的互動視為在有關過去和未來收藏的討論中個人和群體間的最佳互動方式。
在關注到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布聲明后,國家文物局抓住有利契機,啟動子彈庫帛書溯源及歷史研究、追索返還工作。
2023年底,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國家文物局就文物非法流失形成扎實完整的證據鏈,并于2024年4月30日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
中方將文物返還與以回歸文物為紐帶推動中美相關博物館長期合作相結合,與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多輪磋商談判。經過1年的密集溝通與協商,最終實現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占》回歸祖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有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2024年,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返還實踐,共實現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涉及意大利、美國、日本、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體系、機制不斷完善,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為更多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提供堅實支撐。
2024年6月,中國政府在山東青島舉辦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上,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共同發布《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以下簡稱《青島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性中國方案,為1970年公約無法適用的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貢獻中國智慧。
《青島建議書》是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舉措,它將中國主張融入國際共識;為進一步彌合各國尤其是文物原屬國與文物現持有國之間理念分歧,化解矛盾和爭議搭建更具國際意義的對話平臺。
《青島建議書》是文物原屬國對西方博物館關于歷史上流失文物返還新政策的首次集體公開回應,為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爭取了更大的空間。同時,作為一項創新性機制,也為各國政府、博物館和相關機構以及國際組織等不同層次、領域的主體間合作建立新通道,為推動文物調查、研究、保護、歸還及其后的多元互利合作拓展新空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