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6-11 08:56:06
原標題:有機聯動 奏響多元化育人協奏曲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有機聯動 奏響多元化育人協奏曲
來源: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濟寧學院安全工程專業積極響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立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秉承“德智并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與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強化引領 實現思政育人全覆蓋
專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課程思政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通過“建課—磨課—賽課”等方式,構筑教師思政教學能力進階平臺,提升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深挖思政元素,細化分解到各門課程,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優化思政路徑,通過事故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社會實踐等方式,使學生“體會、感悟、踐行”思政元素,從而形成“目標—元素—路徑”一體化課程思政體系,全力培養學生對行業安全高效生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深度挖潛 完善縱深式課程體系
專業緊密圍繞行業特色,梳理專業基礎課核心知識點,優化關聯專業課內容,建立鏈式知識體系;突出行業特色,建立模塊化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關注行業動態,結合科研項目,組織學術講座,拓展行業新知,促進知識逐漸深入;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強化基礎課程;貼近學科前沿,豐富拓展課程,促進專業內容縱向深入。建立多方溝通協調機制,多元了解企業、行業需求,實行“制定—實施—評價—完善”運行機制,促進“專業縱深式”課程體系的持續優化。以礦山安全、化工安全等為核心方向,構建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從單一學科到跨學科融合的縱深式課程框架。基礎課程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專業核心課程深入剖析專業領域的核心問題;拓展課程涵蓋新興領域,拓寬知識視野。
良性互動 打造雙主體教學模式
專業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鼓勵教師進修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了解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拓寬學術視野。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并將科研成果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將前沿研究成果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的全新動態和趨勢。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項目,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研究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建設線上課程、案例庫、項目庫等數字化資源,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完善定量評價指標,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學生線上自學知識,課中參與互動,課后完成復雜工程問題,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從而形成“以教師為引導主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雙主體教學模式。
需求牽引 構建遞進式實踐體系
專業積極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根據社會需求設置課程目標,打造“認識—探索—創新”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構建“校內+校外”“虛擬+現實”的實踐平臺,促進實踐課程的場景化;通過完善科研導師制、本科生科研助理、“專業—社團—競賽”培養模式,促進科研創新活動的良性循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與企業簽訂教學實踐協議,深化校企合作;組建安全宣講團,在企業、學校、社會開展應急能力培訓,打造場景化實踐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自主實施,圍繞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取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成果。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與來自全國各高校的學生同臺競技,鍛煉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
近年來,學生全員參加創新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均得到大幅提升,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2%。專業獲批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年創新團隊、校級重點建設專業、校級教學團隊。專業教師獲省、校各類教學比賽獎勵20余項,獲批省、校各類課程建設質量項目10余項,開發虛擬仿真教學課程3門,出版新形態教材2部,發表教學研究論文5篇,獲中國煤炭教育協會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未來,專業將繼續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推進產教融合,致力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武泉森 姬保靜 褚衍婷 武泉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