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晚報
2025-07-26 14:58:07
原標題:淄博裝備制造:改革基因 時代綻放
來源:淄博晚報
原標題:淄博裝備制造:改革基因 時代綻放
來源:淄博晚報
在淄博這片充滿工業活力的土地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軌跡如同一部厚重的史書,鐫刻著改革者的勇氣、創新者的智慧與奮斗者的汗水。從20世紀80年代周村區長行村那張《股份條例》,到如今馳騁在智能制造賽道上的尖端裝備,淄博裝備制造業始終以敢為人先的姿態,在時代浪潮中擊水弄潮。它不僅是淄博工業經濟的脊梁,更折射出中國裝備制造業從蹣跚學步到昂首闊步的壯闊歷程,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突破桎梏的決心,每一次蛻變都彰顯著擁抱變革的擔當。
破冰之舉 股份制改革點燃工業星火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之時,淄博以敏銳的嗅覺捕捉到時代機遇,成為最早的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內較早的股份合作制試驗區和發源地。這片土地上的探索,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寫入中國農村企業體制改革的史冊。
1984年,周村區長行村,時任村大隊隊長的張中興主導的股份制改革,打破了傳統集體經濟的固有模式。不同于現金入股,這里的股份按照農齡核算。1964年至1984年間,16歲以上的社員每人1股;16歲以上的在校學生算作“智力投資”也能持股;參軍一年可頂兩年農齡;連續任職5年以上的隊干部還能額外增加1股。這種貼合農村實際的分配方式,讓集體財產與個人利益緊密相連,沉睡的生產要素被激活。
中共淄博市委原書記杜祥榮對此有著深刻的實踐體會。為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周村區率先推行的鄉鎮企業基金在全國推廣,而在此基礎上誕生的淄博基金,更是成為全國第一只基金。眾多鄉鎮企業通過這一平臺融資發展,為后續的工業化浪潮積蓄了原始動力。
市政協原主席岳長志評價,這是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既還原了農村合作經濟的本質,又解決了大包干后集體經濟如何發揮規模優勢的難題,讓企業得以做大做強。
這場發軔于農村的改革,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到1985年底,淄博鄉鎮企業職工人數首次超過國有企業職工,工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掀起了農村工業化的浪潮,也拉開了城鄉統籌發展的序幕。一大批機械加工和生產企業應運而生,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市集體及個體私營機械企業已達600余家,形成了裝備制造業的雛形。
功力機器有限公司的崛起,正是這一時期鄉鎮企業發展的生動注腳。董事長高玲說,20世紀80年代,市場需求旺盛,依托淄博在建材領域的優勢,企業生產的地板磚生產線設備以“一天一套”的速度搶占市場,遠超同行“一月甚至兩月一套”的生產效率。這種速度與質量的雙重優勢,讓企業迅速成為行業翹楚。
在專用機械領域,淄博的探索同樣精彩紛呈。山東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山東省輕工業機械廠,因一項國家使命而與玻璃機械結下不解之緣。1963年,阿爾巴尼亞總理希望中國援助行列式制瓶機生產線,周恩來總理當即批示“中國一定要制造出自己的制瓶機”。
在輕工部門的組織下,這家企業聯合多家設計院共同攻關,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行列式制瓶機,推動中國日用玻璃行業從手工邁向機械化。如今,從青島啤酒、百威啤酒的啤酒瓶,到茅臺、五糧液的白酒瓶,大多出自山東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的設備,從國內首臺套到世界領先的NIS全伺服機型,企業始終占據行業高地。
博山的陶瓷機械則在細節創新中開辟了新天地。據博山寶豐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宗峰介紹,當時,國內外的滾壓機滾頭都帶角度,導致直筒形咖啡杯(馬克杯)生產時易出現“蹭口”缺陷。他們將滾頭改為直角并向前移位,這一微小的改動,讓生產效率從一天1000個馬克杯躍升到10000個至20000個馬克杯,使淄博乃至中國成為全球重要的馬克杯產區,產品供應星巴克、雀巢等國際品牌。岳長志總結,機械工業的發展既依托城市的資源稟賦,又緊跟國家戰略,在服務其他產業的過程中逐步成長為獨立的支柱產業。
市場淬煉 體制轉型鍛造產業筋骨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帶來思想的第二次大解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給淄博裝備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1995年8月,《淄博日報》連續刊發11篇報道,就“博鍛現象”展開大討論——博山鍛壓廠訂單充足卻效益下滑,員工連續50個月只能領取70%的工資,這一矛盾直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深層問題。
山東華成集團董事長陳維茂對此有著深刻體會。他意識到,市場經濟下國有企業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必須轉型,尋找高端產品、成套產品,不能再局限于配件生產。當時的困境顯而易見:技術、人才、資金一無所有,卻要養活1000名員工。
陳維茂帶領團隊采取“滾雪球”策略,借13萬元買了一臺舊機床,賒借零部件開始創業,最終成立淄博水環真空泵有限公司,5年時間做到國內行業第一,并更名為華成集團,踐行“中華成功、振興民族工業”的理想。
這種市場思維的覺醒,在行業內引發連鎖反應。同時期,淄博真空設備廠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毅正面臨一場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的艱難談判。經過一年半的考察,西門子提出不會全部收購其生產的配件,這意味著企業將面臨產能閑置的困境。黃毅當機立斷暫停談判,這種堅持反而讓對方逐步妥協,最終同意全盤收購。合作達成后,企業埋頭學習先進技術,在3年內,將中國水環式真空泵技術提升了10到15年。
原市委經貿工委副書記黃鈞祥坦言,20世紀90年代的淄博機械工業存在技術、資金等短板,與外資合作既提升了產品層次,又打開了國際市場,實現了雙贏。
1996年成為淄博工業發展的關鍵節點。當年4月,全市召開搞好國有企業重振工業雄風萬人動員大會,確立“工業立市”指導思想,184家國有工業企業踏上改革之路。12月,四砂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淄博機械工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山東農藥、華光陶瓷、新華制藥等企業相繼上市,資本市場上開始頻繁出現淄博企業的身影。
而淄博基金和“淄博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的探索,更是成為資本市場的一抹亮色。原淄博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學譜回憶,作為全國第一只證券投資基金,淄博基金不僅為鄉鎮企業募集了發展資金,更提升了城市知名度——當它在上海股票市場掛牌后,更多人因此認識了淄博。這套系統雖因政策調整而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推動企業規范化運作、增強市場可信度的作用不可磨滅。
在這場體制轉型的浪潮中,企業各顯神通。1998年,山東恒星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村辦企業,大膽兼并淄博礦山機械廠和淄博軸承廠兩家國有企業,開創了村辦企業兼并國企的先河,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震動。
當時推行的“一廠兩制”和“三個不變”原則,平穩化解了兼并過程中的矛盾,為企業發展開辟了新空間。20世紀90年代的十年,是淄博裝備制造業在市場熔爐中淬煉筋骨的十年,有人破繭成蝶,有人黯然離場,但市場導向的發展路徑已然清晰。
創新突圍 科技賦能邁向智造時代
進入新世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成為時代命題。淄博裝備制造業沒有停留在過往的成就中,而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向著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全力沖刺,在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淄柴動力有限公司的轉型之路,充滿了攻堅克難的奮斗色彩。當企業瞄準大功率柴油機市場,希望與日本洋馬公司合作時,對方因機型較新而態度猶豫。企業原董事長鄧德樂一句“你們不合作,我們就用國產圖紙生產同功率機型”的“激將法”,最終促成了合作。
2005年,中日合資的博洋公司N330柴油機動車投產后訂單爆滿,工期排至3年后,卻遭遇日方對關鍵部件曲軸的供給限制。被逼到墻角的淄柴人選擇自主攻關,經過長時間鉆研,終于破譯了日方圖紙上不通用的材料密碼,2007年,實現曲軸自主生產,成本從200萬元降至70萬元,徹底打破了技術壟斷。
這種自主創新的精神,在淄柴延續至今。2024年7月29日,國內首艘萬噸級甲醇雙燃料綜合電力推進內河散貨船“國能長江01”完成航行試驗,其核心動力采用的正是淄柴研發的國內首臺甲醇雙燃料發動機。
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副主任姚春德回憶,研發過程中曾因爆震問題導致活塞損壞,造成重大損失。他說:“那是至暗時刻,我一度擔心淄柴會放棄。”但企業展現出的格局令人敬佩,他們深知科研沒有坦途,鼓勵團隊攻克難關,最終實現技術突破。
這種不畏艱難的創新精神,已深深融入淄博裝備制造業的血脈。從行列式制瓶機到直角滾頭陶瓷機械,從水環真空泵到甲醇雙燃料發動機,每一項技術突破都伴隨著無數次試驗失敗,每一次產品升級都凝結著夜以繼日的鉆研。在智能制造的賽道上,淄博的裝備制造企業正全力奔跑,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生產各環節,推動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轉型。
從周村區長行村的《股份條例》,到如今引領行業的尖端裝備,淄博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如同一部中國地方工業的改革史詩。它印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內涵,詮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真理。在這片充滿韌性的土地上,淄博裝備制造人用實干與智慧證明,唯有擁抱變革、持續創新,才能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
(全媒體記者李群 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