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7-28 08:45:07
原標題:步山海,閱煙臺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步山海,閱煙臺
來源:煙臺日報
煙臺融媒記者 李德強
1962年,冰心先生在散文《海戀》中如此落筆煙臺:“春天來了,青草給高大的南山披上新裝,遠遠的村舍頂上,偶然露出一兩樹桃花。海水映到春天的光明,慢慢地也蕩漾出翠綠的波浪……”
這是冰心先生的視角,也是你和我的煙臺。
北緯37度,山與海的情懷不曾改變。山、海、城相伴相生,城卻一直在變,城市空間不斷擴張,一度讓山海之間的自然聯系變得弱化,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面臨挑戰。
于是,煙臺求變。重新梳理山、海、城之間的關系,“串山、觀海、攬城”,這是城市空間的靈動規劃,也是城市發展理念的一次革新。山海為卷,步道作序,一條條詩意蜿蜒的黃金絲線將山、海、城緊密串起,煙臺市民的每一步正“踩”進美好里。
當夢想照進現實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煙臺的城市擘畫者將目光投向煙臺的中央山體與濱海岸線。按照“總體規劃、示范先行、分期推進”的思路,合理利用自然山體、岸線和原有地形,統籌空間、景觀、功能布局,打造市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適宜休閑娛樂的“幸福通道”。選取市民健康休閑最集中、山海城互動最緊密、步道風貌最佳的岱王山、塔山等山體周邊約35公里范圍進行規劃,包括山體段、城市段、濱海段等。
煙臺從一條浪漫的山海步道開始。山海步道環線一期于2022年6月啟動建設,2022年12月實現山體段20公里全線貫通,2023年5月底基本建設完成。從竹林路萊山區第二實驗小學西側,到環山路芝罘區煙臺芝罘中學南側,沿線打造了相思園、童夢園、桃源臺、望海亭、響水橋等八園三臺一亭一橋十二出入口。
二期全長約8公里,分東線和中線兩部分,其中東線北起相思園、南至竹林園,長度約4.2公里;中線北起開花石,南至雷達站,長度約3.8公里,項目建成后將與一期形成閉環,全長共計28公里?!耙缓?、二線、三臺、多節點”,含望峰臺、如意臺、暗香臺等3處觀景平臺,觀山閣(聽潮亭)、凝香居、沁芳堂、醉香驛、綠滿軒等5處驛站,融入“山?!薄皵z影”“觀光旅游”等元素,成為城市居民及游客近距離感受原始山林風貌、觀賞海岸線風景的絕佳線路。
而同時規劃實施中的山海步道濱海段,打造慢性系統的“濱海綠道”,西起海韻廣場,東至里蹦島,跨萊山區、高新區、牟平區濱海地帶,線路全長約27.79公里,其中新建段8公里,現狀改造完善段19.79公里。預計今年年底完成整體建設。
不僅僅是山海步道。
山海經水文化主題公園,跨芝罘、萊山兩區,原為廟后水庫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是大南山中央山體公園市級示范園,同時也是中心城區水塘水庫改造提升和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被列入2023-2025年城建大盤,堅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促進生態空間與文化體驗、城市功能有機共生,嵌入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及服務設施,更好滿足市民文化、健身、休閑需要。
濱海一線煙大示范段位于煙臺大學東側,北至泉韻南路,南至天越灣海水浴場,中部為逛蕩河入海口,整體長約3.8公里,面積約54公頃。規劃以“煙臺年輕力 濱海新一線”為主題,對煙大海水浴場、海濱公園進行整體功能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活力場地,是展現生態文明、社會發展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濱海公共空間新典范。
第一海水浴場的改造也即將揭開面紗。西起濱海廣場,東至濱海假日酒店,東西長約1公里。面積約為3.4公頃,沙灘岸線長約為680米。在對原有建筑物及設施進行改造后,將因地制宜發展海灘、海上運動等新業態,布設打卡路牌、景觀小品,豐富游客體驗。新建功能服務建筑,配套沖淋、更衣、儲物、如廁等功能。修繕現狀鐘樓,以其為視覺焦點,打造第一海水浴場核心地標等。
煙臺求變
為什么要這樣?
這個問題的指向是城市建設者,更是城市規劃者和擘畫者。
城市空間不斷擴張,冰心先生筆下煙臺“一座屏幛似的連綿不斷的南山”被不經意地分割,一眼山海的自然本真逐漸弱化,由此衍生帶來的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受到一定影響,山體植被遭到破壞、海岸帶開發無序等問題日益凸顯。
“樂山”“樂水”面臨困境。一方面是市民親近自然的通道變得狹窄,另一方面則是,市民對于休閑健身、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而相應的公共空間卻難以滿足。
山海步道建設項目相關負責人、藍天集團的向昌虎經理還記得項目最初起步時的“窘境”。他說,最早的上山步道就是一條單純的防火路,只能簡單滿足防火通道使用,沿途的綠化及配套設施等大都老舊,缺少系統管理,由于多種歷史原因,沿線還有一條21年不曾貫通的“斷頭路”。同時,人車分流隱患、菜地征收、高壓線等梗阻障礙都不同程度存在。整個大南山城市山體公園,原來一到防火季就不得不封閉,“穿越大南山”體驗感可想而知。而在濱海一線,海水浴場等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功能單一,這些“門面”受到不少市民和游客詬病。
這樣的背景下,煙臺亟需一種方式來打破城市發展的瓶頸,重新梳理山、海、城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讓市民享受到更多發展的“紅利”,擁有更多綠色休閑空間?如何更好地提升城市宜居度,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煙臺的決策者們開始立足煙臺的山海,依托自身卓越的天賦資源,結合“山、海、城”相融共生的城市特質,將生態發展建設和民生改造提升有機結合,打造屬于城市更屬于人民的綠色低碳、生態融合、孕育美好的“山海”。
“大南山及濱海一線是煙臺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市委市政府將此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重點推進,并多次實地調研,一再提出統籌山體保護利用與濱海一線提質,打造市民游客親山樂水的城市空間。連通山體公園、城市社區,“可進入、可停留、可參與”,讓市民游客暢享山海之美。同時,導入更多場景元素,讓其成為市民會客廳、游客打卡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步山海,閱煙臺”恰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表達和詩意踐行。
詩意表達
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這才是煙臺真正的詩意表達。
坐擁聯合國人居獎美譽多年的煙臺,在2024年11月又斬獲第22屆國際花園城市大獎。而依托山海步道“串山、觀海、攬城”建設的城市山體公園,正是重塑山海共生肌理的煙臺城市空間獨特之美的代表。
蜿蜒于山林之間,漫步于海天之間。民生工程好不好,山海煙臺美不美,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市民張春國喜歡跑步,也喜歡帶孩子戶外撒歡。他對這幾年舉辦的濱海健康跑、山海步道健步行極力點贊,“我喜歡慢跑,為了強身健體,也是為了舒展身心,一到周末節假日,我就帶著孩子一起來穿越山海,累了就在驛站歇一歇,看看海,看看山,心情爽極了。”
這也正是煙臺“串聯”山海的初衷,“深度挖掘煙臺歷史文化內涵,統籌用好各類資源,將本土特色、文化體育等元素融入規劃設計,把山體公園打造成為展示煙臺文化的重要窗口。堅持公園城市理念,發揮通山達海優勢,精心塑造重點節點景觀,打造融休閑娛樂、運動健身、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群眾樂享空間?!?/p>
煙臺的歷史、文化以及很多美好的寓意表達,都在其中悄然流淌。從標識牌、導覽、雕塑,到每一個站點的名稱設置、園區規劃設計,都體現著浪漫的韻味。
濱海一線煙大段的規劃建設,率先啟動的青春海岸區包括逐浪廣場、街舞秀場、運動天地、觀海騎樓、海風餐廳、如浪小屋等,力求打造極具標識性的海濱休閑帶。共創公園區包括書吧、林中講堂、花園食集、林間小憩、新能源驛站等,力求打造煙臺年輕人的理想生活樣本。青春氣息撲面而來。
正在建設的山海步道二期,靠近山體擋墻一側,建設方選擇薔薇串聯,同時根據不同季節的花期,結合不同驛站周邊打造不同植物園節點,形成一路山花爛漫的觀景效果。觀山閣和聽潮亭打造以梅花為特色的梅園打卡地,櫻花園打造“人在花中走,猶在畫中游”的特色,沁芳堂打造玉蘭園、凝香居打造海棠園、綠滿軒打造紫藤花廊、醉香驛打造成紫薇園等。
這些,無疑為整個煙臺文旅產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它與煙臺豐厚的旅游資源相互呼應,共同構建起多元的文旅格局。散落的旅游明珠因此串聯起來,濱海旅游的深度與廣度得以拓寬和延展,一張更具魅力的濱海文化旅游名片正在浮現。
從山海步道、山體公園到濱海一線,依山傍海、穿林攬綠,它將充滿活力的城市景觀與寧靜的自然風景無縫銜接,它所承載的,是煙臺對市民生活品質提升的美好期許,是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生活的新舞臺、城市發展新引擎。
煙臺擇山而行,向海而生,打破了傳統城市發展中“重擴張、輕整合”的模式,為城市空間優化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當一條路不僅僅只是一條通行之路,而是成為生態體驗、文化浸潤和全民健身的復合空間,成為城市敞亮的會客廳、市民閑適的漫步路徑,成為一步一景、處處皆詩的城市棲息地。煙臺用實際的行動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煙臺終不負山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