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7-27 18:04:07
原標題:海報觀察丨全球攜手“粒粒歸倉”,為糧食減損尋找“最優解”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海報觀察丨全球攜手“粒粒歸倉”,為糧食減損尋找“最優解”
來源: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孫靚 濟南報道
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老的東方哲語道破了人類文明最原始的密碼。
剛剛落幕的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讓全球62個國家和國際機構的目光再次聚焦這個永恒命題——我們該如何守護好每一粒來之不易的收獲?
面對全球每年高達13億噸的糧食損失與浪費,各國代表帶來的不僅是危機意識,更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20%的人口,其減損實踐堪稱一部“無地增產”的教科書。
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與此同時,小麥、水稻、玉米的機收損失率分別降至0.93%、1.76%和2.06%,這組數字背后是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布局、1000萬套科學儲糧裝具的普及,以及一場貫穿全鏈條的技術革命。
在山東,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正引導收割機以毫米級精度作業;現代糧倉中,空調控溫與智能通風系統將儲備損耗率壓降至0.38%;而中裕集團的小麥深加工鏈條,已衍生出600余種產品,將“吃干榨盡”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本屆大會以“科技創新賦能節糧減損 全球攜手共促糧食安全“為主題,科技創新也成為貫穿大會始終的關鍵詞。
論壇上,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生產指導處處長胡順算了一筆精細賬:中國小麥機收損失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能挽回125萬噸糧食,相當于新增20萬公頃耕地。
濰坊綠野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建海也表示,先進的農機裝備是機收減損的重要基礎,“引入北斗導航輔助駕駛、作業在線監測等智能化技術手段,推行標準化生產、規范化作業,實現了機械化生產作業質量的全面提升。”
這些技術不僅在國內發揮作用,也正通過南南合作走向世界。
“非洲農業缺少足夠的設施設備,目前糧食的機收水平是比較低的,所以在產后階段的損失率很高。”非洲綠色革命聯盟代表程誠在大會上呼吁,希望中國農機企業幫助非洲提升機械化水平,以減少產后環節的高損耗。
據悉,目前已經協調了三家中國企業,有6種型號的拖拉機、收割機在非洲進行測試與準入,包括濰柴雷沃的4臺拖拉機,大概將會在8月初到達肯尼亞。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青年論壇的設置為糧食減損事業注入了新鮮活力。論壇上,10位聯盟青年代表發布《節糧減損“新食尚”倡議》,這份倡議既飽含著每位青年“從我做起”的堅定承諾,更匯聚了全球青年聯盟的集體行動藍圖。
縱觀本屆大會,在深化國際合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回顧》《糧食減損南南合作行動方案》兩項成果的發布,為全球糧食減損事業繪制了行動藍圖。此外,三場分論壇中,與會代表重點就三大核心議題達成共識。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交流對話,為破解糧食減損難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彰顯了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堅定決心。
糧食減損,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是應對全球饑餓最經濟、最環保的方式。從山東的智能農機到非洲的機械化試點,從荷蘭的精準農業到土耳其的AI庫存管理,全球的經驗在此交匯,形成一幅多元協作的減損圖景。
當各國攜手耕耘這塊“無形良田”,我們不僅守護了今天的飯碗,更為明天的可持續發展播種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