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31日訊 為持續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創新,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黨支部作為全省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團隊,在繼6月12日至14日赴杭拜訪山東南下新聞干部谷云冰先生及其同事、學生后,再次開啟重走山東新聞干部“北上南下”之路的第二站——南京。
7月21日至23日,團隊成員高級工程師徐迎春、博士生劉林和碩士生周旸圍繞山東南下新聞干部赴南京辦報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采訪調研活動,并前往新華日報報史館參觀學習。
早在南京解放前,中共中央就根據形勢的發展,在準備軍事上奪取南京的同時,對南京解放后的接管工作也作出具體安排。抽調原豫皖蘇邊區、冀魯豫邊區、冀中、皖西等地準備隨軍南下的干部和因身份暴露而從南京地下黨撤出的干部共同負責南京的接管工作,他們于1949年3月中下旬陸續到合肥集中,4月初正式命名為金陵支隊,由宋任窮負責領導。
在金陵支隊中,有一支專門負責到南京辦報的隊伍,其中便包括從山東出發,由李力眾領隊的近30名來自濟南《新民主報》《新濰坊報》以及華東新聞專科學校的南下人員。山東新聞干部在《新華日報》社長兼總編輯石西民的帶領下,積極籌備出報事宜,推動了《新華日報》的順利出版。1949年4月30日,僅僅在南京解放后的第八天,《新華日報》復刊。
圖1 徐迎春、劉林、周旸在新華日報報史館合影
報紙復刊后,由于形勢發展和革命工作需要,李力眾在《新華日報》短暫工作幾個月后,又帶領部分山東新聞干部參加西南服務團,進軍大西南,為開辟西南地區新聞事業奉獻力量。除此之外,以李承邰、邵樹文為代表的留在《新華日報》的山東新聞干部也積極投入工作,助力南京新聞事業的發展。
李承邰是1929年出生于山東濟南,1949年南下南京之前,他曾在濟南所辦的華東新聞干部學校進行短暫學習。初入南京《新華日報》,他在經濟組擔任實習記者。直到這時,他才察覺在華東新聞干部學校的學習是十分難得的,他在《編海學泳》一文中感慨道:“華東新聞學校校長是新聞界的老前輩、全國聞名的老報人惲逸群,教師也都是解放區的老記者,是他們給了我革命新聞學的啟蒙教育?!笨梢姡匀A東新聞干部學校為代表的山東紅色新聞教育為干部南下辦報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初入報社擔任經濟組見習記者,到成為助理編輯、正式記者,李承邰憑借出色表現,陸續擔任《新華日報》編輯部工業組副組長、《新華日報》評論處和記者處處長、《新華日報》社編委、副秘書長、秘書長,還曾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以及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殊榮。而這些成就的背后,都離不開他本人不懈的努力。曾和李承邰一同供職于《新華日報》的吳友松說:“他總是一絲不茍,很認真。”
圖2 吳友松接受采訪 周旸攝
在南京《新華日報》的山東新聞干部中,邵樹文是南下經歷極為豐富的一位。在前往南京《新華日報》之前,他曾參與創辦中共徐州市委機關報《新徐日報》,之后便多次南下,參與《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和《福建日報》的辦報活動。談及多次南下的經歷,邵樹文認為,“山東老區的人,受到黨的教育最長最多?!彼救艘嗍情L期深受解放區黨的教育。因此,面對多次南下的實際需要,他說“黨需要我去,我就去,從來不講二話?!倍蹣湮膶h忠誠這一信念也在家庭中得以傳承。邵樹文二兒子邵寧說:“我父親的一個終身的信念,對黨忠誠,相信黨,相信國家。我們兄弟三人,都是堅信黨和國家的領導,堅信共產黨的領導?!?/p>
圖3 邵樹文接受采訪 徐迎春攝
圖4 邵樹文一家 從左至右:二兒子邵寧、邵樹文、妻子董靜云、三兒子邵波
通過此次采訪調研活動,項目組成員進一步了解了山東新聞干部南下南京辦報的光輝歷程,深刻感受到山東老解放區黨員干部的精神品質。項目組將繼續跟隨山東新聞干部的步伐,走好“北上南下”的每一站。(文:劉林 圖:周旸 徐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