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5-06-03 09:05:06
原標題:六月 讓我們一起解鎖博物館新玩法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六月 讓我們一起解鎖博物館新玩法
來源:中國婦女報
如今,博物館已成為中國公眾文化消費的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備受歡迎。數字化技術和文創產品的創新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
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較上一年增加213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達91.46%。
走進博物館,就是回到歷史“現場”。每一次駐足,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光芒;每一次“對話”,都能體會到傳承的意義。
一起來逛博物館吧!愿年華錦繡,時光繾綣。
■ 木易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首屆北京博物館季正式拉開帷幕,活動從即日起持續至10月8日,歷時近5個月,覆蓋暑期與國慶黃金周,旨在為市民游客打造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在當代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館已從傳統的文物收藏與展示機構,逐漸演變為集教育、娛樂、科技、消費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體驗空間。這兩年“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更揭示了博物館通過創新玩法在激活文旅消費、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的巨大潛力。從沉浸式數字技術到跨界文創開發,從夜間開放模式到國際文化交流,博物館正以多元化的創新實踐,重新定義公眾的文化消費體驗,為文旅產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年輕群體是主流
這兩年,洛陽古墓博物館火了,2024年參觀人數攀升至205萬,成為年輕人熱衷打卡的文化地標,并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洛陽古墓博物館,國內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屬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畫為一體的大型專題類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位于地下6米的展陳空間,給人視覺產生強大沖擊,最大限度復原展示了兩漢至宋金時期的25座古墓葬。這些墓葬既是珍貴的歷史藏品,也是觀眾可步入其中的展室。在這里,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墓葬結構、磚雕壁畫,感受千年前的喪葬理念、審美風格與社會風貌。
博物館在讓文物“活”起來方面下足了功夫。沉浸式游覽項目“古墓探寶 妙游地宮”結合壁畫復原、拓印臨摹等體驗,讓觀眾以互動方式走進歷史;實景劇本殺《古墓探秘》,通過小劇場演繹與演員互動,將歷史故事鮮活呈現;“余韻朤朤——古墓樂舞復活記”音樂會,由真人復刻墓葬中的樂舞元素,為觀眾帶來別樣的藝術享受。此外,以館藏文物為核心的“古墓尋龍記”“她是誰”等研學課程,也在各個年齡段的觀眾中廣受歡迎。
洛陽古墓博物館不斷創新表達方式,給古墓文化祛魅并令其煥發新生,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激發他們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維探索。
如今,博物館已成為中國公眾文化消費的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備受歡迎。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較上一年增加213家,平均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達91.46%。
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6049.19萬人次,同比增長17%。中國國家博物館2024年接待的觀眾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達62.09%。
讓文物“活”起來的沉浸式體驗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博物館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擴展現實(XR)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徹底打破了傳統展覽的靜態模式,為觀眾創造了“可觸摸、可對話、可共情”的沉浸式體驗。
湖北省博物館推出的《穿越青銅紀:數字文物VR體驗》項目,由參與《哪吒2》特效制作的團隊操刀,觀眾戴上VR設備后,可親眼看見越王勾踐持劍立于船頭的英姿,感受吳越戰場的箭矢呼嘯,甚至“參與”古代鑄劍工坊的爐火熊熊。這種將觀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的設計理念,極大地提升了文物的親和力與傳播效果。
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不僅限于視覺體驗。河南博物院引進的《唐宮夜宴》XR大空間沉浸展,通過像素級復刻技術,將千年前的盛唐風華完整呈現于數字空間。觀眾可穿越回唐朝,在波光粼粼的洛河畔與詩仙李白飲酒對詩,或邂逅回旋起舞的胡姬,體驗一場跨越時空的City Walk。這種融合了歷史場景還原、角色互動敘事的數字展覽,落地首月即取得滿場率100%、好評度100%的亮眼成績,充分證明了科技賦能下博物館體驗的無限可能。
廣州博物館的嘗試更具突破性——其VR沉浸式體驗《海絲奇幻記》采用了國產熱門游戲《黑神話:悟空》同款的UE5引擎,通過Nanite虛擬微多邊形技術及Lumen全局光照技術,實現了影視級畫質的唐代廣州城數字復原。觀眾佩戴VR眼鏡后,可360度欣賞唐代外銷精品,甚至走進蕃坊感受千年前的市井繁華。這種將游戲引擎技術應用于博物館體驗的做法,不僅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也為文化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從“帶得走的文化”到“可品嘗的歷史”
如今,博物館文創已從簡單的紀念品銷售,發展為融合設計美學、實用功能與文化敘事的綜合性產業。
餐飲類文創的興起成為近年來的亮點。南越王博物院與天字碼頭聯合打造的“王的年夜飯”,從出土文物中發掘嶺南飲食文化,將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南越美食“搬”到了珠江游船上。游客一邊欣賞兩岸城景,一邊品嘗南國越法炮豚、御釀白玉等復原菜品,實現了文化味與煙火氣的完美結合。該院2024年研發的110款新品文創中,餐飲類就占22款,包括以出土漆木屏風圖案為外包裝的文創茶飲,全年文創銷售額達800萬元。
廣東省博物館則采取了“展覽+限定餐飲”的特色打法,為每個特展研發配套的文創咖啡和蛋糕。其蛇年生肖門票設計取自館藏19世紀“銀累絲花卉紋名片盒”上的蛇形圖案,引發觀眾排隊領取的熱潮。這種將文物元素融入日常消費場景的策略,使傳統文化以更輕松的方式進入公眾生活。
據統計,廣東省博物館2024年文創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充分證明了文創產品的市場潛力。
甘肅省博物館東方密語文創團隊的實踐更具示范意義。該團隊以“90后”為主力,10年間開發了2000余件文創產品,涵蓋200余種品類。2024年推出的“甘肅土特產”系列,將當地麻辣燙、百合、白蘭瓜等特產與文物元素結合,以快閃店形式亮相北京、深圳等多地,成為連接游子與家鄉的情感紐帶。這種扎根地域文化、擁抱年輕審美的文創開發思路,為西部博物館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被動觀展到主動參與
現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從單向的知識傳遞,發展為多元的互動參與。各大博物館通過研學課程、實景游戲、手工工作坊等形式,讓觀眾在體驗中學習,在互動中感悟。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常態化開展的《銀雀山簡書探兵學》《兵學課堂》《鑄器成兵 兵衛山河》等研學課程,將古老的兵學智慧轉化為當代青少年可理解、可應用的知識體系。該館還入選山東省十大考古研學打卡地,印證了其教育活動的卓越成效。
音樂與戲劇表演為博物館注入了動態活力。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的復原演出堪稱典范,該團基于館藏音樂文物復原了賈湖骨笛、王孫誥編鐘等300余件套古樂器,并編譯創作了近200首古樂。2024年,他們完成了約1500場音樂文物復原展演,讓8000多年的音樂歷史在當下“發聲”。湖北省博物館的《遇見·楚莊王》作為國內文博行業首部沉浸式全息舞臺劇,被列為2023年度世界十大經典場館沉浸式體驗案例。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的創新實踐同樣值得關注。該館通過數字化技術轉化應用打造精品展覽,設置豆腐、陶瓷工藝制作問答觸屏互動設備,并引入全息投影展示清代壽縣城、淝水之戰等場景。其“云上博物館”數字平臺支持360度全景漫游,網站累計訪問量達64萬次。
拓展博物館時空邊界
為滿足公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館正不斷突破傳統開放時間的限制,通過夜間開放延長服務時段。
夜間活動的多樣性是吸引觀眾的關鍵。佛山祖廟博物館在暑期每周六晚推出“夜間模式”,通過創意燈盞設計在紅墻綠瓦間營造浪漫光影氛圍,吸引漢服愛好者拍照打卡。萬福臺增開的夜場粵劇演出和黃飛鴻紀念館的南國雄獅表演,則為“博物館之夜”增添了傳統藝術的魅力。
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每周五晚推出的非遺體驗活動,如用廢棄月餅盒制作非遺展示盒,不僅環保實用,其精選作品還在中秋期間集中展示,形成了活動閉環。
國際文化交流是博物館創新的另一重要維度。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通過舉辦多屆兵學論壇、交流座談會等學術活動,加強對兵學文化的解讀與應用研究,先后出版中英文對照版《銀雀山·孫子兵法》《銀雀山·孫臏兵法》等數十部著作,形成“銀雀山兵學”國際學術品牌。
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博物館正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重新定義自身角色。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從單一功能到多元服務,從本土敘事到國際對話,博物館通過不斷創新的玩法,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文旅產業注入了強勁動力。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觀眾期待的提高,博物館必將探索出更多元、更深入的文化表達方式,在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文博力量”。
走進博物館,就是回到歷史“現場”。每一次駐足,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光芒;每一次“對話”,都能體會到傳承的意義。一起來逛博物館吧!愿年華錦繡,時光繾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