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6-09 09:09:06
原標題:“四鏈”融合+“三維”聯通 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四鏈”融合+“三維”聯通 創新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立足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全面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和實踐育人改革,構建了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以及學科專業設置、教育教學過程、創新就業賦能“三維”聯通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學校以“三維”聯通為抓手,將“四鏈”融合深度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的良性生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科專業設置:融合教育鏈與產業鏈 專業調整動態適配產業發展
學科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起點,青島恒星科技學院主動優化學科專業配置,以契合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的需求,構建了“需求感知—動態調適—跨界融合”的學科專業優化機制。利用產業大數據精準捕捉供需變化,深入剖析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依據崗位需求、技術標準、招生規模及就業狀況等19項關鍵指標,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新增數字人文、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網絡與新媒體等新興交叉專業,不斷完善學科專業結構,提升學校專業結構與地方經濟的契合度。學校聚焦青島港口經濟、影視文化、精品旅游等區域重點產業,打造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數字媒體、國際商務等學科專業群,開發“智能裝備系統集成”等跨學科課程20多門。為進一步推動“四新”專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以及提升學科專業水平,學校與特銳德、中國郵政、海水稻研發中心、中軟國際等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組建了新能源智能裝備、智慧物流、智慧農業、人工智能等8個現代產業學院,并提供每年800萬元的配套建設資金,為培養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系統性改革,學校專業結構逐步優化。近3年,學校新增11個本科專業,其中特設專業6個,9個專業緊密對接山東省重點發展的十大產業,占比達82%。經過持續的學科專業調整,目前學校所設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的匹配度超70%。智能裝備產業學院和新絲路智慧物流產業學院成功入選2024年山東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名單。高水平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顯著提升了畢業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大幅縮短畢業生的崗位適應周期,2024屆畢業生的專業對口度接近90%。通過一系列舉措,學校成功實現了從“跟跑產業”到“伴跑產業”的轉型,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推動專業建設從“被動適應”向“主動引領”轉變,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教育教學過程:融合教育鏈與人才鏈 課程教學精準對接人才需求
學校以實踐教學為驅動力,將教育教學實踐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了“需求牽引—場景賦能—評價驅動”三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新模式。與華為云、海信等30余家行業領軍企業展開了深度合作,通過聯合開發課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深化科研合作、開展人才互派互聘等舉措,成功將產業需求轉化為教學資源。聚焦教學方法革新,學校逐步構建了“工學交替,實崗真做”的創新教學模式。通過置身于真實的市場環境、崗位、項目以及“實崗真做”的“四真”實踐場景,結合師徒與朋輩的指導及自我學習,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持續提升教學質量,學校構建了多維評價體系,定期邀請合作企業對實習實訓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并將反饋結果應用于教學優化。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全面開展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將企業滿意度、崗位適應期等關鍵指標納入專業評估體系。最終形成了課程動態迭代、教學深度實踐、評價緊密對接產業的良性育人生態,暢通了產學研協同育人路徑。
近年來,學校與300多家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70余個,開展橫向課題研究百余項,并聯合開發了“鴻蒙應用開發”“智能倉儲系統設計”等近百門校企融合課程,培養“雙師型”教師200余名。通過系統化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顯著提升。學校為區域重點產業輸送應用型人才4000余名,企業滿意率連續多年穩定在95%以上。學校在教學改革創新方面的舉措得到了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相關成果榮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青島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
創新就業賦能:融合教育鏈與創新鏈 系統貫通助力學生創業就業
創新就業賦能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樞紐環節,既是教育成果對接產業需求的實踐平臺,更是衡量知識轉化效率與能力遷移效果的動態標尺。學校通過機制創新和資源整合,構建了多層次遞進的綜合育人體系。將創新創業和就業指導課程納入必修課范疇,將產業新技術與創新案例深度融入專業教學,將實踐能力、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評價的重要標準,形成了“專業講解+場景體驗”的復合型教學模式,實現了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素養的雙重提升。學校秉承“以賽促教、賽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定期舉辦大學生科創大賽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借助競賽平臺,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全面提升了實踐動手能力。學校注重平臺建設,建成大學生創業就業賦能中心,為6000余人提供了個性化職業規劃指導及就業服務。學校與青島恒星集團攜手共建新媒體及應用電子技術孵化器,依托集團旗下130余家企業的豐富資源,搭建“真實項目實戰+全流程孵化”的綜合性平臺,創新構建進階式“幫孵”孵化模式,通過學科導師、創新導師、創業導師的協同指導,借助數字化平臺實現全周期管理,并依托校企聯合提供資金、技術等全方位資源支持,有力推動優質項目與成熟企業的嫁接轉化。學校成功構建起“課程奠基—實戰強化—平臺賦能—生態反哺”的良性循環體系。
在全方位協同育人體系的強勁推動下,學生的創新、就業能力顯著提升。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穩定在90%左右,崗位適應度達97%以上,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度達96.92%,實現了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雙重提升。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參賽規模和質量均取得顯著突破,參賽人次已突破1.2萬,累計榮獲省級及以上獎項3000余項。“幫孵”模式的成功運作,推動學生創業成功率提升超50%。近3年,累計成功孵化科技型企業100余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超半數入駐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累計創造產值6億余元,新增就業崗位500余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孵化器榮獲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稱號,并獲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創業孵化貢獻獎”,被授予山東省創客之家、山東省品牌眾創空間、青島市標桿孵化器、青島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多項殊榮。2024年,獲批成為山東省大學生就業創業賦能中心建設試點單位。
青島恒星科技學院通過“四鏈融合+三維聯通”機制創新,形成了產學研協同育人共同體,構建了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模式。該模式以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內核,依托學科專業設置夯實育人基礎,教育教學過程暢通育人路徑,創新就業賦能強化育人成效的三維聯通實施路徑,構建了“教育賦能產業升級、產業反哺教育迭代”的良性育人生態。通過動力激活、組織再造、利益協調等制度設計,破解了傳統校企合作中的資源配置錯位問題,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適配度提升。這種以制度創新驅動要素重構、以系統思維貫通育人全鏈條的協同育人模式,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人才供給和創新支撐。
(吳杰 畢憲順 陳甜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