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5-07-17 11:07:07
原標題:提升遠洋漁業競爭力駛向深藍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提升遠洋漁業競爭力駛向深藍
來源:經濟日報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這為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新的坐標。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對于推動漁業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拓展海洋資源利用空間、提升我國在全球海洋資源配置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40年前,我國首支遠洋漁業船隊從福建馬尾港揚帆啟航,遠航萬里抵達非洲,與幾內亞比紹、塞內加爾等西非國家開展遠洋漁業合作,實現了我國遠洋漁業“零”的突破。至今,我國遠洋漁業的裝備水平、捕撈加工能力、科研水平等取得了顯著進步,遠洋漁業作業漁船達2600多艘,作業范圍擴展至40個國家和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公海,船隊總體規模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裝備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構建起涵蓋捕撈、加工、裝備研發的全鏈條技術體系,通過自主研發突破,實現從漁船設計到漁情預報的全流程技術覆蓋。例如,高性能南極磷蝦拖網、海鷹AI金槍魚智慧漁情預報系統、船載探魚儀數據處理終端等創新技術和新型設備的應用,推動遠洋捕撈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我國還在秉持合作共贏、安全穩定、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健全制度體系,提升國際履約水平,出臺《遠洋漁業管理規定》,發布《中國的遠洋漁業發展》白皮書,為全球漁業資源養護貢獻中國方案。
也要看到,遠洋捕撈還面臨一些問題。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各國對遠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呈競爭激烈化態勢,遠洋捕撈已不是單純的捕撈活動,而是需要技術、裝備、信息等的系統化支撐。在技術層面,漁船設計水平、裝備自動化程度、魚群探測精度等與一些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裝備制造“卡脖子”問題制約產業競爭力。在產業鏈層面,“捕撈強、加工低、裝備弱”的情況不容忽視,產業鏈前端漁船、漁具研發與產業鏈后端加工、銷售環節的低端化、傳統化,導致價值鏈高端環節存在短板。進一步發展現代化遠洋捕撈,需要在產業布局、技術賦能、價值鏈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等方面持續發力。
優化產業布局。在研發能力較強的福建、山東等地,推動高校科研資源與企業深度融合,鼓勵漁業裝備制造參與國際競爭,以新技術帶動行業發展,實現我國從捕撈大國向裝備強國跨越。在產能較充沛的浙江、遼寧等地,布局精細加工的一體化大市場,通過打造“科研—捕撈—加工—銷售”的綜合基地,提升產品的價值量和競爭力。
增強技術賦能。加快物聯網、北斗導航等技術在遠洋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推進遠洋漁船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升級。通過政府補貼與社會資本聯動,推進漁船智能化改造。如推廣船載探魚儀數據處理終端和可學習漁情預報平臺,實現從“經驗捕撈”向“精準作業”轉變,同時降低能耗與資源浪費。
重視價值鏈提升。通過標準化建設與品牌化運營,開發預制海鮮、海洋保健品等高端產品,創新“捕撈過程可視化+定制消費”場景,讓海產品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從“原材料”到“消費品”的價值躍升。
積極參與國際遠洋漁業分工。深度參與國際漁業治理和規則制定,將“人海和諧”理念轉化為全球治理方案。以現代化裝備和創新技術應用為支撐,以技術輸出與合作開發為路徑,以產業鏈協同提升競爭實力,以大國擔當參與全球治理,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征程中書寫新的時代答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