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7-29 16:45:07
原標題:摸清家底,1800余處!濰坊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成績斐然
來源:海報新聞
原標題:摸清家底,1800余處!濰坊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成績斐然
來源:海報新聞
位于山東半島中部的濰坊市,歷史底蘊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鮮明。史前時期便是東夷文明核心區域,后李、北辛、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序列完整,連綿傳承。先秦時期,古國林立,是齊文化的腹地;秦漢以來,長期作為山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兩漢經學高地、南北朝佛教文化的東方中心、明清海岱間的文學重鎮,濰坊又是中國海鹽業的發源地,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自2024年6月,濰坊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轉入實地調查以來,截至目前,已復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不可移動文物4099處,調查登記新發現文物點1800余處,新發現居全省前列。
壓實責任,圓滿完成三普復查
2024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做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做好全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2月8日,濰坊市成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機制,四普序幕正式拉開。
2024年4月1日至2日,山東省四普省級試點培訓班在濰坊高密市舉辦,全省100余人參加培訓。同時,高密市作為省級試點,率先進入實地調查,檢驗了預設工作流程和方法的有效性等,形成了一批實踐經驗。高密試點工作,為山東省全面鋪開實地調查進行了有益探索。
2024年6月開始,濰坊市逐步轉入實地調查階段。在調查過程中,濰坊市四普辦要求全市各普查隊伍制定詳細的工作配檔表,明確各自任務分工,嚴格執行“日更新、周通報、月調度”工作制度,具體到復查和新發現每個文物點的完成時限等。濰坊,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時隔十數年后,又開始了一場規模大、任務重的摸清家底行動。在這場行動中,各普查隊伍壓實普查責任,創新工作舉措,以不畏艱難的辛勤付出,夜以繼日的不懈努力,交出一份優異的成績單。
臨朐,這座別稱駢邑,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縣城,見證著齊魯歷史的滄桑變遷。
四普開始后,臨朐縣總結三普經驗,積極探索四普工作的新路徑、新方法,全面、有序、扎實的推進文物普查。其中,堅持“早、勤、巧、實”四字訣,抓主動、抓協調、抓落實、抓成效;創新建立四普專用標本庫房;嚴格執行“不漏一個自然村、不漏一個山頭、不漏一個臺地、不漏一條自然河流”的“四不漏”工作方法,被國家四普辦簡報刊發。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對臨朐縣四普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臨朐四普經驗也被分享到其他地市。
與臨朐縣東西相望的濰坊昌邑市,位于萊州灣畔,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三普時登錄不可移動文物783處。四普中,昌邑市在抓普查質量的同時,亦十分注重普查結果的運用,最大化釋放普查效能。比如,普查隊員在工作間隙,同步完成了“昌邑著名牌匾復制項目”,并編寫《昌邑碑刻集成》。此外,隊員們每到一處,還會化身為文物保護宣講員,普及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等。在古村落文物建筑普查中,隊員們除了向村民介紹古建筑的歷史背景、藝術價值等,還教授村民們一些古建筑日常保養方法,如如何正確清潔墻面、防止植物生長損害墻體等。讓村民們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到文物保護的實際行動中來。
讓普查工作走在實處,落在細處,勞有所得。截至2024年年底,濰坊市復查三普不可移動文物4099處,復查率100%,圓滿完成復查工作。
披荊斬棘,收獲眾多新發現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范圍為:對已認定、登記的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同時調查、認定、登記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據考證,濰坊早在2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居住。歷經數千年歲月沉淀,全市文物資源豐富。四普中,平安莊遺址、張家寨村東遺址、刁莊墓地、后寨清代李氏老宅,坊子炭礦精密制造車間、濰柴老廠區及新華印刷廠舊址等一批新發現文物點,在普查員們的手中,被揭開層層面紗,重現光彩。
古稱“密州”的諸城市,位于濰坊市南部,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面積約占全市總面積的30.1%。其中,擁有大小山頭386座的桃行山區,因地形復雜、山路狹窄,尤其是雨后更是泥濘難行,給普查工作帶來十足挑戰。
歷史上,桃行山區黃牛山一帶有云母礦產資源。咸豐十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德國人占領了山東,并在此瘋狂挖掘云母資源。1937年底,侵華日軍在山頂修建炮樓,并于山下開設云母公司,對黃牛山云母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
2025年2月27日,諸城市文物普查隊在經過前期線索整理后,開始了對云母礦洞和采礦民工房遺址、桃行北山日寇暗堡遺址的核查。
彼時,山路崎嶇,路況艱難,枯枝落葉較多,車輛難行,普查隊只能徒步進山。自早9點從桃行村北側山腳出發,歷時1個半小時,隊伍抵達桃行北山云母礦礦洞。早已廢棄的礦洞洞口亂石堆積,隊員們只能小心翼翼地避過亂石,進入洞內仔細測量相關數據。結束后,大家又來到采礦民工房遺址,通過細察石塊壘砌的外墻遺址,辨析文物年代,研判文化關聯。春季山風猛烈,隊員們為精準勘測,分別用RTK和皮尺對遺址進行測量校準,確保數據不受信號、天氣影響。
“從早7點30分集合出發到下午2點開始下山。歸程中,隊員們拖著饑餓疲憊的身軀,面對著陡坡濕滑、深溝環伺的山路,腳底頻頻打滑。大家互為倚杖、互相攙扶,終于在暮色漸濃時安全抵達山腳。”諸城市文物普查隊隊員魏文聰說道。雖然過程辛苦,但普查隊順利完成了對桃行山區多處疑似文物點的新發現調查。
協作聯動,新發現成績顯著
在山東,有著“安丘厚、諸城秀、博山透”的文風流傳。與諸城一樣,安丘也是一座有著2100多年設縣建置史的千年古縣。齊長城遺址、董家莊漢畫像石墓、庵上石坊等都是安丘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摸清全省文物資源總量,2024年10月,山東省四普辦啟動齊長城、膠濟鐵路等7項專題調查。調查中,濰坊市、縣兩級四普辦積極配合省級專題調查隊伍開展對轄區涉及的齊長城、膠濟鐵路、舊石器遺址、環渤海地區鹽業遺址等其中4項專題調查工作。
2025年3月,安丘市文物普查隊配合省古建院、國土測繪院開展齊長城安丘段專題調查工作。
彼時,倒春寒天氣多變,調查隊經歷了大霧、雨雪等天氣。尤其是大雪封山后,道路不通,隊員們只能步行上山?!吧缴峡梢哉f根本沒有路,我們只能一邊開路,一邊前進。隊員們的衣服褲子幾乎都被刮破了。行至樹木茂密的地方,有時還會迷路,而陡峭的地方,甚至有兩人多高,大家只能攀著山崖往下爬?!卑睬鹂h文物普查隊隊員別澤運表示。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專題調查隊以平均每天行進3.5公里的速度,在短短13天內高質量完成了安丘境內45.8公里的齊長城線路認定的任務。
濰坊壽光市北部沿海地區,地下鹵水豐富,鹽度高,地表因沒受黃河泛濫、淤土淤沙覆蓋等影響,古代鹽業遺址暴露充分。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濰坊市、壽光市文物部門等經過20多年工作,已發現了雙王城鹽業遺址群、大荒北央鹽業遺址群等多處鹽業遺址群。其中,2008年壽光雙王城商周和宋元鹽業遺址的發掘獲得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省四普辦委托下,山東師范大學聯合濰坊市、壽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壽光北部17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開展了鹽業遺址專題調查?!皬慕衲?月至6月初,歷時3個月時間,隊員們徒步3217公里,新發現鹽業遺址400余處,時代包括龍山文化時期、晚商時期、西周早期、東周時期和唐宋元時期等。其中,在劉旺、巨淀湖、營子、楊家一帶新發現的龍山文化時期、晚商時期鹽業遺址,系首次發現。”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燕生東表示,這些新發現彌補了該地區鹽業以往的考古空白,豐富了各時期鹽業遺址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古淄河東岸從史前、晚商和東周時期都是鹽業生產的重心。
壽光北部發現的晚商時期鹽業遺址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正是通過一支支普查隊伍的不懈努力,一位位普查員的辛勤付出,一組組的新發現文物數據才得以采集登記。截至2025年7月25日,濰坊市調查登記新發現文物點1800余處,新發現居全省前列。
多樣宣傳,普及普查意義
四普中,利用多種形式的宣傳向民眾普及文物普查的意義,營造濃厚的文物保護氛圍,也是其重要意義之一。
2024年9月2日,臨朐縣“寫普查、拍普查、頌普查”采風創作活動舉行。多位攝影師、作家受邀前往臨朐縣城關街道巖頭遺址、五井鎮馬莊摩崖造像等普查現場進行體驗采訪?;顒咏Y束后,有作家這樣寫道:“在歸途中,隊員們互相對視一笑,眼中既有疲憊也有滿足。他們深知,這些造像不僅是石刻藝術,更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傳承……這一天,雖然是一天平凡的勞作,卻蘊含著非凡的意義?!蓖?,國家文物局四普基層行來到臨朐縣、青州市進行主題宣傳采訪,推出專題報道10條。
2025年1月,青州市原創快板節目《說四普》被搬上舞臺。節目中,文物普查隊員們在普查工作中的辛勤付出與嚴謹態度,引發熱烈反響。
據統計,四普開啟后,濰坊市利用各級電視臺、網絡等多媒體渠道,全面報道普查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進程和普查成果,提升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同時,利用送戲下鄉、民生集市等載體,通過制作宣傳展板、播放宣傳片等方式,宣傳四普要求、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構建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各類宣傳千余次,發放宣傳單頁兩萬余份。多樣化的宣傳舉措不僅讓文物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更為濰坊市持續推進新發現工作,確保全面完成普查各項工作筑牢基礎。
海報新聞記者 朱德蒙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