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淄博日報
2025-08-02 13:58:08
原標題:淄博裝備制造:鍛造工業之城硬核底氣
來源:淄博日報
原標題:淄博裝備制造:鍛造工業之城硬核底氣
來源:淄博日報
當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于2024年1月1日滿載游客開啟商業首航時,全球目光聚焦于這艘“移動的海上城市”。鮮為人知的是,在其13萬噸的龐大身軀中,“淄博元素”以高精度鑄件的形態悄然綻放,成為淄博裝備制造業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跨越的生動注腳。
從煤機企業的百年蝶變到高端裝備的進口替代,從機器人產業的加速崛起到軍民融合的深度突破,淄博裝備制造業正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征程中,鍛造著工業之城的硬核底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時代答卷。
01 轉型突圍
從礦山機械到智能新篇的產業蝶變
在淄博裝備制造業的版圖上,山東先河悅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的百年歷程恰似一部濃縮的行業進化史。2005年的那個清晨,當北京汽車轉向技術專家帶著新能源汽車配件走進公司大門時,改變這家老牌礦機企業轉型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
彼時,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尚屬新興事物,電動管柱更是聞所未聞。但市裝備制造業協會原會長、山東先河悅新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新敏銳捕捉到產業風口:“新能源汽車必然是未來方向,即便從零開始,也要蹚出一條路。”幾名鉗工組成的研發小組,在簡陋的車間里反復打磨,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這次成功不僅讓企業收獲了新產品,更點燃了轉型升級的信心。如今,走進先河悅新的園區,傳統機床與智能生產線和諧共生,百年老廠在2024年迎來百歲誕辰之際,已完成從單一礦機生產到多元智能裝備制造的華麗轉身。
這種轉型并非個例。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楊樹勇指出,中國煤機產業正從大國向強國跨越,井工煤礦設備國產化率已超90%,但“小眾產業、大市場”的特性,倒逼企業必須走“專精特新”之路。
“中小企業若不能差異化發展,終將被淘汰。”這一判斷,成為淄博煤機企業突圍的共識。從手動操作到智能控制,從單一設備到整體解決方案,淄博煤機裝備在百年迭代中,不僅守住了傳統優勢,更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增長極。
與先河悅新的“偶然轉型”不同,山東華成集團的突圍之路則帶著“蓄謀已久”的決絕。
高端減速機廣泛應用于國防、交通、冶金、化工等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國高端減速機市場300億元的產品需求,曾長期被德國弗蘭德、日本住友等幾家國外獨資公司壟斷,在這片“藍海”中,遲遲沒有中國制造的身影。
面對這一局面,董事長陳維茂始終憋著一股勁:“從‘洋油’‘洋火’到‘洋減速機’,中國制造業不能永遠受制于人。”帶著這份不服輸的勁頭,山東華成集團瞄準德國頂尖技術,從零開始攻關。
“高端產品不過剩,過剩的是中低端產能。”陳維茂的判斷精準而深刻。如今,山東華成集團的減速機已成功進入核電、航母補給艦等高端領域,逐步替代進口產品。在其連桿智能生產線上,MES系統實時監控每一個生產環節,數字化檢測貫穿全程。昔日的傳統鍛壓廠,如今已成為濰柴動力、上海日野等知名企業的核心供應商。這種“老樹發新芽”的蛻變,正是淄博裝備制造業以技術突破打破壟斷、以智能升級重塑優勢的生動寫照。
02 高端破局
從引進來學到自主創新的進階之路
2006年1月,博山區被中國機械聯合會正式命名為全國獨一無二的“中國泵業名城”。同年,《人民日報》刊發了全球最大水環真空泵在博山誕生的新聞。
截至2010年,淄博全市機械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90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6%,實現銷售收入1060億元、工業增加值290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3.7%、16%。
2011年歲末收官之際,淄博迎來了好消息——全市工業企業總產值及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這無疑是淄博工業新的跨越,也是淄博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座工業之城用自己最好的成績和最大的誠意,迎接著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后,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探索中,2018年淄博首次提出“四強”產業的概念,智能裝備成為淄博“四強”產業之一,精密數控機床、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高效傳動設備、智能專用設備等成為裝備制造行業的“新貴”。
2011年,淄博迎來了一場關乎產業格局的“雙向奔赴”。世界級精密機械企業西鐵城(中國)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將總部從上海遷至周村。這個看似冒險的決定,背后是淄博裝備制造業厚積薄發的產業底氣。
“經營的本質是利他。”西鐵城(中國)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鐵城)董事、總經理楊冰的理念樸素而深刻。在他看來,企業不應只賣設備,更要為客戶提供“賺錢和發展的方案”。這種“創造感動價值”的思維,讓西鐵城在淄博迅速扎根。更令人稱道的是,本土企業山東新景機械的強大配套能力,與西鐵城形成了“1+1>2”的協同效應,不僅助推外企成長,更讓淄博高端裝備產業鏈日趨完善。
同樣在2011年,山東三金玻璃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金玻璃)面臨著“上市還是合資”的關鍵抉擇。總經理于海軍的答案清晰而堅定:“上市能融到資本,但合資才能拿到核心技術。”當時,全球玻璃瓶罐設備巨頭布赫集團艾姆哈特掌握著行業頂尖技術,三金玻璃果斷選擇與之合資,7年后更是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這種“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讓三金玻璃迅速躋身全球第一梯隊,也為淄博裝備制造業探索“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
這種開放包容的產業生態,早已融入淄博的工業基因。原中國第四砂輪廠歷經70余年變遷,如今已分化為外資、國資多元主體:磨料生產單元成為法國益瑞石集團全資子公司,涂附磨具單元歸屬日本三共理化學,而魯信四砂泰山磨具則延續著國企血脈。
“資本流動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在更高層次上重組。”原淄博市委經貿工委副書記黃鈞祥的評價,道出了其中深意。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讓淄博磨料磨具產業始終保持全球競爭力,也為裝備制造業的迭代升級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從2006年博山區獲評“中國泵業名城”,到2011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再到2018年我市“四強”產業戰略將智能裝備列為重點,淄博裝備制造業的每一步跨越,都踩著時代的節拍。
成績和榮耀的背后,是我市裝備制造業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艱難跋涉,是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不懈追求。
03 新質崛起
從技術跟跑到賽道領跑的未來圖景
2023年,比亞迪登頂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淄博遨博智能機器人的“手臂”功不可沒。在比亞迪的生產線上,六七百臺遨博機器人精準完成螺絲鎖付,其“正擰幾圈、倒擰幾圈”的復雜動作,遠超人工操作精度。“這是全球首條機器人替代人工鎖付螺絲的生產線。”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遨博)董事長韓永光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2024年,我市出臺《淄博市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為這一新興產業按下“加速鍵”。遨博果斷將全國加工中心遷回淄博。“老工業基地人對產業的理解刻在骨子里,這是其他地方學不來的優勢。”韓永光說。
目前,淄博已聚集30余家機器人企業,形成“關鍵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完整產業鏈,遨博成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紐氏達特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揭榜掛帥”名單,機器人產業正成為淄博裝備制造業的新增長極。
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中,功力機器有限公司的探索同樣引人關注。“從傳統制造到數字制造,產品已延伸到全生命周期服務。”企業董事長高玲的話揭示了轉型的核心:通過工業互聯網賦能,企業不僅賣設備,更提供數字產線、運維服務。這種“制造+服務”的模式,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
軍民融合則為淄博裝備制造業開辟了另一戰場。當陜西輸電線路因寒潮覆冰告急時,山東軍沃科技的震動除冰設備迅速馳援。“軍工技術民用化,安全效率雙提升。”山東軍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營山東第二機械廠廠長趙國柱介紹,這套設備單次除冰80米至180米,且能不停電作業,正是軍民技術轉化的典范。這種“軍轉民”的創新,讓淄博裝備制造業在應急裝備、特種機械等領域搶占了先機。
面對“只見嶺不見峰”的現狀,淄博裝備制造業正凝聚共識。市政協原主席岳長志則提出“兩條腿走路”策略:“主機產品要爭,零部件配套不能放,專業化協作是大工業的本質。”這種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思路,讓淄博裝備制造業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既保持了傳統優勢,又孕育著新的可能。
淄博大亞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振峰介紹,“愛達?魔都號”對部件外觀、尺寸的精度要求控制在正負0.1%以內,做到這一精度極其困難。后來,企業與成都一家自動化公司聯合研制了一款新型的智能打磨機器人。此款機器人對照設計圖紙,對工件進行掃描后,會自動精確計算誤差值,再換上打磨機械頭,就完全實現了尺寸精度的控制。
欲成大樹,莫與草爭。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整體解決方案,在高端制造的競技場上,淄博裝備制造業敢為天下先,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突圍之路從未停歇。截至2023年12月底,淄博裝備制造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618家,營收832.83億元,提質增效的高質量發展已初見成效。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從制造、創造向智造的晉級之路上,淄博裝備制造業的一代代產業工人和創業者們,帶著過去的輝煌與榮光、蛻變的痛苦與力量、創造的歡欣與鼓舞,更帶著走向未來的雄心和堅毅,在新時代淄博新型工業化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一路承壓向前、奮力逐夢,鍛造了淄博工業之城的硬脊梁,不斷書寫著閃耀淄博裝備制造輝煌的工業百年長卷! (本報記者 李群 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