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5-08-05 16:53:08
原標題:濟南融創《夢回西樓》:大宋綺夢,我們與“二安”有個約定
來源:感知山東
原標題:濟南融創《夢回西樓》:大宋綺夢,我們與“二安”有個約定
來源:感知山東
如果穿越回到宋代,你將會擁有怎樣的精神體驗?如果邂逅易安居士,你將會擁有怎樣的浪漫奇緣?一部實景演出秀,半部大宋濟南史,《夢回西樓》今夏邀您入夢。
從去年起,濟南融創推出的大型實景國風鐵花秀演出《夢回西樓》熱度不減,好評不斷,以駐場演出與節慶活動有機結合的方式,成功解鎖全新的視聽盛宴。“震撼、驚艷、浪漫”,一時間登上熱搜,迅速成為“情緒文旅”的文化現象級,引得全國各地年輕人爭相“打卡”。千年鐵花舞傳奇,濟南“二安”(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辛棄疾字幼安)書華章。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和互動,走進劇場是穿越時空與“二安”深情對話,走出會場則是攜帶西樓夢境續寫古城新曲。
上善若水,泉生濟南。婉約豪放,滿城流水香。《夢回西樓》取自李清照詩詞名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圍繞“千年一夢,宋韻今生”展開,全劇共分四大篇章和七大場景,即《宋韻風華》《月滿西樓》《挑燈看劍》《沂蒙風骨》,開場舞臺設計用盡“巧心思”,終篇恢宏巨制“縈回響”,讓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和辛棄疾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構成隔空對話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引人共鳴又向上拔節的情感閉環,怪不得有外地網友直呼“值得一刷再刷,這是山東版的幻城”。演出以“二安”的名義邀請觀眾“入夢”,聆聽李清照的愛情傳奇、辛棄疾的英雄壯歌,于“山”與“水”、“火”與“影”之間,切身感受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文化韻味。伴隨鐵花四濺,火壺與鐵花飛舞,魚燈與光影輝映,裸眼3D、水幕投影、實景表演等輪番上陣,一次次掀起高潮,再現“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風雅景致,使山水之美、詩詞之美、生活之美相映成趣。觀眾從“局外人”變身“劇中人”,與女詞人“共此時”,與辛稼軒“奔金營”,同時領略大宋風華絕代盛景,不覺中成為流動畫卷的一部分。
凡是看過演出的朋友,大都有兩種審美層面的“震撼”:舞臺技術與詩詞意境有機結合,每一幀“名場面”都絲滑無濾鏡,連手機拍照都顯得多余;其次,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觀演過程中不經意間就會“掉”進劇情里,而且后勁十足。趙明誠病逝后,李清照避難南渡、離婚守寡,“凄凄慘慘戚戚”,字句皆是泣血般的錐痛,訴不盡的離愁與幽怨令人落淚。
細節里面住著神靈。《夢回西樓》贏在創新,勝在細節,暖在故事,回味在余音繞梁的詩詞意境。近年來,各地的沉浸式實景演出比比皆是,但就地取材、情節飽滿、歷史人物同時出鏡的演出很是少見,這從側面折射出藝術的高難度。開場即“一眼千年”的浪漫。女聲作引拉開帷幕,古琴與水聲錯綜交織,晨鐘暮鼓鋪陳畫卷,古聲古色,宋韻悠悠,不啻于以汩汩水聲提筆書寫,發出一封詩意的“邀請函”。夜幕降臨,花燈初上,隨著威亞的輕盈托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乘一葉扁舟出場,恍若御風而行,緩緩來到觀眾面前。眼波似水,衣夬蹁躚,一彎明月寄鄉愁,半卷詩書訴心腸,她為“夢回”之卷畫上點睛之筆,把觀眾引向一處唯美沉醉的藍色夢境。眾所周知,李清照之婉約、辛棄疾之豪放,構成濟南這座城市剛柔并濟的雙面性格。導演大膽創新、勇于出新,把兩位詞人作為“雙線并進”的敘事主線,既能夠滿足游客的情感需求,也能很好地串聯全場演出,讓耳熟能詳的詩詞鮮活如珠、跳脫如魚,可謂一舉雙贏。到了第四章又回到齊魯鄉情,黃河號子、勞作群眾、煙火彌漫。這里是泰戈爾“光芒下下大聲說著光芒”的泉水之地,這里是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儒風沃土,與《夢回西樓》的歷史回響遙相呼應。兩位詞人遙望山河,寄托美好祝福,祈愿世界和平。當主題曲《群山之癲》三重唱響起,內心的熾烈情感升騰起來,為根植家國情懷、傳遞文化自信做出生動注腳。
學者程抱一說過:“真正的傳統本身,包含著一切可能的現代性。”《夢回西樓》中主要體現在“五化”特色:“二安文化”現代化表達、詩詞意境視覺化呈現、歷史人物個性化打造、宋代美學場景化演繹、多媒體手段融合化運用。你看那“清誠之戀”,跟著李清照踏月登樓、誤入藕花,夫婦賭書潑茶、共撫金石,水袖輕飏間,把“才上眉頭,卻下心頭”的恩愛填滿。無論是“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少女時代,還是“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的一脈鄉愁。你看那“醉里挑燈看劍”,戰鼓錚錚,烽煙裊裊,少年幼安橫槊躍馬,征戰沙場。舞臺上的大氣磅礴渾然一體,使人忘記身在何處,與辛稼軒“金戈鐵馬”,展氣吞山河鏗鏘之勢。歲月流轉,光影轉暗,當時間的雪染白了鬢發,步入晚年的詞人,一句“可憐白發生”的深沉喟嘆,把壯士未酬的蒼涼與遺憾刻進歷史的脊梁,激蕩出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不得不說,《夢回西樓》填補了濟南大型國風實景秀的歷史空白,有諸多首創和“破圈”之處:將“二安”詩詞融入實景秀演出,把山水之美融入全場演出始末,實現觀眾與李清照、辛棄疾并肩踱步,這一幕場景不禁讓我想起民族舞劇《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三次同臺亮相,彌補了原著中的遺憾,兩者異曲同工之處在于向傳統文化的致敬。最關鍵的是對“打鐵花”進行“二次創作”。毫無疑問,“鐵花”是這場演出的靈魂詩眼——從文學角度審視,氛圍即人物,鐵花即語言,不同于一般的舞臺語言,它是有呼吸、有溫度、有生命力的語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熔鐵為汁,以潑灑之”,為打鐵花揭開神秘面紗。古人的智慧超乎現代人的想象,被鐵水浸透的柳木,擊打時發出耀眼的光芒,從此揮灑熾熱鐵水而形成“打鐵花”。在舞臺上,打鐵花不外乎三道程序:搭花棚、化鐵汁、打鐵花,鐵與火的淬煉與起舞,如同一場高層次的“交響樂”,鐵水四濺,拋向高空,時而漫天星光,時而火樹銀花,時而綺麗繁花,緩緩流淌成一條浪漫的星河,一直蜿蜒在觀眾的心底,成為寓意美好的燈盞,永不熄滅。
值得一說的是,當下全國實景秀演出打鐵花并不少見,各顯地域特色,比如,河北蔚縣以恢宏場景與民俗儀式聞名、河南確山“龍穿花”等。回到《夢回西樓》,“打鐵花”承載著“祈愿火花”的精神內涵,用現代手段呈現非遺鐵花的魅力,以“鐵花”漫天飛濺傳遞出對觀眾的美好祝福。留心的觀眾會注意到,鐵花不僅是情緒渲染,也是力與美、盛與衰、家與國的精神象征,與激光、水幕交相輝映,一步一景、虛實結合,無形中增強辛棄疾的豪邁意象,燃旺大宋盛世的繁華氣場。每一處高潮情節都有鐵花托舉,炫目迷離處,盡顯中國式的浪漫。在《大宋風華》中,舞女手提宮燈,戰士揮刀激戰,旌旗獵獵響動,此時此景,鐵花如雨如注,如癡如醉,大宋的文明與輝煌呼之欲出,這就是錘擊心靈、撫慰情感的恢宏史篇,星河浪漫之間,內蘊著賡續傳統文化和非遺藝術的敬畏之心和藝術“野心”。
美國漢學家艾朗諾說過,“對易安詞的先入之見束縛了我們,使我們以為她只會書寫特定的詞作、抒發一成不變的情感;但只要我們將這類成見暫且擱置,就能重新發現易安詞中傳情達意的多樣性。”言外之意,重新發現和塑造李清照,《夢回西樓》用實景秀演出的方式實現了這一創舉,拋開“才女之累”,再現女詞人“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孤獨心境,紅傘與陣雨相襯,古簫與舞蹈暗合,給人以古典的審美,猶能擊中心靈。
山河鼎盛,宋夢未央。一場大型國風實景秀,打開一座城市的內美,《夢回西樓》圓了全體濟南人的夢,也讓外地人重新定義天下泉城。乙巳年夏,來一場《夢回西樓》視聽盛宴,赴約我們與“二安”的浪漫約定。而走出劇場后宋韻國風亦“不斷線”,逛宋時街巷、嘗古茶果子,賞“衣袂翩躚、執扇輕搖”的花魁游街,讓青春激情與風雅濟南撞個滿懷,攜帶“西樓夢境”開啟新的生活!
通訊員 曹慶穎 報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