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6-17 08:56:06
原標題:教學相長 師生共進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教學相長 師生共進
來源:中國教育報
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教學團隊圍繞“研究生教育中科研成果如何反哺教學、學生實踐如何激發教師創新”等問題,以“教學相長四維機制”為依托,探索出一條“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研究生培養新路徑。“教學相長四維機制”通過科教深度融合、師生角色重構、雙向評價激勵等,讓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成長合伙人”,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升級為“創新協作者”,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單向傳授”到“共生共研”
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教授表示:“過去帶研究生,像是‘流水線生產’,教師設計課題,學生按步驟完成,然后產出幾篇論文。”這種“單向度”培養模式使教師的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為教學資源,學生實踐創新多停留在模擬層面。這種“教師主導、學生跟隨”的模式,既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教師錯失了科研反哺的契機。面對教師渴望推動教學投入轉化為科研產出以及學生期待更深度參與導師科研項目的實際情況,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創新“教學相長四維機制”。
一是打造科教融合轉化器。團隊通過建立“科研—教學”雙向轉化清單,要求教師將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同時從學生課程作業中挖掘科研新思路。
二是形成“雙導師”協同鏈。團隊實施“行業導師+學術導師”聯合指導,行業導師帶領學生參與“國土空間規劃”等實戰項目,學術導師則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研究生參與的“國土空間規劃”相關項目,不僅形成了被地方政府部門采納的方案,更使導師團隊產出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三是創設角色互換工作坊。團隊通過開設“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研討課程”等方式,由學生擔任主講人匯報前沿動態,教師作為“提問者”參與研討。
四是構建雙向評價體系。團隊創新“師生互評”機制,學生從“教學啟發性”“科研支持度”等維度評價導師,評價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學生的反饋讓我意識到,跨學科、開放式思維能打開新的研究窗口。”團隊負責人表示。
從“育人閉環”到“學術生態”
這種共生模式正在重塑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的研究生教育生態,既促進了教師發展和學生創新,也深化了“地理信息+公共管理”“地理學+經濟學”等多個方向的學科交叉,同步實現了社會服務增效。近年來,學院3名教師獲聘泰山學者,1名教師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名教師獲批山東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團隊、山東省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示范性基層教學組織等多項省級榮譽稱號;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等省級教學獎勵5項;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省級科研獎勵8項;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等國家項目15項,承擔省部級項目20余項,服務地方課題10余項。同時,研究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獲得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和研究生創新成果獎等榮譽12項、廳級獎勵17項;作為第一作者在中國科學院1區等期刊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43篇;考取“雙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26人。
“真正的研究性學習能夠實現師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互相啟發,共同拓展認知邊界。”團隊負責人表示。這場改革重構了師生關系,建立了學術共同體中的平等對話;重塑了知識生產的過程,讓教學場域成為科研創新的“策源地”,使人才培養與知識創造同頻共振;重建了評價邏輯,用“共生性成果”替代“‘單向度’指標”,真正彰顯了教育的“雙向奔赴”,使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學生不再“亦步亦趨”,推動研究生教育真正激活師生的創新潛能。這種“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研究生培養新路徑,促進了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成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優秀實踐。隨著《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的深入推進,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的教學改革創新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了源頭活水,也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加快教育強國建設進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曲園經驗”。
(李寶富 張全景 于偉 張學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