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6-19 08:50:06
原標題:“強變融暖”四維發力 錘煉提升四種能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強變融暖”四維發力 錘煉提升四種能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職業教育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擔當。煙臺職業學院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聚焦“強、變、融、暖”,以改革激發活力、以創新驅動發展,錘煉提升四種能力,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聚焦“強”字,提升基礎保障能力
實現建設一流高職強校目標,關鍵在黨。學校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以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為主要抓手,為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政治和組織保障。
強化政治引領,明確發展定位。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抓好制度、陣地、經費和紀律“四個基礎保障”,推進政治、思想、組織、作風、隊伍“五個特色引領”,提出職教升本走在前、“雙高計劃”建設走在前等“六個走在前”發展目標,推動黨的工作中心與加快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深度融合,充分彰顯“煙職黨建”引領力。
強化組織建設,筑牢戰斗堡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精心打造“煙職黨旗紅”特色主題黨日活動,每年開展“紅色實踐”“技能報國”等特色活動500余場次。積極開展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圍繞特色培育和品牌打造,劃分53個黨員責任區、設立57個黨員先鋒崗、建設42支黨員突擊隊,把黨建工作做到教學改革第一線、科技創新前沿、社會服務新領域、學生管理主戰場,推動“一總支一品牌,一支部一亮點”全覆蓋,形成了由3個國家級別、7個省級黨建品牌組成的“七星領航·先鋒煙職”品牌矩陣。
強化隊伍素質,培育先鋒力量。實施“青藍結對”專項行動,由政治素質、業務能力“雙過硬”的老黨員“一對一”結對幫帶青年黨員,帶動青年黨員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針對處級、科級、黨務等不同層面的干部成長需要,開設“煙職星課堂”,打造“青組先鋒”“青宣筆耕”等培訓項目,每年校內校外、線上線下開展各類培訓70余場次,覆蓋全體黨員教師。啟動“師德師風建設年”活動,開展“師德大講堂”活動,定期選樹學校“十佳師德標兵”等,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廣大教師積極爭做“四有”好老師。
聚焦“變”字,提升核心辦學能力
學校緊跟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時代步伐,以“新雙高”建設為抓手,以“五金”新基建為重點,縱深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適應產業之變,優化專業設置。聚焦煙臺市“9+N”產業布局和16條重點產業鏈,服務深海科技、智能制造、現代化工等企業數字化協同、智能化裝配等新型崗位需求,啟動專業數字化改造計劃。新增智能機器人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12個新專業,加快具身智能專業數字化改造,涵蓋海工裝備、現代化工、數字媒體等領域,形成超前布局優勢;全力打造船舶工程、新能源汽車兩個高水平專業群,積極儲備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專業群,形成專業集群優勢;建設由產業知識圖譜驅動的“數字孿生專業”,大力推進智能財務、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動力電池檢測與安全運維等微專業建設,形成融合發展優勢。
適應業態之變,深化教學改革。出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行動”實施方案》,以數字化建設為抓手,運用DeepSeek(深度求索)大模型智能分析學情數據,重構課程體系,開發船舶工程技術、新能源汽車兩個領域的產業知識圖譜,建設45門課程智能體,承擔教育部門“101計劃”等重點領域專業課程改革任務7項,“智能體概念及搭建”等通識課程上線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重構教學場景,啟動“煙小詢”學習助手,從教師備課、學生自學,到技能訓練、效果評估,每一個環節都融入了AI智慧,通過“教、學、訓、評”智慧閉環場景構建,精準描繪每名學生的學習畫像,引導學生開展具身學習;重構教學資源體系,建設“華為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平臺,建成覆蓋“AI生成案例庫”“虛擬仿真實訓項目”“企業項目庫”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資源總量超5000個,服務全國100所職業院校,年均訪問量超20萬人次,資源利用率達90%。
適應需求之變,建強師資隊伍。堅持高標準“引”,強力推出“人才新政28條”,聚焦工業機器人等領域,自2024年以來,引進專業人才123名,其中,博士28名、全國技術能手5名、高級職稱者18名,專任教師中碩博比例達到81%。堅持高水平“育”,結合專業教師、公共課教師、青年教師等不同群體的業務特長,分類施策、精準培養,培育省級以上名師團隊60余個。堅持高質量“用”,匯聚專業帶頭人、業務骨干等優勢力量,組建20個優秀團隊,實施重點項目“揭榜掛帥”,立項省級以上教科研課題700余項,打造省級以上精品課程116門,開發國家規劃教材16部等。
聚焦“融”字,提升區域貢獻能力
學校堅持項目引領、精準對接、多方聯動,創新構建產教融合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聚合力,構建產教融合新矩陣。與政府部門牽手,立項“工信部門企業數智化技術與應用實踐中心”等重大國家項目10余項;與煙臺各區(市)全面簽署合作協議,立項校地合作、橫向課題等服務項目300余項,助力企業實現產值上億元。與園區共建,攜手煙臺黃渤海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建2個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與裕龍化工園區等四大園區簽訂合作協議,建設聯合體服務管理一體化平臺,有效服務區域全部園區。與行業共贏,牽頭成立全國智能協作機器人行業等國家、省、市級產教融合共同體13個,覆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2000余家單位。與企業共育,聯合萬華化學等龍頭企業共建14個特色產業學院,立項5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和4個省級現代工程師培養項目,訂單培養學生數占學生總數的近90%。
謀創新,塑造技術服務新優勢。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起成立煙臺市綠色低碳產學研聯盟,積極參與“長島國際零碳島”項目建設;3個省級“青創團隊計劃”團隊圍繞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撐。服務企業技術攻關,發揮129名博士優勢力量,建設15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立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6項,位居全省高職院校前列;開展“百名科技人才進百企”行動,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600余項,海洋微生物等38個項目實現原創性技術創新突破。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成立煙臺開放大學,建設12個省級“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受益群眾10萬余名;打造工業機器人等360個培訓項目,年培訓技能人員超過11萬人次,助力學校年技術服務到款額突破7500萬元,實現連年倍增。
搭平臺,開創“職教出海”新格局。對接綠色低碳發展等全球共識,服務玲瓏輪胎等“走出去”中資企業需求,組建巴基斯坦、塞爾維亞、越南3個“班·墨學院”,成立中越職業教育共同體,已培養海外技能人才2萬人次。對接東方電子等中資企業國際產能合作需求,建設18個海外培訓中心,推動電氣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等6個專業、25門課程、58個教學資源在海外推廣。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累計招收來華留學生500余名,舉辦的“漢語橋”等國際研學活動吸引老撾等12個國家的310名學生前來參加,承接的馬來西亞、尼日利亞來華教師培訓工作贏得馬來西亞職教委員會、尼日利亞國家技術教育委員會的肯定性評價。
聚焦“暖”字,提升服務師生能力
學校始終以師生發展為中心,統籌育人、管理、服務各項工作,以暖心舉措營造健康、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
服務暖心,以小舉措傳遞大情懷。把師生呼聲作為“第一信號”,開展“書記有約”活動,各級領導主動深入基層一線、直面師生,2025年已組織23次,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60余個。把師生需求作為“第一選擇”,將每年的5月份設立為“愛生月”,開展“我為學生辦實事”張榜打擂活動,30個基層黨組織各推出一個服務項目,從結對幫扶、就業創業、法律援助等方面出發,全方位助力學生成長。把師生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用好線上“e捷辦”“e師聲”“七星夜話”等平臺,自新學期開始共受理師生訴求500余條,通過分層分類響應、領導直批快轉、限時辦結反饋的閉環管理,師生訴求全部辦結,讓“民意”變“滿意”。
文化潤心,以小項目激活大能量。以“紅色文化”鑄魂,依托膠東革命發祥地的歷史底蘊,開發“膠東革命精神”系列微課,組織“地雷烽火”研學活動15期,建設“數字馬克思主義學院”紅色文化體驗館,立項山東省首批紅色文化傳承示范校。以“金色文化”強技,實施五級“金字塔”式工匠培育模式,構建“多梯次全覆蓋”技能大賽體系,推動學生在國家、省級技能大賽中獲獎1300余項,成長為省、市級技能工匠。以“綠色文化”賦能,每年有5000余名學生投身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科技支農、環保宣傳等服務綠色低碳發展實踐活動,獲國家級別志愿公益服務榮譽130余項。以“藍色文化”育才,聚焦高端海工裝備等專業領域,成立20余個創新創業社團,學生在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300余項,在水下機器人、水動力計算等多項技術上實現突破。
思政育心,以小故事踐行大德育。講好“課堂上的思政課”,出臺《強化“五育”并舉提升育人質量實施方案》,培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4門、優秀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64個,立項教育部門思政項目等省級以上項目20余項,獲國家、省級各類思政教學比賽獎項近50項。打造“舞臺上的思政課”,每年組織京劇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10余場次,《青春之歌》《追尋》等原創舞臺劇展演20余次,3萬余名學生沉浸式觀看。建設“場館里的思政課”,啟用山東省首個中華職教社社史館,與煙臺市博物館等共建20余處思政實踐教學基地,聯合煙臺市中小學共建“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基地”16個,成功舉辦煙臺市黨團隊一體化銜接育人思政課示范活動。創新“車間內的思政課”,聘120名勞模工匠擔任學校思政課導師,成立先進企業文化研究所,每年組織6000余名學生走企業、進車間、觀展廳、聽講解,有效增強學生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風正時濟,任重道遠。煙臺職業學院將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辦學能力,奮力開創一流高職強校新局面,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職教力量。
(煙臺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陳新姿)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