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6-19 08:48:06
原標題:那達達的馬蹄歸去了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那達達的馬蹄歸去了
來源:中國文化報
高 昌
詩人鄭愁予走了,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在北京時間2025年6月13日下午4點。
當噩耗從一位詩人的微信朋友圈傳過來時,我的窗外正飄著小雨。伴著淅瀝而清涼的悲聲,打開書架上一本泛黃的詩集,手指停在《錯誤》那一頁——“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兩行詩捧在手心里,忽然變得非常沉重。
詩人是因心臟衰竭辭世的,享年92歲。媒體上大多這樣介紹他:“鄭愁予,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后隨家人去中國臺灣……”但這資料里有個小烏龍:其實河北寧河在上世紀70年代就劃歸天津,現為天津市寧河區,地圖上已經沒有“河北寧河”這個地名了。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詩人原名鄭文韜,“愁予”是他的筆名,來自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這位耶魯大學的洋教授,身上穿的是西裝,心靈深處卻依然是中華詩詞的古典韻致。
我就是從那首《錯誤》開始知道鄭愁予的,了解到他寫了許多懷鄉的詩歌,而他的故鄉,也已悄然改變了過去的模樣。
有友人來約稿,邀我寫一寫鄭愁予先生。我心中也確實翻涌著一些話,關于他和他的詩——雖然我們僅有一面之緣。
2011年10月15日至20日,中國詩歌節在福建廈門舉辦,我第一次見到了他。天風鼓蕩,海韻飛揚,近200名來自海峽兩岸的詩人會聚鷺島,大家口中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詩”。這次詩歌節結束之后,我為《中國文化報》和《光明日報》各寫了一篇文章。兩篇文章不一樣,結尾一段卻是相同的:“短短的幾天相聚,給詩人們留下了長長的回憶和詩情。臨別的時候,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送我一冊打印詩集《兩門對開》。其中的兩句詩,恰好可以引用作為本文結尾:所有騰飛的鳥,鳥羽都閃現鴿子白;所有迎風的樹,樹枝都搖出橄欖青……”
那一年,他78歲,銀發如雪,眼鏡后的目光卻格外清澈。聽演員吟誦他的《錯誤》時,他說,這其實不是一首情詩,寫的是他的母親。那達達的馬蹄聲,也來自童年記憶:他在抗戰烽火中隨母親奔波,曾經在一個江南小鎮的青石板路上,他被大人猛地拽到路邊,隨后,幾匹戰馬從身側轟然馳遠。這場景深深留在他的心底,在1954年的時候,化作名詩《錯誤》里的中心意象。而那等著歸人的江南,也成為當代詩歌地理中的情感坐標,如同心靈深處珍藏的精神原鄉。
詩歌節閉幕那天,我在鄭愁予先生房間小坐,臨別時他送我一本打印的詩集《兩門對開》。詩中那閃現著鴿子白的“鳥羽”意象,或許可看作鄭先生論詩時常說的“飛翔的性靈”。想當年,在紀弦等詩人喊出“橫的移植”的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當眾人競相移植洋人詩歌的時候,鄭愁予則堅定地從《詩經》《楚辭》處尋找根脈,最終用“達達的馬蹄”踏出一條清新的自己的道路。
鄭愁予曾談到對詩人艾青的由衷喜愛。恰好前些日子,高考作文題中再次引用了艾青《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把艾青的詩句與鄭愁予的《錯誤》對讀,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縷鄉愁的土地情緣。
那次中國詩歌節之后,經常在媒體上讀到鄭愁予參加各種詩歌活動的消息。他說:“兩岸詩人的詩歌創作有著共同的基座,就是中國傳統,我們要守護好這個傳統。”他還在采訪中表示:“學童開始讀詩時,古典詩是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們的音樂感很敏銳。像唐詩的樂感已經完美得無法改了,孩子接納起來很容易。”他認為,好的新詩同樣可以介紹給兒童,但要選擇用韻、用明喻而不是暗喻或引喻,寫常見的有趣事物的新詩。他的這些關于詩歌的觀點我很贊同,對我們今天的詩壇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抗戰勝利之后,鄭愁予曾隨家人遷往北平,入讀西城絨線胡同的崇德學校。現在每次走過那里,我總會想到鄭愁予的名字,耳邊也總會響起那達達的馬蹄聲音。
記得2015年端午期間,《中國文化報》副刊發表了鄭愁予的一首《歸航曲》,最后幾句是這樣寫的:“天隅有幽藍的空席/有星座們洗塵的酒宴/在隱去云朵和帆的地方/我的燈將在那兒升起……”
而今,《歸航曲》的作者是真的歸去了。他摘下“久懸的桅燈”,摘下“航程里最后的信號”,去斯培西阿海灣尋找雪萊,去汨羅江渚追尋屈子……詩人像他筆下的那位過客,留下馬蹄聲,隨后達達遠去了。
92年的光陰悠悠飄過,那些踩著韻腳跳舞的漢字,依然在無數讀者心里達達作響。我守著窗兒,聽著雨兒,將鄭愁予筆下這首美麗的《錯誤》,改寫成一首古典的《鷓鴣天》,向遠去的詩人致敬,也送上我自己的一瓣心香:
客里江南三月天,蓮花開落擬紅顏。蒼茫小巷苔痕冷,寂寞幽窗日影殘。
跫音杳,絮飛難,重帷深閉掩春暄。馬蹄達達終成誤,不是歸人自惘然。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