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6-19 08:48:06
原標題: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構建成渝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構建成渝生物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
來源:光明日報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針對區域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難題,堅持以“區域共建、專創一體、數字賦能”三元融合為核心理念,打造“機制、團隊、平臺、資源”的“四輪驅動”新格局,構建起適應區域產業鏈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為全國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升級提供可復制的“重慶方案”。
“區域共建”筑牢產教融合共同體
針對成渝生物醫藥“成都偏研發、重慶偏制造、走廊做配套”的差異化分工及企業參與度低等問題,學校創新“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立體化合作格局:縱向聯合86家產業鏈龍頭企業、科研機構,以產業學院、生產性實訓基地、現代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等項目為抓手,在醫學檢驗、藥學、智能醫療裝備、衛生檢驗等領域推動專業深度共建,實現“研發端(成都)—制造端(重慶)—服務端(周邊)”人才培養無縫對接;橫向攜手屬地政府、本科院校、重慶國際生物醫藥城,建成全市高職高專首個制藥工程中心、市域產教聯合體,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院校解題”的協同生態。
學校構建“179”產教融合機制,即1個國家示范職教集團統籌,7個專業協作組精準對接產業鏈,9大系列制度保障資源共享,推進“五金”建設。以國家級、市級雙高專業群為龍頭建設“金專業”;以國家級、市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市級黃大年式教學團隊推動科創為核心創“金師”;以國家產教融合、虛仿實訓基地,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眾創空間等平臺為載體建“金地”;以教育部數字校園、教學資源庫等智慧資源為平臺建“金課”“金教材”,實現專業群與成渝生物醫藥產業需求高度匹配。
“專創一體”培育“現場工程師”后備軍
學校打造“點發力、軸耦合”培養模式,體現在構建“課、證、賽、院、師”五個發力點,推動“專業學習—技能培訓—資格認證—技術創新”四軸聯動體系。
課堂改革:真實場景育工匠。學校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依托現場工程師和典型實踐案例項目,以區域產業新技術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敢破常規”的創新能力。
認證革新:微證書對接新技術。學校將區域產業最新技術融入技能證書考核。開發數字化PCR等關鍵技能項目,以證書反哺課程創新。
競賽破圈:以賽促創強能力。學校將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與醫藥技術賽項結合,聯合行業協會開發虛仿比賽軟件資源、大賽標準體系和賽事規程,推動國家比賽和行業競賽訓練體系建設。
科研賦能:“雙導師制”育創新力。學校面向產業需求,整合國家級、市級科教平臺27個,打造“做中學+創中學”的“新學院”。組建“產業技術骨干+學校科研骨干”團隊,推動校企人員雙向互動,助力技術創新。
“數字賦能”打造智慧教學新生態
學校創設了“數字新載體+智慧新資源+科創新范式”賦能路徑。
智慧校園重構學習場景。學校打造“數·智醫專”平臺,集成AI教學助手、實驗室智能管理系統等12大模塊,實現“移動端學習—VR端實訓—云端考核”全流程數字化,日均1.2萬人次使用,課堂效率提升40%。
智慧資源破解資源瓶頸。學校打造“技融合、醫融通、創融匯”的課堂改革模式,建成國家級、市級教學資源庫4個,國家級、市級精品課18門。利用AI、虛仿、5G等技術手段,建成32套高端虛仿實訓資源,將學生實訓覆蓋率從35%提升至92%。
數據驅動重塑培養范式。學校以“雙高”專業群學生為主體,重組產業訂單班專業課和流動“懿創班”創新課,以雙導師制開展“師帶生共研—學生自主課題—創新創業比賽”,強化學生科研工具應用、智能技術創新應用、科研成果數字化表達。
學校人才培養碩果累累,為成渝地區輸送1.55萬名“下得去、留得住、發展好”的技能人才。近3年,學校畢業生中150人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15人創辦生物醫藥企業,實現“培養一名學生、支撐一個崗位、輻射一個企業”的良性循環。
學校“三元融合、四輪驅動”理念輻射全國,被山東、江蘇等地區的22所院校借鑒。校企協同共建國家級教學平臺12個、資源庫2個、行業標準11項、規劃教材15本,擁有國家級人才2人。
學校主動服務產業升級需求,累計開展新技術培訓1.05萬人次。校企聯合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181項,解決企業“卡脖子”技術難題44項,實現成果轉化1400萬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