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7-20 14:55:07
原標題:沁水八里坪遺址:山河紐帶間書寫的文明詩篇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沁水八里坪遺址:山河紐帶間書寫的文明詩篇
來源:光明日報
【考古中國】
在中華文明的宏大版圖中,山西晉東南地區始終占據著關鍵位置。在這片被太行山與太岳山深情環抱的土地上,沁河如一條靈動的絲帶。而沁水八里坪遺址,就靜靜隱匿于鄭莊鎮八里村與廟坡村之間,似一顆被時光珍藏的明珠,在山河的懷抱中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當考古手鏟輕輕叩響這片古老的土地,一場跨越數千年的時空對話就此開啟。20世紀80年代,八里坪遺址初露真容,吸引無數目光聚焦于此。2020—202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攜手山東大學考古學院、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晉城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對遺址展開了系統的調查、鉆探、發掘。
四千多年前的城市“三環”
近年來圍繞遺址及沁河流域的考古工作,宛如一把鑰匙,為還原早期中國中原核心區和周邊區域文化交流互動提供了更多線索。
經過系統調查和鉆探,一幅宏大的史前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沁水八里坪遺址面積不小于100萬平方米,如此龐大的規模,在晉東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堪稱翹楚。在史前時期,聚落的規模往往與社會的復雜程度密切相關,大規模的聚落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口、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復雜的社會結構。
這里承載著廟二晚期、龍山晚期、二里頭時期的文化遺存,仿佛是一部厚重的史書,記錄著不同時期先人的生活與奮斗史。從遺址的分布來看,各個時期的遺跡相互交織,卻又有著明顯的層次和界限,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廟二晚期,遺址便已規劃了內外三重環壕,內、中、外三重壕溝平面呈圓角或半圓角長方形。外壕溝內現存面積46萬平方米,中壕溝內面積5.5萬平方米,內壕溝內面積約1萬平方米。環壕的建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防御工事,更是當時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的體現。在史前社會,環壕的規模和布局往往與聚落的等級和權力結構相關。大型的環壕可能是圍繞著貴族居住區或重要的公共建筑,而較小的環壕則可能是圍繞著普通居民區。它們將聚落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著特定的功能,居住著不同身份的人群。
2021—2024年,我們圍繞遺址內壕溝和中壕溝內核心區進行細致發掘,發掘面積達2400平方米。在內壕溝北部和中壕溝北部,兩處廟二晚期建筑基址如歷史的見證者,告訴我們中壕溝和內壕溝內是八里坪遺址的核心區,相當于宮城。廟二晚期時規劃有序的三重環壕、兩座高等級的建筑基址,以及有領玉環、玉璧和白陶鬶足等高等級遺物的發現,表明這里的社會結構已出現明顯的等級分化。這種分化促進了如制陶、玉石器制作等領域專業化分工的發展。
到龍山晚期,整個聚落的功能區劃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壕溝、內壕溝及夯土建筑基址均被廢棄,在建筑基址的東南部出現了規劃有序的陶窯。此時手工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制陶、玉石器制作等行業日益繁榮,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在遺址中發現的龍山晚期陶窯遺址,就是這一時期手工業發展的有力證據。
多元文化互動的“熔爐”
晉東南地區東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沁河與丹河穿流其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單元。這種半封閉的地形既孕育了獨特的本土文化,也為其成為文化交流的通道提供了可能。太行山脈和太岳山脈如兩條巨龍,阻擋了外界的干擾,使得晉東南地區的文化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發展。而沁河和丹河則如兩條靈動的紐帶,將晉東南地區與外界連接起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晉東南就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互動。長治小神遺址的仰韶文化陶器,就是一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無聲史書”。多數器類形制接近西王村類型,少部分含有大司空類型的文化因素,極少部分同廟底溝類型相似,仿佛是不同文化在時光長河中交織碰撞出的絢麗火花,顯示出文化融合的初步跡象。
八里坪遺址,恰好處在“太行—沁河”文化通道的咽喉位置,見證著周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里西距陶寺遺址和周家莊遺址直線距離均為90公里,南距二里頭遺址110公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節點。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化能量場,吸引著周邊地區的文化元素向這里匯聚,同時又將這些文化元素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陶鬲,這一龍山時期常見的器物,在八里坪遺址有著獨特的裝飾風格——口沿外貼泥條附加堆紋、壓印繩紋。這一類裝飾風格最早可以追溯到龍山初期的晉中地區。它沿著沁河河谷向南傳播,在八里坪一帶被廣泛認同并發展成熟,此后逐漸向外擴散,向西達晉西南,向南則影響了沁河下游的濟源盆地。
八里坪遺址出土的龍山晚期陶器,無論是器物組合還是器形特點,都與長治小神遺址有著更多的相似性。同時,它與晉中地區、豫北冀南地區后崗二期文化、鄭洛地區王灣三期文化,以及海岱地區的龍山文化,都有著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東方海岱地區的快輪制陶技術、玉石器制作工藝以及獨特的葬儀習俗,通過太行孔道率先傳入晉東南,經沁河流域中轉后向西影響晉西南地區,最終融入中原文明,奏響了一曲文明交融的交響樂。這種“多元并存”的格局,為晉東南成為文化樞紐奠定了基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和思想的碰撞,為中原文明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文明崛起的“催化劑”
從距今4300年的廟二晚期到距今4100年的龍山晚期,再到距今3000多年的二里頭時期,八里坪遺址的文化面貌表現出融合、傳承與創新。廟二晚期,東方文化因素傳入;龍山晚期,多元文化交匯達到高峰;二里頭時期,本地龍山文化的延續與中原文化的影響并存。八里坪遺址出土的器物與二里頭文化相比,既有聯系又有自身特色,顯示出中原王朝對周邊區域的強烈影響;同時,本地傳統仍被保留,體現“和而不同”。這種變化展示了文化互動的動態過程,以及周邊考古學文化向中原核心區二里頭文化凝聚的態勢逐步加強。最終,在二里頭時期,晉東南地區與中原核心區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八里坪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豐富了晉東南史前文化的內涵,更以實證揭示了這一區域在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進程中的樞紐地位。山河交匯的地理形勢,使八里坪成為多元文化互動的“熔爐”;控制交通要道的戰略位置,使其成為文明崛起的“催化劑”;最終,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整合,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當我們站在八里坪遺址的黃土臺地上,仍能感受到那跨越數千年的文明脈動——它告訴我們:中華文明的輝煌,正源于無數文化支流的匯聚與交融,而晉東南地區,正是這一壯闊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山河紐帶”。
(作者:趙輝,系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