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7-23 08:48:07
原標題:青島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細分賽道備案首批創新聯合體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青島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細分賽道備案首批創新聯合體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創新聯合體:“單兵突擊”轉向“體系作戰”
青島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細分賽道備案首批創新聯合體,以群體突破優勢,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當全球科技競爭進入“大科學”時代,“單兵突擊”的創新模式早已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求。由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組建的創新聯合體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冒頭”,成為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重要路徑。
最近,青島公布了首批10家創新聯合體備案名單:太赫茲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聯合體、柔性智能裝備系統創新聯合體、低空綜合管理服務創新聯合體、智慧交通大模型創新聯合體、智能商用車車路云一體化創新聯合體、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產業創新聯合體、合成生物技術創新聯合體、智慧家庭垂域模型創新聯合體、智慧海洋創新聯合體。這些創新聯合體均由企業牽頭,聯合同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共同成立,聚焦“10+1”創新型產業體系的細分賽道開展科技攻關。
未來,這些創新聯合體要以協同創新的方式,瞄準資金投入大、技術難度高、單個主體難以攻克的關鍵技術,形成群體突破態勢,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出來”、一批攻關成果“用起來”、一批優勢技術產品“強起來”,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用”“從有到優”,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共同選擇:從國際經驗到中國實踐
回溯全球科技發展史,創新聯合體并非新鮮事物。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就堪稱經典案例。當時,由日本政府主導,東芝、日立等龍頭企業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集中開展技術攻關,幾年內獲得上千件專利,助力日本半導體產業全球市場份額從20%多躍升至1980年的45%,一舉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生產大國。
將視線放回國內,創新聯合體的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國內前排地區已圍繞創新聯合體展開積極探索。
北京支持組建領軍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今年優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等高精尖產業領域,培育20個左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聯合體。
浙江提出,到2035年優先發展9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產業,支持企業牽頭科研院校搭建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
此外,河南、蘇州、杭州等全國多個省市積極組建各類創新聯合體,有效帶動了各類創新主體深化創新合作、強化協同攻關。相關實踐表明,創新聯合體正成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組織形式。
可以說,組建創新聯合體既是政府和企業的“雙向奔赴”,也是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集聚關鍵領域龍頭企業,通過有組織引導和支持他們在各自細分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可以實現關鍵技術突破,進而帶動全產業鏈升級。
青島方案:制度創新破解“聯而不合”
創新聯合體與傳統產學研合作形式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是以技術攻關為導向的“突擊隊”,而非松散的合作網絡。創新聯合體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創新“孤島效應”,實現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一體化布局。
青島的創新聯合體建設,從一開始就注重制度設計的系統性。今年初出臺的《青島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明確提出,到2028年建設20個左右重點領域、細分賽道的創新聯合體,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避免“聯而不合”的問題。
在主體定位上,要從“行政主導”向“企業主導”轉型。《指引》明確,牽頭單位須為青島獨立注冊的創新領軍企業,在技術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具備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關領域高校院所等創新資源的能力,能夠發起、組織高水平技術研發活動。這可以使創新活動更加貼近市場需求,進一步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在聯盟關系中,要從“松散聯合”向“責任共同體”轉變。創新聯合體需通過簽訂組建協議,建立“責任清晰、權利公平、利益共享”的協作機制。這種契約化管理模式,可以更加明確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使各參與主體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
這一點,在《指引》對創新聯合體的定義中也可見一斑——自發而成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合作組織和利益共同體。牽頭單位需統籌管理創新聯合體建設,明確擬攻關的重大課題和各方任務分工、權利義務等。這種制度設計賦予牽頭企業更大的主導權,有利于集中力量開展靶向攻關。
在運行機制上,要實現從“項目合作”到“系統攻關”的升級,任務導向更聚焦。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各種產學研合作模式,此次青島建設創新聯合體,組織形式相對“簡單”,任務也更精準、更單一,就是立足產業發展重大需求,錨定“聯合開展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一項主要任務。此外,與圍繞單個項目的合作機制不同,創新聯合體要建立包括決策調度、協同攻關、收益分配、知識產權管理等在內的完整運行機制,方便圍繞關鍵技術開展系統攻關。
在支持政策方面,要從“普惠扶持”轉向“精準賦能”。青島創新聯合體采取備案制建設,備案有效期一般不超過3年。這種動態管理機制可以規避“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況,確保創新聯合體始終保持活力。
“成熟一個、支持一個”的方式,也與普惠式扶持政策形成鮮明對比。對創新聯合體通過科技示范工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等予以支持的同時,青島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對評價結果優秀的加大支持力度、不合格的取消備案資格。“扶優汰劣”的機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資源投入的有效性,也更能激發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
通過制度創新釋放創新活力,青島正在探索一條建好、用好創新聯合體的發展道路。
首批樣本:細分賽道的“青島攻勢”
作為以應用為導向的組織,創新聯合體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細覽青島首批10家創新聯合體,均立足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全鏈條覆蓋。在分布賽道中,從基礎研究的太赫茲技術,到應用場景的低空經濟,再到系統集成的智慧海洋,這些創新聯合體覆蓋了科技創新全鏈條。這種布局既立足當下青島產業發展需求,又著眼于未來技術儲備,體現了青島在科技創新上的戰略縱深。
聚焦細分賽道。首批聯合體沒有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在“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的細分賽道,要攻克這些領域的“卡脖子”技術。例如,由青島青源峰達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太赫茲產業科技創新聯合體,就深耕太赫茲這一賽道,匯聚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等院所、高校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要圍繞太赫茲無損檢測成像技術、太赫茲與全波譜檢測分析技術、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平臺等三大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突破。在技術突破的帶動下,加速推進太赫茲在厚度檢測、無損檢測、生物醫學、材料研究等場景的規模化應用,助力構建我國太赫茲科技與產業的發源地及全球頂尖的太赫茲科技創新中心。
場景驅動明顯。面向產業需求和未來發展,各聯合體都以特定場景需求為導向,設定了明確的應用和產業化目標。青島勵圖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牽頭的智慧海洋創新聯合體,瞄準“讓海洋會說話”的場景,將推動海洋產業的多元需求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對此,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部部長、青島市智慧海洋創新聯合體首席專家董軍宇表示,要發揮硬件+算法+平臺+數據的優勢,采取“軟(軟件)+硬(硬件)+虛(虛擬經濟)+實(實體項目)”模式,在技術上持續攻克智能裝備、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難關,在商業上不斷深化與相關頭部企業的合作多贏,打造海洋感知“一片海”、數據傳輸“一張網”、資源共享“一朵云”。
創新聯合體不是“為聯而聯”,而是瞄準明確的技術攻關目標和產業應用場景,實現從“單兵突擊”到“體系作戰”。青島正通過創新聯合體這一新型組織形式,加速匯聚創新要素,突破技術壁壘,培育產業新生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