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25-08-11 14:49:08
原標題:鹽堿地上的“金色奇跡”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鹽堿地上的“金色奇跡”
來源:農民日報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東營綜合試驗站夏大豆免耕覆秸機械化播種現場。 資料圖
在黃河入海口的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一片曾因鹽堿肆虐被稱為“不毛之地”的荒灘,如今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從耐鹽堿作物的大面積推廣,到黃河口大閘蟹的品牌崛起,再到農文旅融合的探索,永安鎮通過科技賦能、產業升級,走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特色發展之路。2023年,永安鎮獲批創建“稻鄉蟹緣”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正在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從“望天收”到“噸糧田”的華麗轉身
盛夏時節,走進永安鎮的玉米制種田里,綠油油的植株迎風搖曳,形成一片綠色的海洋。種糧大戶王介林蹲在地頭,輕輕撥開玉米葉片,仔細查看玉米長勢。“今年玉米比去年長得更好,稈子粗壯,穗子也大,豐收的架子已經搭起來了!”王介林黝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王介林是山東豐彩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彩種業”)的種糧大戶,管理著上千畝試驗田。今年小麥收獲季,他負責的耐鹽堿小麥品種實打實收畝產達650多公斤,比過去普通品種的畝產高出近200公斤。“以前種普通小麥,畝產也就三四百公斤,遇到不好的年景甚至顆粒無收。現在選對了品種,產量翻了一番不說,品質也更好了。”王介林感慨,十年前他剛開始規模種植時,常常因為鹽堿問題導致出苗率不足50%,“那時候真是愁得睡不著覺。”
王介林的轉變,是永安鎮種植業發展的生動縮影。過去,由于土壤鹽堿化嚴重,當地農民種植傳統作物往往“十種九不收”。當地數據顯示,2015年之前,永安鎮糧食平均畝產不足300公斤,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隨著耐鹽堿品種的推廣和鹽堿地改良技術的應用,永安鎮的種植業迎來了質的飛躍。2023年,全鎮糧食總產量突破5萬噸,創歷史新高。
豐彩種業是推動這一變化的重要力量。公司負責人田兆山介紹,豐彩種業扎根永安鎮多年,專注耐鹽堿作物品種的選育和推廣,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20余家科研機構合作,培育出“濟麥60”“DK171”等一批耐鹽堿高產品種。“我們的種子在東營、濱州推廣面積已超百萬畝。”田兆山說,公司擁有3項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年銷售種子超2000萬斤,成為東營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豐彩種業與農戶的合作模式也頗具特色。公司為農戶提供原種,并高價回收糧食,每斤加價0.1~0.15元。“一畝地能多賺150元,農戶積極性自然高。”田兆山說。此外,公司還為農戶提供定制化的種植方案,幫助他們在鹽堿地上實現高產穩產。王介林說:“現在種地講究科學,什么時候澆水、施什么肥、防什么病,都有專家指導,再不是靠天吃飯了。”
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的創新實踐
鹽堿地曾是農業生產的“禁區”,但如今,永安鎮卻成為耐鹽堿作物育種的“試驗田”。走進永安鎮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整齊的試驗田里,不同品種的作物長勢各異,科研人員正在認真記錄數據。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種質資源團隊負責人曹冰告訴記者,玉米研究所在東營鹽堿地開展種質篩選、組合鑒定及常規育種工作已有17年,篩選出一批優良耐鹽堿種質,培育出“魯單510”“魯單506”等明星品種。
“‘魯單510’耐密植、抗倒伏,在鹽堿地上畝產可達930多公斤,曾創下了全國鹽堿地夏玉米高產紀錄。”曹冰介紹,該品種已成為國家主推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800萬畝。2021年,該品種獲中國種子協會玉米高產競賽夏玉米品種第一名;2023年,“魯單513”的生產經營權被湖北襄陽正大種業以1000萬元競拍,創下了山東省玉米品種轉讓價格的新高。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育種新技術及應用創新團隊在墾利區永安鎮試種了耐鹽小麥品種“航麥802”。這一品種不僅耐鹽堿,還具有耐遲播的特性。“晚播一個月,畝產仍能達500公斤以上。”團隊骨干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謝永盾介紹,2025年,“航麥802”在東營鹽堿地的畝產突破554公斤。“這個品種全生育期耐鹽性都是一級,做面條、饅頭的品質也很好,非常適合鹽堿地種植。”謝永盾說。
鹽堿地育種的關鍵在于“以種適地”。曹冰解釋,傳統思路是改造土地適應作物,而現在是通過培育耐鹽堿品種,讓作物適應土地。“我們在試驗田設置了不同鹽堿梯度,從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四,篩選出最適合的品種。”科研團隊采用了“雙層負壓真空阻控”等先進技術改良鹽堿地,該技術已獲得國家專利。曹冰說:“過去是‘以地適種’,現在是‘以種適地’,兩者結合才能實現鹽堿地的高效利用。”
為了精準控制試驗條件,科研團隊還配備了噴灌和滴灌設施。“如果雨水稀釋了土壤鹽分,我們就人工補充鹽水,確保實驗數據準確。”曹冰說。這種嚴謹的態度,為鹽堿地農業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撐。永安鎮已建成5300畝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園,引入30余家高層次人才團隊,開展耐鹽堿品種區試實驗13個,培育具有獨家知識產權的品種4個。
從“養在深閨”到“名揚四海”的品牌之路
除了種植業,永安鎮的另一張名片是黃河口大閘蟹。盛夏時節,養殖池塘波光粼粼,工人們正忙著投喂餌料、監測水質,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季精心培育著每一只大閘蟹。永安鎮黨委副書記、宣傳委員吳彤拿起一只螃蟹說:“你看這底板多干凈,這就是黃河水養殖的特色。我們的黃河口大閘蟹品牌價值已達32.9億元,連續四屆蟬聯‘中國十大名蟹’。”
吳彤介紹,永安鎮地處黃河三角洲,獨特的鹽堿水土為大閘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黃河水含沙量高,有機質豐富,大閘蟹的底板特別白凈,口感鮮甜。”經檢測,黃河口大閘蟹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螃蟹高出30%,深受市場歡迎。2009年,永安鎮被中國河蟹協會授予“中國大閘蟹之鄉”稱號。
近年來,當地推廣“種草、投螺、稀放、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建成4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吳彤說:“我們引進了惠澤、一邦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3000余戶群眾增收。”
品牌化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永安鎮通過舉辦大閘蟹開捕節、參加國內外展會等方式,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吳彤介紹,2023年,黃河口大閘蟹入選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中國貿促會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在京東總部舉行的推介會上簽下億元訂單。
此外,永安鎮還探索農文旅融合,打造了稻田畫風景區、稻蟹混養等特色項目。景區內,小火車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間,游客們拍照打卡,體驗農事樂趣。“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景區每天接待游客超萬人,周邊農戶的土特產都賣空了。”吳彤笑著說。
“鹽堿地曾是我們的短板,現在成了特色和優勢。”吳彤說。通過“改地、改種、治水、新模式”的綜合治理思路,永安鎮實現了從“不毛之地”到“噸糧田”的轉變。2023年,全鎮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同比增長12%。
在科技賦能、政策支持和產業創新的多重助力下,這片曾經的荒灘正蛻變為充滿希望的“金色田野”。未來,永安鎮將繼續深化鹽堿地綜合利用,推動種業創新、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永安經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