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8-22 10:11:08
原標(biāo)題:煙臺初秋記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biāo)題:煙臺初秋記
來源:煙臺日報
王慶新
海霧漫過芝罘島的清晨,煙臺的初秋便悄悄揭了幕。不像南方秋老虎那般黏膩,也不似北方深秋那樣凜冽,這座被黃海與渤海擁著的城,連季節(jié)的更迭都帶著海的溫潤。晨跑時踩過濱海中路的木棧道,露水還凝在馬齒莧的鋸齒葉上,風(fēng)里裹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咸味,掠過臉頰時竟比盛夏的空調(diào)風(fēng)更清爽——這是煙臺初秋最妥帖的問候,不涼不燥,恰好能撫平夏日殘留的焦躁。
海水應(yīng)該是最先感知秋意的。盛夏時泛著碧色的浪,到了八月末便漸漸沉成墨藍(lán),像被硯臺染過的綢緞。退潮后的沙灘上,小螃蟹不再像七月那樣成群結(jié)隊地橫行,只偶爾有幾只背著青灰色硬殼的家伙,在礁石縫里探頭探腦。趕海的老人提著竹籃,彎腰敲打著礁石上的牡蠣,慢悠悠地把肥美的蠣肉裝進(jìn)罐子里。“過了白露,這海貨就更鮮了。”老人擦著額角的細(xì)汗,語氣里滿是對季節(jié)的熟稔。我曾在某個午后坐在第一海水浴場的礁石上,看陽光透過薄云灑在海面上,碎金般的波光隨著浪濤起伏,遠(yuǎn)處的芝罘島像臥在海中的黛色長龍,連輪廓都變得柔和起來。偶爾有漁船駛過,馬達(dá)聲被海風(fēng)揉碎,只剩下點點白帆在水天相接處晃動,讓人想起老煙臺人常說的“秋汛來,船歸港”——初秋的海,少了盛夏的喧囂,多了幾分歸航的靜謐。
街巷里的秋味藏在市井煙火中。南洪街的糖炒栗子攤還沒支起來,但水果店的玻璃柜里已擺上了本地的嘎啦蘋果。這種初秋最早成熟的蘋果,表皮帶著淡淡的紅暈,咬一口脆生生的,甜里裹著微酸,像極了煙臺初秋的性子——清爽中藏著溫柔。走在老城區(qū)的石板路上,爬滿墻壁的爬山虎開始褪去濃綠,葉尖泛起淺淺的橙黃,陽光穿過枝葉的縫隙,在青磚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賣海鮮的商販推著小推車走過,車上的梭子蟹還在吐著泡沫。我曾在午后走進(jìn)巷尾的一家茶館,推開雕花木窗便能看見院里的石榴樹,枝頭掛著幾個紅燈籠似的石榴,風(fēng)一吹,有葉子飄進(jìn)窗內(nèi),落在盛著嶗山綠茶的白瓷杯旁。茶老板說,煙臺的初秋最適合喝綠茶:“不似夏天喝著解暑,也不像冬天要喝暖茶,這時候的茶,喝的就是這份清潤。”
山間的秋意來得更顯層次。昆崳山的楓葉還沒紅透,卻已有零星的葉片染上淺黃,混在深綠的松柏間,像畫家不小心打翻了調(diào)色盤。沿著石階往上走,空氣里滿是松針與野菊的清香,偶爾能聽見松鼠在樹枝間跳躍的聲響,驚起幾片落葉悠悠飄落。到了泰礴頂,視野突然開闊起來,遠(yuǎn)處的黃海像一塊巨大的藍(lán)綢子,鋪展到天的盡頭,山腳下的村落炊煙裊裊,白墻紅瓦在秋陽下格外鮮明。據(jù)說,從前的煙臺人,初秋時會帶著干糧來昆崳山“趕秋”,采些山蘑菇、野栗子,傍晚時分再扛著一捆松枝下山。如今,雖少了這樣的習(xí)俗,但山間的秋景依舊吸引著游人。有人坐在巖石上寫生,有人舉著相機捕捉光影,連孩子們都放慢了腳步,小心翼翼地?fù)炱鸬厣系臈魅~,生怕驚擾了這份寧靜。
最難忘的是煙臺初秋的夜晚。白日里的熱意漸漸褪去,海風(fēng)帶著涼意拂過城區(qū),街頭的路燈亮起時,昏黃的光線下能看見細(xì)碎的落葉在打轉(zhuǎn)。濱海廣場上,孩子們追著泡泡跑,笑聲被風(fēng)傳得很遠(yuǎn)。我曾和朋友坐在廣場旁的長椅上,看遠(yuǎn)處的煙臺山燈塔閃爍著微光,海浪拍打著堤岸,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朋友指著海面說:“你看,初秋的月亮比夏天亮多了。” 抬頭望去,一輪明月掛在深藍(lán)色的夜空里,清輝灑在海面上,像撒了一層碎銀。偶爾有晚歸的漁船駛過,燈光在水面上劃出一道長長的光帶,又很快被浪濤撫平。那一刻,所有的喧囂都被海風(fēng)吹散,只剩下滿心的平和——這便是煙臺初秋的魔力,它不似春天那般張揚,也不似冬天那般沉寂,只用一份恰到好處的溫柔,讓人忍不住放慢腳步,沉醉在這山海之間的秋意里。
待第一場秋雨落下,煙臺的秋便會更濃些。但此刻,站在八月末的煙臺街頭,看海霧漫過燈塔,聽秋風(fēng)拂過梧桐,才懂得這座城的初秋,最是藏著歲月靜好的韻味。它像一本翻到一半的書,既有盛夏未盡的暖意,又有深秋將至的清寧,讓人在這山海相依的景致里,讀懂時光的溫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