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06-17 09:24:06
原標題:古老大運河煥發生機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古老大運河煥發生機
來源:中國文化報
韓惟伊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大運河沿岸城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天津舉辦第六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山東德州成立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館聯盟;浙江杭州舉辦“絲韻千年·匠心共守——大運河蠶桑文化嘉年華”……自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至今,運河沿線各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開展了系列文化和旅游活動,讓古老大運河煥發生機。
杭州近年來圍繞“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定位,全面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杭鋼公園、西泠武林美術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等運河文化地標,讓運河生態與百姓生活交織在一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趙豐認為,運河貫通四面八方,連接著蠶桑之鄉、絲綢之府,圍繞大運河將千年以來的絲綢文物、染織非遺以及工業遺產組合在一起,可以更好推動其傳承創新。
由韓美林團隊以運河“鎮水神獸”為原型設計的大運河吉祥物IP“河喜”、由泡泡瑪特開發的大運河潮玩IP“水運兒”,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詮釋大運河文化主題,將大運河文化符號打造和大眾傳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講述大運河的故事,要豐富表現形式,用形象、色彩、語言和影視,共同組成大運河傳播絢麗多彩的光譜。”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說。
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需要更多新鮮血液注入。由中國美術學院與法國南特大西洋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2022級本科生團隊,以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塘棲古鎮為背景創作的作品《記憶漫旅》,榮獲2024英國生態設計獎銅獎。該作品讓現代科技和前衛設計觀念碰撞,重構出一幅跨越國際、貫通古今的精彩畫卷。
在數字化時代,借助青年視角,大運河文化更多出現在各大院校創研活動和畢業展上。如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上的以小河公園為母題的作品,探尋“小河八景”的敘事性城市視覺表達;北京服裝學院圍繞運河文化,通過藝術裝置、科技交互與社群共創,打造“可觸摸的時尚文化走廊”;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將“揚州工”非遺技藝與大運河文化基因交融,以校企跨界合作成果為基石,展現服裝與服飾設計領域的創新實踐與前沿探索;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以“運河長流 十載華章”為名,開展線上云展空間設計項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藝術學院開展“運河千年 重彩新韻——大運河文化主題中國工筆重彩畫作品創作”等。
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象征,正逐漸蛻變成為全球文化、經濟交流和區域合作的共享之河。通過大運河,形成開放交流的橋梁,越來越多年輕人樂于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新形象的崛起。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對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而言,借助展覽形式的全方位展示,可以深入了解其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如杭州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特別推出的“方寸之間 運河千年——水運交通集郵展”“運河脈動·守藝新生——大運河非遺作品展”、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和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的“遺產新生 浙里啟承——非遺走進浙大系列活動”,以郵票、紙傘、竹笛等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結合旅游資源,提升當地的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文旅融合。
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期間,運河沿線一系列展覽精彩亮相。如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舉辦的“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看·見殷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舉辦的“水載文瀾:大運塔公共藝術展” “《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沉浸式展覽”等,圍繞大運河展示中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獨特魅力,起到了提升國際形象和文化影響力的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