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

全部

一“眼”越千年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本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2025-06-19 08:47:06

原標題:一“眼”越千年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一“眼”越千年

來源:光明日報

【帶你一起看大展】

近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試運行,成為北京首個以“館園一體”形式運行的考古遺址公園。

靜臥于公園南側的博物館,如一只張開的“歷史之眼”,凝視著這片承載了兩千多年文明的土地。博物館展示了路縣故城遺址考古出土的289件(組)文物,系統呈現了從戰國至明清,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明發展全景,訴說著這片土地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的厚重過往。

漢瓦青磚見變遷

展廳入口處,一件戰國時期的玉石串飾引人注目。它由天河石、滑石、紅玉髓組成,這些材質的飾物多見于內蒙古、遼寧和吉林等地,為何會出現在北京?

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講解員王曉光介紹,這是因為路縣故城遺址處于燕山南麓東西通道上,是燕薊地區中心城市薊城(今北京城區西南部)的門戶之地,控扼著薊城與遼東地區往來的交通要道。這件玉石串飾,見證了先秦時期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

展柜中,其貌不揚的戰國至西漢時期戳印“亭”字陶罐,卻因為肩部的戳印而成為一段歷史的重要見證。秦代實行市亭制度,大都小邑均設有市亭機構,以管理手工業生產和銷售。陶器、漆器制成后,需經市亭檢驗合格,并戳蓋帶有“市”“亭”字樣的印記,方可進入交易流通環節。這種市亭的戳印相當于“產品合格證”,證明這件器物符合當時官方度量衡的行業標準。市亭制度與秦代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等措施同步進行,促進并保證了這些政策的推廣實施。

博物館還專門設置一個遺址展廳,凝固了路縣故城遺址的考古現場。走進展廳,雙腳踩在透明的玻璃棧道上,觀眾可直觀感受考古現場,看到遺址區內保留的3口西漢時期水井、1口東漢時期水井、1座漢魏時期陶窯址,以及探方坑壁上連續不斷、不同時期的土層。這些都在告訴觀眾:這里是延續超過兩千年的宜居之地,至遲在戰國時期,就有人定居于此,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聚落,為路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展廳中,一方印有“千秋萬歲”的西漢瓦當,不但反映了漢代人的美好祈愿,而且見證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區域建城史的發端。西漢初年,中央政權在此設立路縣,并營建城邑,就是我們熟知的“路縣故城”。路縣故城遺址發現的“千秋萬歲”文字瓦當,與陜西關中地區西漢帝都、帝陵遺址發現的同類型瓦當形制相仿,結合路縣故城城址內外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是城內存在官署等較高等級建筑的證據。

順著展廳的時間線,走過路縣故城兩漢的繁榮,來到一方北朝的銘文磚前。記者發現,縣治雖歷經變遷,歷史記憶卻烙印民間。早在東漢時,這里就改名為“潞縣”,但這塊北朝的磚上依然將“潞縣”寫作“路縣”,可見這一西漢舊稱在本地仍然流行了500多年,如同今日“通州區”在老一輩口中仍作“通縣”。

考古人員是如何找到路縣故城位置的?這要從一塊唐代“副縣長”的墓志說起。墓主人艾演是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人,任唐代幽州潞縣縣丞,他的墓志銘記載其“葬于古潞城南一里”,“古潞城”即為路縣故城城址,“南一里”幫助考古人員定位城址坐標,為城址歷史變遷提供重要證據。

水井頂針見民生

路縣故城城址內外水井遺存分布密集,不僅映照漢代居民日常,更折射城外手工業繁榮。

遺址展廳里,最深的一口井為8號水井,內部用木板以榫卯方式進行拼合,推測當時可能建有井欄來保護取水人的安全。它也是現場最大的方形、七邊形木構井,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的同類型遺存中規模最大的井,直徑達5.55米,容積相當于16口普通水井。內部的木質結構體現了古人修水井的智慧,據推測,木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土質松軟塌陷,避免泥沙落入井水,確保井水的潔凈。

“水井的數量可以幫我們確定當時的人口規模,以及主要生活方式。”王曉光告訴記者。考古人員還在這口井中發現了幾件陶罐,有可能是當時人們打水時,不慎掉入井中的汲水器。

開顱手術,乍一聽難以和漢代人聯系起來,但在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一位女性接受了這一手術。在出土的頭蓋骨上,有一個長30毫米、寬15毫米的橢圓形孔洞,這是目前北京地區所發現最早的開顱手術實證。“在孔洞的周圍,還出現了骨再生和骨愈合的現象,我們由此推斷這位女患者在經歷了開顱手術之后,還存活了兩個月到數年的時間。”王曉光說。

展廳中,東漢時期憨態可掬的陶羊、陶雞和陶鴨,與頭戴軟帽、跪坐切菜的庖廚俑相映成趣,再現“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富足圖景,也是漢代“務民于農桑”政策的鮮活寫照;一枚小小的頂針,講述著婦人穿針引線、縫補漿洗的日常;半球形的鐵疙瘩,是漢代的“秤砣”,見證作為當時的北方重鎮,潞縣頻繁的商業活動……這些文物折射出史料未曾涉及的東漢潞縣人的形象,為我們勾勒出當時士、農、工、商不同階層的社會生活狀態。

方磚陶倉見日常

東漢時期,“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普遍,隨葬品中反映日常生活的明器增多,墓葬成為復原古人“生活切片”的寶庫,成為了解東漢社會的一扇窗。

一塊鋪地方磚,以菱形紋為地、錢紋裝飾四角,最特別的是中間的銘文“位公卿 樂未央 大吉昌”,展現了東漢人的幸福生活觀:仕途通達、安樂無極、昌盛吉祥。東漢時期的墓葬形式以磚石墓為主,鋪磚以素面青磚為主,但是鋪地磚和墻磚也會選用一些花紋磚。這類吉祥文字漢磚,展現了漢代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與祈愿。

除了墓葬建筑本身,出土的陶灶、陶井、陶倉、陶樓等明器則反映了當時人們觀念中的家宅莊園。獨立展柜中,一座六層的東漢陶樓,通體施綠釉,整體呈仿木構樣式,瓦當、斗拱等建筑構件精巧入微。

展廳中,一座32.5噸重的金代壁畫墓被整體遷移進恒溫恒濕的展柜,觀眾甚至可以通過中間的通道步入墓中,近距離觀看精美的壁畫內容——婦人啟門的神秘氛圍、墓主夫婦“開芳宴”的恩愛和睦、女仆點燈的優雅身姿、男仆備馬的恭謹謙卑……猶如穿行于栩栩如生的金代生活劇場。

在城市變遷的宏大敘事中,真正打動人心的是那些微小個體留下的印記,如一枚頂針、一口水井、一塊方磚……走進路縣故城博物館,便能傾聽到戰國至明清的“通州人”訴說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生生不息的故事。

(本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化解不動產“登記難”

如今,終于能申請辦證了,再也不用為房子的事犯愁了”。家住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陽光國際新城的張先生近日格外高興,困擾他多年的不動產權證...[詳細]
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5-06-18

青島機場今年日韓旅客量已超百萬人次,免簽入境者同比增長48%

今年以來,青島機場口岸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出入境熱度。截至6月15日,青島機場往返日韓旅客量突破100萬人次,較2024年提前36天達成這一目標,...[詳細]
中國日報網 2025-06-18

2025年第一期ISO區域培訓班在青島舉辦

本報訊6月10日至13日,2025年第一期ISO區域培訓班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辦,來自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余名技術專家參加培訓。培訓班由國家標準化管...[詳細]
中國市場監管報 2025-06-18

構建“五位一體”就業服務保障體系

德州學院始終將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在頂層設計、就業育人、服務保障、監測評價、數字賦能等方面綜合發力,構建起“五位一體”就業...[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6-18

以體強心 讓心理因運動而更健康

體育活動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教學中積極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堅持...[詳細]
中國教育報 2025-06-18

穩生產、強品牌、促消費,濟南市以工業穩產優供助力提振消費

6月16日,記者從濟南市“泉城消費提升在行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獲悉,工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在提振消費、暢通循環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5-06-17

無棣縣第三初級中學:美育浸潤 鑄魂育人

近日,從無棣縣第三初級中學傳來喜訊,在前不久舉行的山東省中小學生海洋意識與素養展示活動中,由該校梁梓鑫、杜抒宜、徐奇智三名同學組成...[詳細]
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5-06-17

山東5部門簽署環境與健康合作協議

本報訊近日,山東省疾控局、省衛生健康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5部門聯合簽署環境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公共衛生、...[詳細]
健康報 2025-06-17

人工智能心理產品亟待破解倫理與安全問題

近日,“人工智能心理產品倫理與安全研討會暨橫琴倡議發布會”在廣東省珠海市橫琴舉行。會議通過了《人工智能心理產品倫理與安全橫琴倡議書...[詳細]
健康報 2025-06-17

我與顧玉東院士的翰墨之交

2025年5月24日,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我國手外科、顯微外科、肢體功能修復重建外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詳細]
健康報 2025-06-17

“小陣地”激活“大效能”

連日來,“萊陽這片紅色熱土”廉政情景黨課,陸續走進山東省萊陽市80余個機關單位,帶領黨員干部親歷“小竹竿里的支前路線圖”,引導大家在...[詳細]
中國紀檢監察報 2025-06-17

長期便秘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本報記者王姍姍最近,一則關于“學生因長期便秘暈倒送醫”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據報道,山東某縣高中生,因學校廁所有限、羞于如廁,進而...[詳細]
科技日報 2025-06-17

5月國民經濟運行展現較強韌勁和活力

科技日報北京6月16日電“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在國新辦1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詳細]
科技日報 2025-06-17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