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檢察日報
2025-06-28 13:42:06
原標題: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來源:檢察日報
反映早期先民對海洋認知的莫高窟55窟海上斗魔圖
中國開發、保護海洋及海洋資源的歷史悠久。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化,在海洋采捕、海鹽經營、遠海航行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與海外的交流更加頻繁,海外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在充分利用海洋的同時,也注意對海洋的經略及保護。藝術來源于生活,在漢賦及魏晉南北朝詩歌中有許多篇章是對海洋的歌詠和贊美。
1.
洪濤奮蕩,大浪踽躍。山……鳥則爰居孔鵠,翡翠鹔鹴,繽紛往來,沉浮翱翔。魚則橫尾曲頭,方目偃額,大者若丘陵,小者重鈞石?!舴蜷L洲別島,棋布星峙,高或萬尋,近或千里;桂林叢乎其上,珊瑚周乎其趾。群犀代角,巨象解齒。黃金碧玉,名不可紀。
——王粲《游海賦》
王粲的《游海賦》以大海為題材,描繪海中各種神奇的水草、飛鳥、游魚,珍異的寶珠龜甲,星羅棋布的海島上滿布的香木珊瑚、犀象金玉。從賦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于海洋生物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海洋魚類、珍珠珊瑚等的捕獲利用更加豐富。
漢朝的漁業在海洋經濟中發展較快,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上谷至遼東……有魚鹽棗栗之饒”“齊地……通魚鹽之利”;“楚地……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這說明當時漁業生產區域廣泛,人們對海洋魚類等海產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漁具和捕魚技術都有了提高。據《漢書·五行志》記載:“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春,北海出大魚,長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東萊平度出大魚,長八丈,高丈一尺……”從這些關于鯨魚捕獲或擱淺的記載中,可以想見當時已能使用大型漁船。
漢朝設置水官加強漁業管理并征收漁稅。據《續漢書·百官志》記載:“凡郡縣……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漢書·食貨志》中說,漢武帝時還專項征收海洋漁業稅“海租”,“海租,稅漁戶,即今漁課”。王莽時還規定:“諸取眾物鳥獸魚鱉百蟲于山林川澤及畜牧者……皆各自占所為于其在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為貢。”即對漁業在內的各種生產活動均按百分之十征收所得稅。
豐富的海產品不僅為沿海人民提供了食品,也為內地人所喜歡。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通邑大都……鮐鮆千斤、鯫千石、鮑千鈞,……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從事“海魚”生產的人,他們的收入也可以與千戶侯相比。據曹植的《求祭先王表》記載:“先王喜鰒,臣前以表,得徐州臧霸上鰒百枚,足自供事?!辈懿傧彩初U魚,并要求以鮑魚作為貢品。
漢朝注重海洋生態保護,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記有“先王之法”,即“獺未祭魚,網罟不得入于水”,即在水獺還沒有開始捕魚之前,不應該用網具進入水中捕魚?!棒~不長尺不得取”,即體長不足尺(合今0.231米)的魚,嚴禁捕捉。據《淮南子·時則訓》記載,“季夏之月”,“乃命漁人,伐蛟取鼉,登龜取黿”?!凹径隆?,“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射漁”。強調應按時令捕魚、蛟、龜、黿、鼉等,已經注意對漁業資源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社會動蕩、戰亂頻繁,但一些有為人士仍注意保護海洋生態。據《宋書·孝武帝本紀》記載,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孝武帝下詔:“水陸捕采,各順時月……其江海田池公家規固者,詳所開馳。貴戚競利,悉皆禁絕。”要求百姓的漁獵樵采都要謹守時禁,特別嚴禁皇親貴族為牟取暴利非時漁獵。
秦漢時期,我國漁民在南海的漁業活動不局限于采捕食用,采珠業也得到極大發展。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在其地設置了九個郡,其中有合浦郡(今廣西北海合浦縣),“合浦”本意指江河匯集于海之地。南海合浦地區沿海灘涂底平流緩,自然餌料豐富,水質水溫適合珍珠生長繁殖,這里的珍珠被稱為“南珠”,是有名的商品和貢品,當地居民以采珠為生。據《后漢書·循吏列傳·孟嘗傳》記載,東漢孟嘗任合浦太守時,本來盛產珍珠的合浦竟已無珠可采。孟嘗經調查發現,此前幾任太守為了獲得珍珠,不顧蚌孕規律,威逼哄騙百姓下海無度采集,打破了生態平衡,珠蚌逐漸遷徙到交趾郡界海域,導致以采珠為生的百姓,無法以珠換糧,難以養家糊口。孟嘗改革之前的弊端,禁止濫捕亂采,讓珠蚌有休養生息的時間。不到一年,合浦的珍珠產量恢復,當地百姓重新開始采珠,商品貨物又流通起來。孟嘗通過在一定的時期內禁采珍珠,恢復了當地海洋生態環境,使采珠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
三國時,據有江東的吳國實行限制百姓私采珍珠的政策,導致當地百姓生活貧困。晉朝初年,據《晉書·陶璜傳》記載,在吳國時曾任交州刺史的陶璜認為一味禁采無益,即上表朝廷請求解除官禁允許百姓采珠,“合浦郡土地磽確,無有田農,百姓唯以采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訖二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陶璜奏請得到批準,合浦采珠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這就使當地采珠業得到了發展,又保證了珍珠的生長繁殖。
2.
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內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惟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純馳浩霓,前后駱驛……
——枚乘《七發》
西漢辭賦家枚乘的《七發》中的此段描寫觀濤所見之景,描寫了廣陵長江海潮的奇觀,歷來被稱為最精彩的一段辭賦。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漲落的現象,古人對潮汐現象有一個認識過程,逐漸發現其與月亮的關系,并開始利用潮汐開展捕魚等活動。成書于秦漢年間的《黃帝內經》即指出:“月滿則海水西盛。”漢朝對潮汐認識進一步深入,枚乘《七發》賦中提出了潮汐“似神而非”(并不是神話迷信),并用“望”來說明了與月亮的關系。潮汐在入海河流的河口附近往往會出現暴漲,嚴重危及沿岸人畜、農田安全。南朝宋劉道真《錢塘記》記載了東漢初年會稽郡(今浙江紹興)議曹華信,發現江潮從沙洲涌入,危及瀕江湖村落、田地,即發動縣民修筑防海大塘。海塘建成后,西湖海灣與江海分離,形成了早期的西湖,這是杭州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海塘建設工程,有利于當地的開發,改善了當地的交通。
海嘯是海面的異常升高,對沿海地區危害極大,我國記載最早的海嘯發生在西漢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據《漢書·天文志》記載,元帝初元元年,“其五月,勃海水大溢”。據《漢書·元帝紀》記載: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這是我國最早的地震海嘯的記錄。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發生海嘯,致“商旅方舟萬計,漂敗流斷”。漢以后,隨著東南沿海的開發,為了抵御海嘯、海潮,開始重視海塘建設。據《晉書·虞潭傳》記載,虞潭在吳郡(今錢塘江西岸)任職,“是時軍荒之后,百姓饑饉,死亡涂地,潭乃表出倉米振救之。又修滬瀆壘,以防海沙,百轉賴之”?!皽麨^壘”即一種土海塘。
利用海潮灌溉潮田,是我國古代海水資源利用的一項重要成就,南北朝時期已有陸地潮田的明確記錄。據《常昭合志稿·水利志》(常熟地方志)記載:“吾邑于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更名常熟。初未著其所由名,或曰高鄉,瀕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資灌溉,而旱無憂。低鄉田皆筑圩,是以御水,而澇亦不為患,故歲常熟而縣以名焉。”這一段文字不僅說明了利用潮汐灌溉潮田,而且也解釋了常熟地名的由來。
3.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队^滄?!肥窃诮ò彩辏ü?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渤海邊的山)時所寫。曹操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描寫了大海的壯闊景象,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劉邦建漢后,曾在宴席上唱起《大風歌》,抒發他的政治抱負:“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睗h朝對于海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從劉邦詩中可以看出仍注重“海內”或“四海之內”。為實現“四海一統”,漢平帝元始四年,派中郎將平憲等攜帶大批財物,到西海地區誘使羌族首領獻地,羌族首領得了豐厚財物,遂同意讓出青海湖一帶。王莽當年冬即設立西??ぃń袢浅牵?,置太守,下設五縣。西??るm設立,但卻未實現“四海一統”,兩年后,王莽攝政元年羌人不滿牧地被奪,舉兵攻陷西??ぁ?/p>
漢武帝效仿秦始皇東巡,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開展海上巡幸有八次之多,主要在登州(今蓬萊)、瑯玡(今青島一帶)渤海海域,巡海多為求仙,但也有穩定人心、展示國力以安定各方之意。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是時上方數巡狩海上,乃悉從外國客,大都多人則過之,散財帛以賞賜,厚具以饒給之,以覽示漢富厚焉”。同時還“令外國客遍觀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梢娧埠S邢蛲鈬构澤倘苏故靖粡娭猓埠_€促進了造船、航海及港口建設。
漢朝的造船業已十分發達,漢武帝時所造的“豫章大舡可載千人,舡人起宮室”,而且很早就知道利用風來驅動船航行。《南朝異物志》描述了漢朝帆船已經設計有四個風帆,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據說可以使船在逆風時仍能前行。人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季風的規律,能夠利用季風進行遠洋航行。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說明當時中日已通過海上交流。該書還記載了當時通過南海與黃支國(今印度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臘姆附近)、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等遠洋交通的情況。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粵之亂后,為加強對海南島的管轄,設立了儋耳和朱崖兩郡,并且經常派漢朝水師到西沙巡視,同時設置徐聞港。徐聞港地處雷州半島南端,扼守瓊州海峽,是當時船舶沿岸航行的必經港,也是開展海外貿易重要的貨物中轉港和商品集散地。漢朝在徐聞港派駐左右侯官,掌管軍政事務和對外貿易。《漢書·地理志》記載了由此出發環北部灣沿岸至東南亞、南亞等地以絲綢為主的遠洋貿易航線,可以稱為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據《后漢書·西域傳》記載:“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贝笄刂噶_馬帝國東部,其首府位于埃及北部亞歷山大城,由此記載可知東漢時期,我國已與地中海沿岸及北非有海上交通聯絡。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造船與航海業并未停滯,特別是三國時吳國地處東南沿海,十分重視造船和發展海上交通,并與臺灣聯系,利用海路與曹魏政權相抗衡。孫權在建安(今福建建甌)建造船廠,設專門船舶的“典船校尉”。據《南史·祖沖之傳》記載,祖沖之曾“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試之,日行百余里”。據《梁書·諸夷傳》記載:“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另據東吳丹徒太守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載,當時中國船已經航行至加陳國,即今埃塞俄比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