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1日訊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在11版整版關注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7月9日至10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從單一學術論壇擴展為人文綜合論壇,在開放交流中形成“和聲”。
以下為報道全文: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7月10日閉幕
在尼山,對話世界文明
圖①:尼山講堂外景。
王 超攝
圖②:學者們在交流討論。
楊國慶攝
圖③:學者們在聽學術報告。
楊國慶攝
圖④: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式現場。
本報記者 肖家鑫攝
圖⑤:尼山旅游度假區魯源村。
宋大壯攝
圖⑥:尼山旅游度假區魯源村一角。
宋大壯攝
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7月9日至10日在山東曲阜尼山舉辦。本屆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下設“文明的起源與未來發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視野下的家庭意義與社會發展”“人工智能發展與人類文明走向”“齊魯文化與世界文明”等6個分議題。圍繞大會主題和分議題,論壇舉辦了2場主旨演講、4場高端對話、8場分組對話會,同時還舉辦7場平行論壇。本屆論壇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聯合會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本屆論壇參會嘉賓500余人,其中國際嘉賓近300人,包括外國政要和前政要、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知名專家學者,來自70多個國家。
從2010年至今,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經舉辦了11屆。2010年9月,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濟寧泗水圣源書院舉辦。自此,嘗試用對話化解不同文明之間的偏見與誤解,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成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堅持的價值理念。
提起尼山,你會想到什么?不少人會想到孔子,因為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對于從事比較哲學與儒學研究的美國夏威夷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安樂哲來說,他眼中的尼山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交流、全球學者共同探討文明價值的地方,因為尼山有一個重要的交流互鑒平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
從首屆聚焦“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到第三屆論道“不同信仰下的人類共同倫理”;從第五屆在“同命同運 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探討責任與擔當,到去年共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始終緊扣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為不同文明搭建對話交流平臺,不同文明也在尼山留下交流互鑒的珍貴印記。
“在全球不確定性籠罩下,促進對話、推動交流互鑒、攜手共創美好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我認為,這樣的對話倡議恰逢其時,也至關重要。”出席本屆論壇開幕式的馬爾代夫副總統侯賽因·穆罕默德·拉提夫表示。
“論壇主題啟示我們:現代化絕非忘記歷史,恰恰相反,能否負責任地實現現代化,這依賴于我們能否銘記本源——明辨自身是誰、從何而來、以何種價值走向未來。”柬埔寨王國國務大臣陳樂提在開幕式致辭中說。
在山東大學教授、韓國首爾大學終身教授金光億看來,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選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作為主題,已經道出對待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應有的共識與態度。“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一個國家、民族或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人們應該承認并尊重每一種文化。“美美與共”是指每個文化雖然不同,但能夠互相承認、共存,是一種能實現互相尊敬、平等交流的狀態。
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國承彥說,這一主題通俗易懂、全面深刻地呈現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仁愛”“大同社會”等價值觀念,是儒家思想在現代語境下的具象化表達。同時,這一主題也體現了一種處理國際關系與文明關系的鮮明態度,即反對“單邊主義”“利己主義”,倡導互相尊重、合作共贏,在全球現代化道路上成就他人的美好、實現共同的美好,更好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本屆論壇還突出學術性、思想性、國際性,舉辦38場學術活動,其中主論壇16場,平行論壇22場。來自世界各地的40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現場參會,其中,國外專家學者220余名、國內專家學者180余名。超過230名學者在38場學術活動中演講和對話。論壇學術活動增加了高端訪談、高端對話、分組對話等互動形式,以更好實現與會者的互動交流。
為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本屆論壇邀請國內外主流媒體記者現場報道,同時邀請外國主流媒體記者和自媒體人實地采訪,切身感受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和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舉辦多場“尼山杏壇”,由知名專家學者現場演講,同步制作多語種視頻節目。配合本屆論壇,孔子博物館還聯合故宮博物院舉辦“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讓更多人感受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遠影響。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從單一學術論壇擴展為人文綜合論壇
在開放交流中形成“和聲”
“我們應通過對話和傾聽,來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實現不同文明的和諧共處。小心翼翼地避免歷史上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可能是今天要特別注意的事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方朝暉在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主旨演講中的發言,引起了不少學者的共鳴。
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通過的《尼山和諧宣言》,是一個以人類和諧為主題的宣言。從此,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啟了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新探索。
國際奧委會前主席巴赫表示,尼山論壇通過相互尊重的對話和交流,加深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這與奧林匹克精神相似。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是給予世界的饋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評價。他認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有助于促進世界和平和相互理解。在引領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和平發展方面,孔子的觀點在今天仍舊非常適用。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東方智慧,對解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有深刻的借鑒意義。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匯聚世界文明智慧,體現了一種擔當和包容。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從最初不足百人到近千人參會,從單一學術論壇擴展為人文綜合論壇,從參會專家僅30余人到全球數百位專家濟濟一堂,論壇的權威性、國際化、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學術交流的盛會。
論壇聚焦國內外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尋求智慧、答案。比如,議題由早期的人文研討為主,擴展至AI倫理等前沿話題,擴大了論壇涵蓋面;策劃組織的中國醫藥文化體驗、外國青年研學體驗等,進一步增強了論壇的參與感、體驗感和豐富度。從第一屆“尼山論壇文庫”編輯出版到之后各屆論文結集面世,論壇成果多渠道傳播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性闡發。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自創立之初,就因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主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點和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抓住了當今世界文明對話的關鍵。在這里,學者們的對話緊扣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為全球文明對話注入新活力,充分體現了論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流互鑒特質,致力于使多元觀點在開放交流中形成“和聲”。
每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都不斷創新。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從多維度實現了組織方式的突破,彰顯新時代文明學術對話的活力。除主論壇外,本屆論壇還舉辦了7場平行論壇。其中,世界文化遺產論壇、金融文化論壇、水文化論壇3個平行論壇是首次舉辦,分別圍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水文化與全球現代化”等主題,開展廣泛對話交流。各平行論壇與主論壇相互呼應,進一步拓展了論壇的學術廣度和深度。
強化學科交叉也是本屆論壇的重要創新點。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定位是綜合性人文論壇,但也不斷強化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融合。“本屆論壇中,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人文領域問題、AI對人類文明活動的影響等議題,成為學術焦點。另外,平行論壇中圍繞醫藥文化、水文化、金融文化等的探討,也體現了多學科交叉的鮮明特色。”山東大學副校長曹現強表示。
7月10日下午,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行期間,由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作為“尼山儒學對話會”重要議程之一的首屆“尼山杯”青年辯論會在曲阜師范大學中國教師博物館成功舉辦。來自山東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政法學院的4支高校代表隊圍繞兩大時代命題展開激烈交鋒,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世界文明對話的獨立思考。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鳳蓮認為,這一環節的設置,既呼應了儒學精神內核,又契合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從青年視角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從文化傳承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和“闡釋者”,增強文化認同感。另一方面,青年辯論環節是“讓傳統思想活起來”和“讓青年群體動起來”的雙向奔赴,既激活儒學的當代價值,也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實現“以文化人,以辯啟思”的目標。“青年辯論環節既能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生命力,又能充分展現山東開放包容、富有青春活力和創新活力的國際形象,塑造‘傳統與現代交響’的山東新形象。”張鳳蓮說。
推動文明互鑒 講好中國故事
正值暑期旅游季,不少游客來到山東省曲阜市。除了孔廟、孔府、孔林“老三孔”,尼山也進入不少人的視野。
為什么是尼山?一方面,當地風景秀美,山脈蜿蜒連綿,圣水湖碧波蕩漾,尼山圣境恢宏壯麗。另一方面,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觀川亭、夫子洞、尼山書院等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是探尋中華文化保護傳承、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地點。
觀看《金聲玉振》表演,與孔子跨時空“對話”;漫步魯源村,體驗文旅休閑與鄉村民俗……如今尼山腳下,各種配套的系列文化活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
感受文明互鑒,是尼山的另一大亮點。“尼山儒學對話會”是本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舞臺。
“站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叉口,從尼山出發,嘗試用文明對話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意義深遠。”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說。
歷經十五載,以開放、包容之姿創設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不斷與時俱進,成為全球文明交流的平臺,也成為山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體現。
在山東,儒家文化以各種形式綿延傳承,千百年來弦歌不輟。“在孔子誕生地開展文明對話,可謂溝通古今、聯通中外,讓我們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明的對話中,更好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說。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作為孔子故里,山東持續深入挖掘儒家文化:2024年,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閉幕式上,山東省宣布啟動“齊魯訪學駐研計劃”,項目自啟動以來,駐研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逐步顯現;2023年9月舉行的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山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獻編纂出版項目——《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齊魯文庫·典籍編》第一輯100冊正式發布。
近年來,山東做好文化資源活化轉化文章,打造“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舉辦“黃河大集”、鄉村文化旅游節、“四季村晚”、“群眾演 群眾看”小戲小劇創作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實施“齊魯文藝高峰計劃”;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青島東方影都成為重要的影視工業化制作基地……
從歷史文化遺產到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今日之尼山,就像文化磁場,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為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