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07-25 09:09:07
原標題:說一口地道方言,年輕人聽見故鄉、闖蕩世界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說一口地道方言,年輕人聽見故鄉、闖蕩世界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一名演員以詼諧犀利的視角和“廣普”口音講述粵語文化的故事,被網友封為心中的粵語文化“推廣大使”。他精準捕捉“人字拖是‘省鞋’”“蟑螂又大又會飛”等地域梗。尤為精彩的是他對香港娛樂圈的吐槽:調侃容祖兒到內地必唱《揮著翅膀的女孩》;王家衛拍滬語版《繁花》;吳彥祖在視頻平臺當起英語老師……
近年來,方言文化正以新的姿態活躍在大眾視野。從四川方言“蜀道三”等網絡熱梗到粵語、滬語脫口秀,從方言影視作品到方言原創音樂,這些帶著鄉音的表達正在年輕人中形成一股熱潮。
“說閩南語的時候,我會想起我的家鄉”
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字概況(2021年版)》顯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國家。其中,漢語主要可以分為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和平話土話十大方言區。常言“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每個方言區又有許多方言分支。
方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載體。95后周梓錕來自福建泉州,現在北京工作,身處他鄉,一口閩南語是他最鮮明的身份標識。每當與家人視頻通話時,熟悉的鄉音總能讓他倍感親切和溫暖。“閩南語寄托著我的鄉愁。說閩南語的時候,我會想起我的家鄉和在家鄉的親人朋友。”
賈斯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學會了陜西話。他和家人、朋友講陜西話,只有在上學和工作的場合用普通話。“陜西話是我的母語,普通話反而是我的‘第二語言’。”
賈斯很喜歡研究陜西話背后的歷史與文化。他介紹,陜西話中的“嫽扎咧”,表示很漂亮或者非常好。“嫽”是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意思是好、美;“扎咧”表示程度很深。“陜西話有著獨特的表達,有時候普通話很難直接對應。”賈斯說。
不僅是堅持說家鄉的方言,一些年輕人也積極學習其他方言。90后重慶人龍小糖初中時隨父母一起來到廣州生活。學校里的本地同學之間習慣用粵語溝通,與她交流時會主動切換成普通話。但許多本地人,尤其是年長者,講不好或者不會講普通話,和他們用普通話溝通非常吃力。
龍小糖覺得如果不會粵語,始終無法真正融入廣州的生活。于是,她開始跟著影視劇、電視節目自學粵語,還經常向本地同學請教地道的表達和發音。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她基本可以流利地用粵語交流,“用粵語和本地人聊天時,有著特別的親切感”。
粵語的影響力遠不止廣東地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旅游時,龍小糖發現許多當地人都說粵語,“有時候在餐廳點餐或是和當地人聊天,用粵語交流完全沒問題,不需要切換成英語”。方言無意中為龍小糖打開了一個和當地人交流、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
留學生在法國學河南話,年輕人這樣保護方言
武漢大學文學院對外漢語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方言帶來的身份認同感,方言文化中的精神滋養,年輕人母語認知的提高,以及方言新奇、特立獨行、傳播力強等因素,都影響年輕人對方言的認可和喜愛。”
不可否認的是,方言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阮桂君表示,中國方言的保存現狀目前可以分為3層:首先是使用生態較好的方言,以粵語、川渝方言為代表。這類方言使用范圍較廣,使用者對方言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在方言的使用中也出現了明顯的普通話摻雜現象。第二層是處于中間狀態的方言,以上海話和東北話為代表。這類方言雖然面臨一定危機,但當地居民有較強的方言保護意識,方言仍能與普通話保持平衡狀態。第三層則是危險程度較高的方言,如武漢話、河南話。盡管父母對方言有深厚感情,在教育下一代時卻要求使用普通話,很多孩子漸漸不會說方言。
“現在我家鄉和我同齡的年輕人,會說宜昌話的已經越來越少了。”來自湖北宜昌的00后文亦龍說,“有的是因為父母來自外地不會說宜昌話,有的是本地父母主動選擇不教,認為宜昌話很土,擔心方言會影響孩子的普通話學習,希望孩子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文亦龍從小到大和父母朋友交流都使用方言。如今,他在重慶西南大學讀研究生,由于重慶話和宜昌話相似,他保持著用宜昌話交流的習慣。
來自河南的95后鄭書雅現在法國留學,她的家人認為普通話是“有文化”的象征。“小時候,小姨來我家玩,還沒有進家門,我姥姥就大老遠地擺擺手說,不要說河南話,在我面前要講普通話。從小到大,我家人從來沒有在我面前說過一句河南話。”
“到了法國,周圍很多中國朋友都會說自己的家鄉話,但是我只會說普通話。這個時候就會感覺自己缺少了一些家鄉的烙印。”鄭書雅說。她現在正在學習河南話,主動用河南話和父母交流,了解河南話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河南話里的古漢語詞匯可能從小聽到大,不覺得它有多高級。但認真走進去后發現河南話是一個很美的語言,有獨特的文化底蘊。比如‘下雨’的河南話是‘滴星’,‘昨天’的河南話是‘夜隔’。”
一些年輕人正在用創新幽默的方式傳播方言文化。來自廣東佛山的梁永健開設了自己的粵語方言文化視頻頻道。視頻以粵語為旁白,內容豐富,有粵語詞匯解析,也有走街串巷的廣東文化探訪,還有輕松幽默的粵語諧音梗創作。他大量研讀粵語相關的書籍資料以保證視頻質量,同時通過漫畫的形式,讓視頻變得生動活潑。他還推出了粵語歇后語卡片、粵語日歷等文創產品。
他的視頻不僅收獲了本地人的喜愛,還吸引了許多外地觀眾關注粵語文化。“對于介紹廣州‘大象滑梯’的視頻,很多觀眾評論說這是他們童年的回憶,很感動,很感謝我做了這個視頻。看到這些評論,我很開心。”梁永健說。
保護方言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在年輕人自發傳承方言文化的同時,高校也開設方言專業課程、組織方言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學術講座等,推進方言保護工作。
阮桂君在武漢大學開設的《方言與中國文化》通識課程,廣受學生歡迎。課程介紹方言的價值與意義,回溯方言的歷史,剖析方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實踐環節,同學們錄制方言童謠,制作方言介紹和方言配音視頻等,切身感受方言的魅力。“設立這門課是希望學生更好地了解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樹立正確的語言觀,自覺保存母語并代代傳承下去。”阮桂君說。
“要弘揚既推廣普通話又講好方言的社會共識。”阮桂君介紹,許多高校正在推進方言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武漢大學中文系正在建設中國大學生方言口語語料庫,系統研究當代大學生方言使用特征。通過對比大學生說的方言和標準方言,探究方言演變規律,分析哪些方言詞匯容易被年輕群體接納、哪些則逐漸被淘汰,背后是什么社會文化動因。
阮桂君建議:“家庭層面上,在外說其他語言,回到家說方言,家庭是方言傳承最重要的陣地;學校層面上,多開設一些方言文化課程,介紹方言背后的飲食、民俗等文化;社會層面上,保護方言是首要的,可以組織專家、學者開展方言社會實踐,系統記錄方言。”
“年輕人回到家里可以主動用方言與長輩聊天,向他們請教地道的方言詞匯。如果能把方言聊天內容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會是方言研究中重要的口語語料。”阮桂君說。
作家金宇澄曾談及如果所有方言都消失了的情景:“比如一個盲人坐火車到了一個地方,如果聽到的聲音都是普通話,他就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
“多元,是一個文化偉大的重要表現之一。就像一個家族,它的抗危險性的強大程度是看家族的人的多少。中華文化能夠綿延千年,正得益于山東文化、河洛文化、秦隴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的交融發展。”阮桂君說。
(應受訪者要求,龍小糖為化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