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07-28 08:29:07
原標題:全國首個輔導員學院的創新“答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全國首個輔導員學院的創新“答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臨床與基礎醫學院輔導員侯瑞剛和董靈芝的學生中,2020級臨床醫學本科生小李(化名)最讓兩人擔心——他是一名骨癌患者。
近10年求醫歷程,小李經歷了17次化療、10余次手術以及兩次病危。病痛不僅在他身上留下疤痕,更有藏在心底的自卑。
“如何對特殊學生進行精準幫扶”——這一問題始終縈繞在侯瑞剛和董靈芝的腦海。
恰逢該校輔導員學院開設特殊學生幫扶等必修、選修課程,定期舉辦心理工作坊等沙龍活動,兩人對小李的幫扶方向由此逐漸明晰。
在輔導員學院的體系賦能下,侯瑞剛、董靈芝對小李的精準幫扶落在了實處。最終,小李從骨癌患者成長為優秀學生典型,并以自身經歷激勵著更多人。
受益于輔導員學院體系的師生不在少數。作為全國首個輔導員學院,該學院如今已滿“周歲”。回顧一年多來的發展,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副校長賈海寧表示,“輔導員學院實則在構筑一張‘育人共同體’發展藍圖,既增進輔導員隊伍的凝聚力,又更有針對性地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緣何為輔導員單獨成立一個學院
2024年,“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輔導員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全國高校首個實體運行的輔導員專門培養機構誕生。事實上,在此之前,該校已就輔導員隊伍培養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新探索。
組建于2019年2月28日的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是一所“年輕”的高校。伴隨學校規模的擴大,新進輔導員數量占據輔導員群體近70%,輔導員年輕化、經驗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2020年,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輔導員發展中心順勢成立,在隊伍建設上實現輔導員學培體系和輔導員工作室建設雙引擎驅動?!半S著工作的開展,我們漸漸發現,8個工作室存在方向模糊、不成體系的問題,而且輔導員培訓短時點狀、不夠系統?!痹撔W生工作部部長譚桂明坦言。
對這一點,時任該校大學生青春健康輔導員工作室主持人、生物醫學科學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張一航有著切身感受。
張一航主持的工作室,正是當時輔導員發展中心下設的8個工作室之一,這一工作室設立初衷主要以活動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戀愛觀、婚育觀等方面的引領。
工作室開展的主題活動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張一航面臨的困惑也與日俱增:“我們這些輔導員很明顯地感受到,盡管活動數量上去了,但彼此關聯性不夠,針對性不強?!?/p>
張一航舉例,譬如很多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不夠適應,不乏有同學把大一當成了“高四”,大二大三年級需要面對校園戀愛、兩性情感等問題,大四畢業季又面臨擇業升學等重大抉擇,學生們在不同階段顯然需要更細化的引領,“然而,這些是工作室沒有考慮到的,體系化建設顯然不夠完備”。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8個工作室針對學生開展的活動較多,但針對輔導員自身的培訓和能力提升卻比較少,缺乏體系;不僅如此,工作室之間溝通交流比較少,活動同質化較為普遍,發展方向缺乏清晰規劃。
當時全校的輔導員培訓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和很多高校類似,之前該校對輔導員隊伍培訓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大約每隔兩三個月對全體輔導員集中培訓一次,每次兩三天,請多名專家授課,培訓主題也較為隨機。這樣的“大課”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興趣的輔導員缺乏針對性,效果一般。
面對這些實際難題,如何解決?“既然企業有提升員工素質的專門培訓機構,那高校為什么不能對此專設一個輔導員學院?”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輔導員學院綜合辦公室主任王曉哲表示,建立輔導員學院是水到渠成之舉。
輔導員不是天生的,也需要專業化培養
該校輔導員學院在輔導員發展中心的基礎上,設立綜合辦公室,依托8個校級輔導員工作室成立教研室,負責課程教學、組建團隊、制定授課計劃,并由各工作室主持人擔任教研室主任,同時配有2至3名教研室助理,整個框架結構成體系而建。
在運行模式上,輔導員學院設置四大核心課程體系,要求“既要聚焦輔導員的主業,也要結合輔導員個人發展方向、個人愛好”。
必修課主打政治模塊和教育模塊,選修課主打自身建設模塊,輔導員沙龍主打體驗和交流模塊,品牌活動主打實踐模塊。每個教研室的課程動態更新,師資力量包含校內校外專家學者。
根據輔導員學院的規定,按照入職年限,輔導員分為初、中、高級3個等級——入職3年以內為初級輔導員,入職4至8年為中級輔導員,入職8年以上為高級輔導員,達到升級年限的輔導員,需修夠相應級別的學分,并通過等級晉升考核,才能升級為更高一級的輔導員。
“初級、中級輔導員每年度總學分都要達到35學分,本級別內必修課達到15學分,選修課達到10個學分,沙龍和活動品牌分別達到5個學分標準,才有資格參加優秀輔導員的評定?!弊T桂明介紹,輔導員學院的學分目前已經與校級優秀輔導員評選、輔導員個人績效考核直接掛鉤,下一步,學校將出臺相關細則,將學分與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直接掛鉤。
在明確的課程體系、嚴格的學分考核下,輔導員隊伍的培養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截至2025年上半年,該輔導員學院線上線下培訓輔導員共1782人次,這一數字相較于全校專職輔導員128人的總人數,規模可觀。
輔導員要走出事務性工作的迷霧
在王曉哲看來,輔導員學院在形成授課規模之余,更要過實踐關,“希望形成一些規范化的流程和實用性的工具,供輔導員實際應用”。
張一航如今擔任輔導員學院大學生青春健康教研室主任,也是生物醫學科學學院2024級輔導員。如今,他已在輔導員崗位上堅守15年,帶過7屆學生。
剛參加工作時,張一航對輔導員工作的理解遠不如現在深刻。他坦言,以前常從自身角度出發為學生排憂解難,但“所提供的幫助可能并非學生所需”。
現在經過輔導員學院的學習之后,面對00后學生,張一航發現“朋輩互助+情感共鳴”的方式效果更佳。他在大學生青年健康同伴社團中培養“青春健康志愿者”,“以同齡人視角開展宣傳、情緒管理”。
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生物技術泰山班2025屆畢業生小王(化名)曾陷入緊張焦慮情緒,一度影響睡眠和學習狀態。無奈之下,她向張一航求助。
彼時,張一航剛參加完輔導員學院組織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掌握了專業心理疏導技巧,他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引導小王區分“現實壓力”與“放大的恐懼”,通過“情緒日記”梳理心理變化,制定應對策略。
張一航還細心觀察到小王成績不錯,結合在輔導員學院學習的學生競賽指導課程,他聯合學業導師,為小王定制個性化幫扶計劃。張一航感慨,“通過輔導員學院的學習,工作思路更廣闊,更有方向方法”。
在張一航的幫助下,小王逐漸走出焦慮情緒,并在學術科研上做出成績。她在畢業感言中專門提到老師的幫助,“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成長之路”。
目前,輔導員學院側耳傾聽教研工作室開展的心理輔導系列課程,已形成《表達性藝術治療》手冊,這份工具性、流程化的“教材”,可供輔導員“對癥下藥”。
從經驗判斷到數據量化,從簡單事務性通知到定制個性化方案——在輔導員學院的體系賦能下,越來越多的輔導員從事務性工作迷霧中找回育人方向,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輔導員的幫助下,在各個領域成長成才。
“輔導員學院培育卓越的輔導員,而卓越的輔導員培養卓越的學生,由此更好地形成輔導員和學生的發展共同體。”王曉哲說。
如何讓更多的年輕老師走得更遠
從“救火員”到“領頭雁”的工作意識轉變,臨床與基礎醫學院輔導員王蘊含深知“自己還需成長”。
參與輔導員學院的學習后,王蘊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感覺自己更具有“規范且靈活的問題解決策略”,同時更具有“工作坊式的革新與綜合視野的拓展”。她坦言,輔導員學院提供的科學系統課程與輔導員工作職責貼合,既能“學得廣”又能“學得深”,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工作中收到了實際效果。
不久前,王蘊含剛剛通過考核,正式晉升為中級輔導員。
在輔導員學院,輔導員職業發展的每一步都看得見,摸得著。除了專業能力的精進,輔導員學院希望讓更多年輕老師走得更遠。
據介紹,關于輔導員學院的未來,該校已做好充分規劃,包括:深化產學研生態,立足輔導員學院,持續迭代升級課程體系,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教學-研發-轉化”貫通融合的閉環機制,努力建成輔導員發展示范基地;升級智慧成長體系,全面優化“輔導員職業發展檔案庫”,構建全生命周期評估系統,進一步完善智慧平臺學分系統,實現個人成長歷程全鏈可溯、動態可視,并精準推送個性化發展建議與培養路徑。
同時,還將進一步擴容示范效應輻射范圍,逐步打造“學術論壇+技能比武+成果推廣”三位一體的交流平臺,在現有模式基礎上,探索建立輔導員核心能力認證標準,為輔導員評價提供標準化參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