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7-26 16:18:07
原標題:來,在生態之旅中感受綠色脈動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來,在生態之旅中感受綠色脈動
來源:光明日報
【美麗中國大寫意】
編者按
“生態游”“鄉村游”“草原游”……這個暑假,人們競相走進大自然,解鎖綠色中國的打開方式。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關鍵是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百姓實實在在受益。本期,讓我們走進西部三地,在生態之旅中觸摸那抹讓人心曠神怡的綠色。
新疆拜城:“蘇醒”的濕地成了聚寶盆
本報記者 靳昊 趙明昊 孫金行 本報通訊員 張明全
清晨,薄霧尚未消散,徜徉在康其濕地公園的木棧道上,一陣陣碧波蕩漾聲潛入耳際。
“要把今天來的游客接待好嘍!”聲音那頭是趁早采摘荷葉的村民,他們在為游客奉上一頓美美的荷葉飯做準備。
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康其鎮阿熱勒村的康其濕地,是鑲嵌在戈壁邊緣的一片天然水域。5000多畝的水面上,倒映著叢叢蘆葦,十幾種水鳥在此悄然棲息。
以往,盡管藏著“塞外江南”般的景致,但游客往往在泥濘的岸邊打個轉便匆匆離去——沒有像樣的步道供人漫步,沒有歇腳的涼亭遮陽避雨,草場上擠滿了牛羊,生活垃圾隨處可見……
“一年收入只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熱孜萬古麗·玉山和村民們以前都靠放牧為生,守著好風光卻過不上好日子。
而現在,泥洼路換上了木棧道,蜿蜒穿梭于荷花塘間;破舊的農房改造成了農家樂。就連濕地入口那塊“醉美拜城,水墨康其”的牌坊,也透著別樣的靈秀。
“這可是鄉親們致富的聚寶盆!”迎面走來的康其鎮宣傳委員周強步子輕盈。原來,2018年,浙江溫州援疆指揮部與當地政府聯手,干部們帶著一套集環境保護、休閑娛樂、田園景觀、鄉村人文記憶等于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方案,一頭扎進了濕地。
清淤護水,修棧道、建涼亭,培訓經營能手……他們堅持“梳妝不整容”,讓濕地在保護中慢慢“蘇醒”:春有“杏花伴垂柳”,夏日“千畝荷花開”,秋來“水中賞明月”,冬設“刺激滑雪臺”……“現在,四季都有新看頭新玩法,來這里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嘍。”周強說。
草原、棧橋、皮筏艇、電影院、拓展訓練營、農家樂……靠著政策扶持和社會資本引入,康其濕地漸漸變了模樣。僅今年上半年,就吸引來15萬名游客。
濕地公園火了,家門口的好營生也多了,村民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熱孜萬古麗·玉山在工作隊建議下,把自家院子改建成小商店,客人一撥接著一撥。“景區開發后,我經營起了農家樂,庭院更美了,腰包更鼓了。”吾古蘭姆·吾斯曼笑得合不攏嘴。
阿熱勒村50多戶村民還聯合成立了康其人家旅游合作社,專門從事景區維護、項目開發、旅游接待等。剛開始,村民艾則孜·依米提還擔心公園建好后沒有游客,牛羊卻少了一塊吃草的地方。后來,他心頭的顧慮打消了,還聯合4戶村民籌資購置了皮筏艇,經營起水面泛舟游樂項目……
重慶豐都:農旅融合體驗更舒心
本報記者 張國圣 李宏
盛夏的傍晚,重慶豐都南天湖畔微風習習、水波粼粼。草坪上,一場戶外音樂會正在舉行,成群的游客們跟著輕快的旋律舞動起來,場面那叫一個熱鬧。
“這是我們在南天湖舉辦的第七屆避暑音樂季,就是為了向游客展現這顆高山明珠的獨特魅力。”豐都縣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傅馬說。
地處豐都縣東南部的南天湖,形成了以高山喀斯特湖泊為核心,原始森林、濕地草甸環繞的復合型生態系統。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豐都縣將南天湖打造成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相融相生、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得益于景區發展,我們的生態露營基地越做越大,有的建在山麓,有的建在水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深受游客歡迎。”南天湖景區天湖草場露營基地負責人付小云說。
2019年,在外地務工的付小云返鄉創業,辦起了露營基地。隨著客流暴增,車位不足、交通擁擠等問題逐漸顯露,幸福的煩惱接踵而至。
為了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在當地政府和景區管理部門的支持下,設施配套問題逐一解決。如今,付小云的露營基地規模擴大到450畝,可同時容納近3000人露營。
設施配套完善,旅游發展加速,帶動了更多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付小云說,村民在營地務工有錢掙,還能免費在營地擺攤,把自家土特產賣給游客。
“我種的高山黃瓜、高山玉米,很受游客喜歡,沒幾天都賣完了。”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村民馬洪碧特別高興。
付小云告訴記者,父親這些年一直想搞旅游,經過大家的努力,南天湖品牌越來越響,他也全身心參與到家鄉生態旅游建設。
“這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我們連續好幾年到這里避暑。你看,孩子熱衷環湖騎行,老人愛去森林綠道散步,一家人在這里都舒心。”游客李曉燕不住贊嘆。
依托南天湖景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旅游資源,豐都縣新農人互助會會長侯俊的生態農業產業日益壯大,還辟出一片智慧農業與生態旅游交融的鄉村振興試驗田。
在棗豐協作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侯俊告訴記者,他請來山東棗莊、南京林業大學、西南大學的技術團隊,為園區裝上“智慧大腦”,讓產業園年產出近千萬元各種優質果蔬。
“白天在湖邊避暑,傍晚帶孩子去采摘。”四川游客王東把記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畫面上傳至網絡,收到眾多網友點贊。
“我們要用科技賦能高山生態田園,讓農旅融合的成果帶給游客更多舒心體驗。”侯俊說。
青海玉樹:生態美、文化活,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本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康巴漢子馭馬騰躍,乘馬拾哈達、射擊、倒立……7月,青海玉樹迎來最美的季節,一年一度的玉樹賽馬會在玉樹賽馬場激情上演。
這是江蘇游客張女士第一次踏上高原,她舉著手機拍個不停:“太震撼了!馬背上的康巴漢子英姿颯爽,藏族歌舞美不勝收,真是心靈與視覺的雙重盛宴!”
玉樹賽馬會歷史悠久,是當地規模最大的民族文化盛會,也是展現玉樹文旅品牌形象的特色活動。如今,玉樹賽馬會早已從單純的賽馬比賽,發展成為融合民族文化展示、經濟交流、旅游發展的全民盛會。
“小時候看賽馬會,長大后參加賽馬會,全州群眾的參與熱情很高,從各鄉鎮、牧場推薦來的優秀馬匹和騎手非常多。”玉樹賽馬協會負責人西然吾賽告訴記者,“為了確保賽事的高水平和觀賞性,協會組織了多輪篩選和專業評估,從馬匹的體態、速度、耐力,到騎手的技藝、經驗、臨場表現,都要進行嚴格考核。”
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除了激情的賽馬和多彩的文化,還有玉樹日益向好的生態環境。
在玉樹市巴塘河彩虹橋邊,記者遇到了玉樹市結古街道巡河員措文,她正和幾名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撿拾河道旁的垃圾。
“彩虹橋緊臨康巴風情街,又是巴塘河的下游,清理垃圾是我們巡河的主要工作。”措文回憶,剛開始時,每人撿的垃圾能裝好幾個袋子,這些年隨著玉樹全域無垃圾和禁塑減廢專項行動的開展,百姓愛綠、護綠、植綠,愛護環境的意識越來越強。
“從2018年巡河員第一次看到水獺,到現在水獺頻頻進入市民的鏡頭,還有閃現在城市邊緣的藏狐、棕熊等,玉樹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些小動物都能見證!”措文感慨。
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為玉樹賽馬會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舞臺。看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來到玉樹,玉樹市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更松仁增滿臉自豪:“不僅僅是因為賽馬會的名氣大了,更是因為我們的生態美了、文化活了,讓遠方的客人愿意走進來、留下來、想再來。”
“從策馬揚鞭的騎手,到翩翩起舞的姑娘小伙,從引吭高歌的歌手,到專注演奏的藝人,每一處精彩都由土生土長的玉樹人傾情演繹!他們是牧民、是學生、是手藝人,更是家鄉好生態好生活的代言人!”更松仁增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