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8-09 13:18:08
原標題:重慶家蠶新品種實現1000萬元簽約轉化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重慶家蠶新品種實現1000萬元簽約轉化
來源:農民日報
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近日,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獲悉,農業科技大市場建設工作啟動會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科技成果交流路演在北京舉行,一項家蠶育種成果引發圍觀:西南大學代方銀教授團隊研發的“限白1號”家蠶新品種,不僅被專家組評估為1200萬元經濟價值,更當場與山東廣通蠶種集團簽下1000萬元合作協議。
“雌卵黑、雄卵白,機器一眼就能分清?!贝姐y展示的蠶卵樣本,揭開了核心技術——通過基因標記技術,讓雌雄蠶卵在胚胎期就呈現明顯卵色差異,實現自動化精準分選。
這恰恰擊中了蠶業生產的三大難題:傳統蠶種生產依賴人工鑒別蛹期雌雄,不僅效率低(一人一天最多處理3000粒),還易損傷蛹體;雌雄混養導致蠶繭物理特性差異大,繅絲均勻性差,制約生絲品質;現行單養雄蠶品種因依賴致死基因,雌卵胚胎期死亡,種卵利用率僅50%,制種成本翻倍。
“‘限白1號’從源頭解決問題?!贝姐y解釋,雌雄卵均可存活,種卵利用率提升至100%;搭配卵色分選機,準確率超99%,效率比人工高200倍,人力投入減少90%,徹底化解了人工分選的時間與成本壓力。
在聯合研發單位四川三臺蠶種場的試驗基地,這項技術的效益已清晰顯現:通過“分選—分養—分繅”全流程測試,雄蠶繭料絲轉化率更高、生絲品級更優,雌蠶繭適合開發多樣化制品,生絲纖度均一性大幅提升,達到國際高端絲綢原料標準。
“綜合效益比傳統模式提升20%以上?!贝姐y算了筆賬:僅種卵利用率從50%到100%的跨越,就使每張蠶種產出效益翻倍;加上分選環節降本、分繅后品質溢價,產業鏈各環節都能分到“科技紅利”。
這項成果的“火”,并非偶然。重慶市種業創新攻關“揭榜掛帥”專項、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的經費支持,為團隊8年攻關保駕護航;與四川三臺蠶種場的聯合研發,讓實驗室成果快速適配田間生產。
“它標志著家蠶育種從‘經驗選育’邁向‘精準設計’?!睒I內專家評價,“限白1號”不僅實現了生產效率、繭絲品質、經濟效益“三提高”,更推動了蠶桑產業向智能化、高值化轉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