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5-08-12 08:57:08
原標題:“流量化增量”背后,是成功的“文化握手”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流量化增量”背后,是成功的“文化握手”
來源:中國婦女報
■ 莫蘭
“中國游”的流量,終于在中國經濟的收銀臺里結結實實地“滴”了一聲。7月18日,國新辦發布會用一句“把‘中國游’的流量轉化為‘中國購’的增量”,對此作了最簡潔的注腳——文旅不再是“門票+合影”的單線程,它已形成一條“文化種草、場景體驗、即時消費、社交裂變”的完整產業鏈。這一輪轉化,不是簡單的“人來了,錢花了”,而是一場以制度創新為突破、以文化認同為內核、以消費場景為舞臺的文旅供給側改革。
世界這么大,產品何其多,我們為什么能把“流量”化“增量”?
因為,簽證蓋戳的速度,決定了行李箱滿載的程度——
免簽范圍擴大、離境退稅“即買即退”、起退點降至200元、退稅商店全國擴容……這些看似碎片化的政策,匯成一套“組合拳”,持續給力“中國游”:簽證端降低決策門檻,支付端消除兌換焦慮,退稅端放大購物快感。
今年前5個月,北京首都機場海關和大興機場海關離境退稅申請單總金額約4.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01%和91.61%。制度創新讓游客從“多刷一次卡”到“多留一晚上”,邊際成本遞減、邊際體驗遞增,形成“政策—流量—消費—再投資”的正向飛輪。
因為,這里的“打卡式消費”已迭代為沉浸式體驗——
當博物館、海洋館被“搬”進商場,當“老北京布鞋”與“無人機”同框出現在退稅清單,傳統的人貨場被重新編譯——文化、商業、旅游在同一時空里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情緒疊峰”。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2024年,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6%,快于商品消費。這說明游客更愿意為“體驗溢價”買單:在西安城墻下聽一場陜派搖滾,在成都SKP買一杯可以離境退稅的“熊貓拿鐵”,情緒價值被即時結算。文旅的新公式不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是“文化即內容、場景即渠道、消費即投票”。誰能把情緒顆粒度做得更細,誰就能把流量留得更久。
因為,我們的產品已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意象”的價值躍遷——
正如法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強調:“消費是一種交流體系,而且是一種語言的同等物。”文旅的終極產品不是紀念品,而是可以被帶走的文化符號。把流量變增量,第一步是讓文化“被看見”,第二步是讓文化“被帶走”,第三步是讓文化“被分享”。像甲亢哥為期10余天的“China Travel”,平均每場直播觀眾突破800萬人,東南亞國家來重慶游客暴增10倍——這波巨大流量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文化認知的入口”。
過去,外國游客帶回國的是“Made in China”的代工尾單;今天,他們搶購的是“Created in China”的情緒IP:無人機、AI眼鏡、漢服、盲盒、Labubu……國貨完成了從“性價比”到“顏價比”再到“心價比”的三級跳。
當山東把非遺“潮牌化”,北京把同仁堂做成“朋克養生”伴手禮,深圳華強北每天聚集超7000名外國游客“反向代購”,文旅消費正在經歷一次“價值升維”:從功能價值到符號價值,從物質消費到身份消費。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入境游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同比增長77.8%。但如果只看到數字,很難品出其中的含金量。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外國游客“周五下班去中國”掛上熱搜,把義烏小商品市場拍成Vlog,把漢服體驗館寫成小紅書筆記——他們買的不是義烏的貨,而是“義烏式效率”背后的中國故事;穿的不僅是一條馬面裙,而是“何以中國”的沉浸式回答。
歸根結底,“中國游”是一封邀請函,“中國購”是一張回執單。當兩者形成閉環,我們得到的不僅是近千億美元的增量,更是14億人與56億人之間一次成功的“文化握手”。只要堅持把文化敘事做深、把場景體驗做細、把國貨IP做強,就能把“到此一游”的打卡流量,沉淀為“下次還來”的情感留量,最終轉化為“全球共享”的中國能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