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25-07-23 09:04:07
原標題:成為復合型人才,為人生創造更多可能!大學畢業生緣何選擇“反向升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原標題:成為復合型人才,為人生創造更多可能!大學畢業生緣何選擇“反向升學”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大學畢業生緣何選擇“反向升學”
“一手握理論、一手握扳手”,成為復合型人才,為人生創造更多可能
在中國海洋人才市場(山東)的招聘會上,青島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本科生孫曉平拿著簡歷“進退兩難”——專業還算熱門,但待遇好的崗位對學歷和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思索再三,孫曉平決定“二戰”考研。
有人選擇繼續讀研深造,也有人選擇“反向”而行。從聊城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后,陳愉聰進入青島市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的“大學生技師班”,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
無論是讀研深造還是“提升技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理性中不斷嘗試摸索,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多可能。
技能“進修”
入職青島軟控僅三年,于青辰就已成長為一名成熟的設備調試工程師。現在他可以一邊從容地調試設備,一邊跟客戶溝通設備使用要點。很難想象,于青辰幾年前還是一名課外輔導機構的音樂老師。
2018年,從廣西百色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畢業后不久,于青辰便經歷了職業低谷,“身邊的同學朋友心里都盤算著轉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因為父母都是從事機械行業的技術工種,受此影響,于青辰想“換個賽道”,從頭開始學一門“技能”。在父母的支持下,于青辰報名青島市技師學院的“大學生技師班”,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
主動“進修技能”,于青辰并非個例。
陳愉聰2023年從聊城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后,進入一家汽車制造企業做生產設備的工藝調試工作。“工作很枯燥,跟我預想的不太一樣,而且薪資待遇不高。”陳愉聰打心里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在迷茫與彷徨中,陳愉聰動了“轉行”的念頭。“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我就留意到,機電一體化技術相關專業的崗位需求量很大,而且薪資待遇不錯。”在跟朋友的一次閑聊中,陳愉聰了解到了青島市技師學院的“大學生技師班”。一番綜合考量之后,陳愉聰終于下定了決心。
同樣主動求變的還有陳紀林。
從煙臺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他進入了一家國企,從事的是本專業相關工作。“眼看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勢頭迅猛,未來前景廣闊,我想找機會換個賽道。”陳紀林說。
2024年8月,他進入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學習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陳紀林介紹說,過去兩年間他的學習以強化技能為主,通過技能賦能,提高就業競爭力;學業結束后還有機會被推薦到智能制造相關企業就業。“希望以后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從事與智能機器人相關的工作。”陳紀林告訴記者。
轉換“賽道”
在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并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2009年春季,該校就開設了電氣自動化、物流管理2個專業的“大學生技師班”,面向專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畢業生招生。后來根據城市產業發展布局,又先后開設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多個專業。與普通技校生不同,“大學生技師班”采用兩年學制、工學一體融合培養模式,學生們第一學年在校學習,第二學年進行工學交替和企業實習。
盡管開班時間已不短,但在大眾主流認知中,大學畢業生上技校這種“反向升學”的案例仍是少數。陳愉聰告訴記者,他的父母當初就不能理解,一個本科畢業生竟然要去讀技校,曾激烈反對。
“大學畢業生到技校學習一門技能,相當于錦上添花。”在帶過數屆“大學生技師班”的青島市技師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教師徐丕兵看來,人不必被自己的學歷所困,從大學生到技校生的“反向升學”和“反向鍍金”并不意味著學歷無用,而是通過技能學習,重新校準人生坐標,尋找更多可能性。
徐丕兵帶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大學生技師班”學生有八成是“跨專業”學習。“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大多數是為轉換職業賽道,是個人的理性選擇。”徐丕兵說。
不同于直接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這些尋求技能再提升的“大學生們”特點也很明顯。“他們思想更成熟、目的更明確,尤其是學習的內驅動力更足,有更強的自制力和自學能力。”徐丕兵告訴記者,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更強,“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把技能學好、學精,從學會到會學,實現知識技能‘在手’到‘上手’。這一方面與學院二年制預備技師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有關,但更多得益于他們在大學時培養的良好思維邏輯。”
“本科學歷為本,技能提升經歷為用。”徐丕兵很贊成自己班上一名大學生說的這句話,他認為“大學生技師班”的課程就應該更貼近就業場景。因此,在課堂上,徐丕兵在講授基礎入門性知識點后,更喜歡“拋問題”,把2/3的時間留給學生們動手操作,讓他們自己組團隊、查資料,共同溝通解決難題。
做“復合型人才”
這兩年,大學生放棄“學歷光環”走進技能課堂的故事,并不鮮見——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近兩年招收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累計超過150人;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今年的招生名單里,有3個專業更是明確標注“只招本科生”。
數智科技引領生產模式變革的當下,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轉變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相較于純學歷人才,“學歷+技能”模式培養出來的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在職場上也更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于青辰所在的青島軟控乘用車胎成型機事業部負責人評價他“工作踏實、悟性很高,經常會有一些別人想不到的點子”。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部門有不少純技術出身的高學歷人才,他們在專業技術領域確實會展現出較高水平,但目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多元化,更多時候需要跟“人”打交道。“像于青辰所擔任的調試工程師一崗,不需要過多‘炫技’,更強調跟客戶之間融洽和諧溝通,而且需要為客戶‘去復雜化’。”他表示,在這方面,“大學生技師班”出身的員工更“接地氣”。
不少企業認為,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讓“大學生技師班”畢業生能更快適應崗位。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力資源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青島市技師學院“大學生技師班”完整培養周期的學生,崗位匹配準確率達91%,企業新員工的培訓周期從12個月降至6個月。
就業市場上的變化也在影響著求職者的觀念和選擇。智聯招聘2024年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52.2%的畢業生認為市場對專業技能需求大,學習技能后就業機會更多;43.2%的畢業生認為多個技能多條路。
社會正在獎勵“一手握理論、一手握扳手”的人。徐丕兵向記者展示了島城一家制造企業的招聘簡章,其中在加工中心、數控車床等多個崗位的招聘要求中,明確標注了“高中起點職業技能院校畢業生或者大學生技師班學生優先”。
“‘大學生技師班’的學生很多還未畢業就被‘預定’了,而且專業對口率能達到95%,就業率達100%。”徐丕兵告訴記者,他們的月薪也會普遍高于同期本科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水平,并很快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管理人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