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7-08 11:03:07
原標題:構建“三化三合四融”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構建“三化三合四融”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21世紀我國能源戰略迎來重大轉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油氣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對自動化專業人才提出全新要求。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自動化專業以2009年獲批國家特色專業為契機,秉持“惟真惟實”校訓,凝練形成以“真”(面向真實工程問題、傳授真才實學)立本、以“實”(夯實實踐基礎、做實創新能力)強基的育人理念,依托國家專業建設平臺(2016、2019年連續兩次通過工程教育認證,2019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系統開展油氣能源特色化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綜合改革與實踐。依托山東省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線上線下融合協同‘五位一體’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以‘自動控制原理’國家一流課程為例”等10余項國家或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以培養自動化工程創新高級人才為目標,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育人機制三方面開展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構建與實踐,形成了培養油氣能源行業轉型發展急需人才的“三化三合四融”培養體系。
建立了“層次化—模塊化—特色化”“三化”課程體系
以油氣能源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人才需求為引領,構建層次化(三層)、模塊化(三級)、特色化(能源+AI)的課程體系。層次化:基礎層包括數理、電路、計算機、控制四個基礎子層;交叉層包括工藝知識、人工智能兩個子層;專業層包括先進控制和行業應用兩個子層。模塊化:對應初級、中級、高級自動化專業知識,設置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級遞進模塊,對應每個課程層次/子層均包含三到五個課程組。特色化:包括內涵特色和選課特色。內涵特色體現在“自動化+油氣能源”特色課程、人工智能特色課程;選課特色體現在學生自我組織與自主選擇,形成以過程控制專業知識為核心,以行業應用為特色的遞進式培養矩陣,強化工程創新能力培養,形成“自動化+能源、AI”課程特色。
出版了油氣能源特色教材、新形態教材等12部,榮獲省部級優秀或一流教材4部,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門。
創建了“雙線混合、虛實結合、學創協合”“三合”教學模式
雙線混合:以OBE理念為引領,打造“自動控制原理”等國家和省級一流課程集群,以省級思政示范課程為升華,AI輔助教學過程評價,建立了“課中線上自學—課中線下探究—課后線上拓展”多元混合教學模式。虛實結合:協同國家石油工程訓練中心等,共建虛實融合的油氣田生產自動化實驗平臺,形成“課前虛擬學習—課中虛實聯動—課后虛擬拓展”三級遞進培養路徑,實現“以虛助實,以實驗虛”。學創協合:為了促進自動控制理論等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內化和掌握,充分利用專業課程綜合設計、創新創業項目等深層次分析和應用專業知識,實現“理論聯系實踐”,形成“學中做”。依托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中心,把學生在各類設計、實踐、創新創業項目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次關聯復習相應專業知識,同步深化“課程傳授—虛擬仿真—實踐認知”全流程貫通,實現“實踐關聯理論”,形成“做中學”。
獲批國家或省級線上線下混合等一流課程8門,獲批國家或省部級實踐教學平臺4個。培養了“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取得了一批理論教學研究成果,發表CSSCI等高水平教學論文20余篇。
構建了“專業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賽教融會”“四融”協同育人機制
通過專業融通整合多學科優質師資,打造“自動化+”交叉培養模式;依托產教融合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形成“理論—實踐—創新”遞進培養路徑;以科教融匯推動10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破解行業難題;通過賽教融會實施教學內容與競賽題目互通,以學科競賽驅動創新能力提升。該體系通過多維度協同創新,實現了從知識拓展、分析能力到設計創新能力的全鏈條培養,為培養新時代復合型工程人才提供了創新經驗。
近5年,在國家競賽中學生獲獎224項,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為多家央企輸送培養156名技術骨干,先后15人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自動化專業建設改革經驗先后推廣至14所知名高校,為油氣能源特色高校新工科專業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經驗。先后5人次在國際和國內會議上介紹經驗,產生了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
(劉寶 劉偉鋒 陳鴻龍 張曉東 張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