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5-07-31 10:17:07
原標題:醫療干預 從“更近”邁向“更早”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醫療干預 從“更近”邁向“更早”
來源:健康報
□本報記者 趙星月
一些老年人選擇搬去醫養結合機構,是緣于一次有驚無險的救治經歷,希望自此距離醫療支持更近一點。在提供及時醫療干預的同時,醫養結合機構也力求介入時機更早一些。近日,記者采訪多家醫養結合機構發現,醫療干預正從“更近”向“更早”邁進。
提前介入
呵護老人精神心理健康
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是贛西地區規模最大的三級精神專科醫院,下設宜春市老年護理院。基于專科優勢,醫院組建精神心理照護團隊,為老年護理院入住老年人提供精神心理相關疾病的預防、診治和護理服務。
“持續而嚴重的焦慮、抑郁可能進展為情感障礙,影響未來的生活質量。辦理入住時,團隊會對老年人的精神狀態進行充分評估。”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宜春市老年護理院負責人杜小紅說,老年人的軀體主訴較多,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礙等,部分在老年階段屬于正常情況,使用常規抑郁量表可能會將其誤診為抑郁癥。為此,團隊使用老年抑郁量表,確保結果準確無誤。
“對情感障礙的預防不能過度,對認知障礙的預防則不能疏忽。老年人容易將一些生理變化簡單歸因于軀體疾病,而它們可能暗藏認知障礙的隱患,團隊會密切關注他們的行為改變。”杜小紅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例介紹,許多老年人認為健忘、糊涂是衰老的正常表現,與失智畫不上等號,沒必要干預,而阿爾茨海默病又與情緒密切相關。開展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教給老年人如何捕捉認知障礙的早期信號,同時提供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咨詢,避免負面情緒肆意滋長,有助于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發展。
平日里,宜春市老年護理院的醫務人員會通過舉辦文娛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鼓勵他們的家人以遠程探望等方式給予老年人更多陪伴和傾聽。
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敬老院認知障礙長者照護專區積極運用植物療法、懷舊療法、音樂療法、作業療法、色彩療法等,幫助入住老年人維持認知功能、緩解病癥。比如,院方收集老式糧油票,還原“虹橋菜市場”,為短時記憶缺失老年人提供一個理想的交流場所。在這里,老年人增進交流,共同重拾舊時記憶,尋回心靈歸屬。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壓力、焦慮、抑郁等,不僅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作為老年病醫院,湖北省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不斷加深對腦心同治理論的理解,并根據老年人醫療與照護需求并行的特點,在老年醫學科三病區設立醫養結合病房,同步管理老年人軀體健康與精神心理健康。依托院內老年醫學睡眠中心、老年心理健康中心,醫務人員幫助入住老年人緩解睡眠障礙、加強情緒管理,于未病之時、細微之處守護他們的精神心理健康。
早期篩查
突出預防保健作用
北京市豐臺區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共同為右安門街道轄區8萬常住人口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居民占比達32.7%。
在該中心主任齊有勝看來,老年人更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而預防保健的主陣地又在社區和家庭,因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需要更積極地走進社區、走進家庭、走進轄區養老機構,通過家庭醫生簽約、協議合作等方式,高效識別健康風險人群和亞健康狀態老年人,將“早發現、早干預、強管理、重教育”的醫療服務嵌入老年人的生活場景,突出醫養結合服務的預防保健作用。
“我們主動為轄區3家養老機構提供定期巡診、健康管理、慢性病用藥指導、緊急醫療轉診‘綠色通道’等服務,又在社區推出‘健康夜市’,設立‘攤位’提供健康義診服務。”齊有勝介紹。
預防保健重在一個“早”字。2024年,該中心找到突破口。作為北京市首批試點單位之一,該中心引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老年整合照護模式,在65歲及以上老年人年度體檢中,重點對“六大內在能力”(認知、運動、營養、心理、視力、聽力)進行篩查與評估,將篩查結果異常老年人轉入特色門診進行干預管理,并與上級醫院建立癥狀導向型轉診通道,逐步構建“社區篩查預警—專科精準診療—居家持續管理”的三級網絡。
“初篩以評估量表為主,掃二維碼后在線上就能完成,小程序會提示篩查結果異常老年人前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進一步評估。”齊有勝說,針對老年人多病共存的特點,中心組建“三高共管﹢專病專管”多學科團隊,開設糖尿病、脂肪肝等5個專病門診,以及頸肩腰腿痛、失眠2個癥狀門診。這些門診不僅提供診療服務,更側重于疾病的風險評估、長期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預,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失能的發生。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所運營的上黨區安馨養老康復中心,在收到老年人入住需求后,第一件事是派出醫務人員進行入戶篩查和評估,進而掌握老年人的患病情況和照護需求,待老年人入住后,再由中心評估小組進行更全面的綜合評估,形成評估報告。這份報告包括個性化照護方案和風險防控預案,確保在日后的醫療照護中,將“防病于未然”落在實處。
多重干預
有效防止老年人跌倒
跌倒是我國老年人因傷害導致死亡的首位原因。調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3至4人有跌倒的經歷,且隨年齡增加而風險升高。老年人容易跌倒,是肌肉流失、平衡力衰退、慢性病等原因疊加所致。
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城發閔善康養中心,一場“不倒翁”行動,正在清除多重“路障”。該中心針對老年人跌倒的內在因素,加強對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我們為新入住及住院返回機構老年人開展跌倒評估,判斷風險等級,在高風險老年人床尾懸掛紅色標識,密切觀察他們的日常活動并監測他們的生命體征,優化用藥方案。”該中心養護部主任呂浩冉舉例說,對服用鎮靜劑、降壓藥的老年人,醫護團隊會建議老年人服藥后靜坐或躺臥1小時,避免突然起身;對患有關節炎、痛風的老年人,會采用熱敷、理療,幫助他們緩解疼痛。
日常訓練和營養補充同樣重要。呂浩冉說,護士們會組織活動能力尚可的老年人進行平衡與步態訓練,達到強健骨骼、維持肌肉的目的,餐食中也會增加牛奶、豆制品,確保老年人對鈣和維生素D的足量攝入。
在外部環境方面,老年人房間均配備有智能音箱和分離式報警器。跌倒或墜床一旦發生,它們將以語音提醒的方式發出呼叫,便于醫療護理員第一時間發現。
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的金生怡養院,同樣以智慧化手段保障老年人的在院安全。該院聯合電信部門為入住老年人定制具有緊急呼救、定位和通話功能的智能腕表,老年人若發生跌倒、墜床等意外,“一鍵”呼救就能獲得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醫療護理員往往是老年人跌倒、墜床的第一發現人。因此,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醫院醫養中心非常注重對醫療護理員應急處置能力的培訓。該中心主任張大鴻說:“我們要求醫療護理員熟悉跌倒(墜床)處置應急預案、跌倒高風險老年人交接班流程,同時掌握助行器、康復器械的正確使用方法,盡量減少跌倒、墜床給老年人造成的后續損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