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07-31 08:57:07
原標題:十年楠木已成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十年楠木已成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追憶英雄,成為英雄,張楠永遠活在我們心中。”7月24日,伴隨著《強軍戰歌》雄壯的歌聲,紀念張楠烈士犧牲十周年追思會在臨沂大劇院落幕。臺下,張楠父母和戰友們早已淚流滿面。
“今天的節目讓我又回到了2015年。”那一年對趙團軍來說刻骨銘心,包括他和張楠在內的8名武警戰士,在執行中國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衛任務時遇到了恐怖襲擊。
那是他們離開祖國的第167天,2015年7月26日下午,使館所在酒店遭到自殺式炸彈恐怖襲擊,2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坍塌,將正在進行體能訓練的張楠和趙團軍壓倒在地,兩人相隔不足兩米,卻都動彈不得。張楠傷勢更重,終因頸動脈破裂失血過多壯烈犧牲。
張楠在“雜技之鄉”河北吳橋長大,入伍前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雜技好手。曾在鐵道兵部隊服役11年的父親張圣林,常被張楠纏著講軍旅故事。兒子會穿起他的舊軍裝,對著鏡子學敬禮。他明白,兒子從小就向往當兵。
2004年,張楠向父母提出報名參軍,雖然母親朱麗萍設想兒子長大后像她一樣做個雜技教練,但兩口子都覺得當兵很光榮,讓他在部隊好好干。
走下雜技舞臺、邁向軍營的第11年,張楠把28歲的年輕生命獻給了祖國的外交事業。“我愿意為祖國和人民貢獻我的一切,哪怕是生命為祖國燃燒,每一滴血為人民而流。”他踐行了這句寫在日記里的誓言。
張楠犧牲當晚,警衛小組剩下7名隊員給張楠父母寫了一封信:爸媽,你們走了一個兒子,還有七個兒子。我們一定會繼承張楠的遺志,為祖國盡忠,為二老盡孝。
走了一個張楠,來了千千萬萬個“張楠”,他們把“忠誠、精武、血性、奉獻”的張楠精神刻在了骨子里。
“當個好兵,帶出好兵”
2012年,服役8年、超過提干年齡的張楠本可以離開軍營。母親到部隊看他時勸他回家結婚、創業,一向聽話孝順的兒子“叛逆”了一回,他說:“我愿意當一輩子兵!”
奔赴索馬里之前,張楠是武警臨沂支隊機動中隊的一名上士班長。張楠犧牲后,武警山東總隊將他生前所在的班命名為“張楠班”。
去年,22歲的苗芝源成為第8任“張楠班”班長。他懷著“特戰夢”參軍入伍,但新訓結束后并未如愿進入機動中隊,而是被派往執勤哨位。
苗芝源迷茫了,每天執勤能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嗎?夢想落空該怎么辦?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特種兵,受多大的苦都愿意。”學習張楠事跡時,老班長的這段話讓苗芝源深受觸動。張楠在新兵下隊后也是先與后勤打交道,曾是鍋爐工、機關食堂炊事員、軍人服務社服務員,還當了5年的警犬馴養員。
不管在哪兒,張楠都苦練本領,堅守戰位。
還是一名新兵時,張楠正常訓練之余每天要完成“三個三百”“兩個三千”:300個俯臥撐、300個引體向上、300個仰臥起坐,早晚各跑兩個3000米。新訓軍事考核中,他拿到了總評第一的好成績。
做訓犬員時,張楠給自己和警犬制訂了嚴格的訓練計劃,為部隊帶出12條出色的防暴犬、助勤犬。戰友們常在訓練場上看到他穿沙背心、腿綁沙袋、手拿兩塊磚練習5公里越野。有時警犬都累趴下了,他仍堅持完成10公里耐力跑。
苗芝源不再感到沮喪,他決心像張楠一樣,安心當兵,當個好兵。在執勤單位,他是體能尖子、訓練標兵,歷經層層選拔,終于來到“張楠班”。
在“張楠班”,老兵們每天早晨整理張楠的床鋪,十年來從未間斷。老兵們告訴苗芝源:“楠哥一直都在我們身邊,我們的成長他都看得見。”“張楠班”的每個戰士都下定決心成為能吃苦的“張楠”,成為尖刀鐵拳,成為“一顆上膛的子彈,時刻準備著”。
胡陽陽是班里的“老幺”。他和苗芝源一樣,也從執勤單位被選拔來,成為一名特戰隊員,很多特戰課目從未接觸過。一開始,他害怕自己跟不上班里的訓練進度。和苗芝源談心時,他又想起了張楠班長的英勇事跡。
張楠犧牲前3個月剛與死神擦肩而過——在索馬里被一顆流彈擊中,彈頭距離心臟不到1厘米。所有人都勸他回國治療,他卻寫下請戰書:“我要繼續和警衛小組全體戰友生死與共,完成組織交給我的光榮使命!”術后第28天,他重新回到戰位。
胡陽陽為自己的膽怯感到羞愧,在此后的訓練中他“比學趕超”,來到“張楠班”還不滿一年,原本成績不拔尖的他已達到總評“優秀”的標準。
10年來,一茬茬官兵都被張楠的故事激勵著,有人爭做“好兵張楠”,也有人帶出了“張楠式”好兵。
“我們平時不刻苦訓練,群眾遇到困難的時候誰上?”從戰士成長為干部的趙團軍,教新兵們如何成為敢打必勝的好兵。他說:“干部也是兵,要當張楠那樣的好兵。只有把兵帶好了,我才能說自己是個合格的張楠精神傳人。”
趙團軍是當時警衛小組里年齡最小的戰士,仍有提干的機會,因此也被張楠“特別關照”。出國前的集訓選拔采取嚴格的“淘汰制”,趙團軍在第一次手槍射擊訓練中全部脫靶,“競爭對手”張楠主動做他的“私人射擊教練”,半個月就指導他用10發子彈打出97環的好成績。在索馬里,張楠每天監督他跑5公里和學習文化課。
“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從槍林彈雨的索馬里回到和平穩定的祖國,趙團軍對張楠的這句話體會格外深刻。他對戰士們要求很“嚴苛”,“平常時候看得出,關鍵時候上得去、拉得出、打得贏”,帶新兵外出集訓時,其他單位的官兵見了都說,“這一看就是趙團軍帶的兵”。
接過烈士的鋼槍
張楠帶著一支編號為“08569”的狙擊槍來到索馬里,這是總隊配發的第一支某型高精狙擊步槍。那時總隊舉行特戰分隊比武,張楠就是用它創造了狙擊應用射擊項目紀錄。一年前,作為訓犬員的張楠憑借過硬的軍事素質被選拔為特戰隊員,許多高難度課目都要從頭學起,射擊還是他的短板。
時任張楠所在中隊中隊長趙永飛總能看到他加班加點的身影。練臂力時,他把磚頭系在槍管末端,一練就是半天;練眼力時,他成百上千次穿針引線,頭眼昏花也不會停。
趙永飛是張楠眼中的“特戰尖兵,處突英雄”,被他當作崇拜的偶像,兩人還有一個約定:張楠先去索馬里,第二年趙永飛頂上。
張楠犧牲那天,趙永飛正在參加第二批赴索馬里使館警衛小組選拔培訓。悲痛之余,他第一時間遞交了赴索馬里執勤的“請戰書”。他又把張楠當作榜樣,在素有“恐怖之都”之稱的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戰斗了一年零三個月,其間,趙永飛和戰友12次命懸一線又化險為夷。
“既然再也握不到楠哥的手了,那就緊緊握住他留下的槍吧!”索馬里的巨響也震醒了當時張楠班上的戰士劉偉偉,他還記得,張楠班長幫軍事墊底的自己一點點打基礎,告訴他“平時只有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追隨著英雄的足跡,他成為了第三任“張楠班”班長,2017年因工作、訓練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
2017年入伍的萬永輝如今是“張楠班”的“神槍手”。從新兵連剛來機動中隊時,在一次訓練中,特戰排里所有的槍支一字排開,萬永輝一眼相中那把高精狙。得知張楠正是用這支槍在總隊比賽中奪冠破紀錄后,他下了決心,一定要成為像張楠班長那樣的頂尖狙擊手。
然而,要成為一名狙擊手并不容易。日常的訓練中,要忍受針尖刺破指尖的鉆心之痛,還要在汗水浸透衣背時長時間保持紋絲不動。萬永輝也曾被挫敗感逼到放棄的邊緣,練習“繡花針穿大米”屢屢失敗,十指都被扎得鮮血淋漓。
絕望時翻開《張楠日記》,萬永輝看到這樣一句話:挺住,沒有越不過的高山,沒有涉不過的險灘;挺住,你永遠是強者!
如同一道光刺破黑暗,萬永輝重燃斗志:“張楠能行,我也能行!”45分鐘穿不破一粒米的他,硬是咬牙苦練,讓針尖在米粒上開出兩個、3個,甚至4個孔洞,成績也從零分沖到了滿分。去年,萬永輝被表彰為武警山東總隊“軍事訓練先進個人”。
千千萬萬個兒子
前不久,臨沂市區“萬屏聯動”致敬英烈,多個樓宇和地標建筑的電子屏,以及商超室外大屏和街道上的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張楠烈士紀念日宣傳標語及海報。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武警部隊“獻身使命的忠誠衛士”,臨沂夜空被張楠的名字點亮。
張楠父母第一次在城市大屏上看到兒子。“張楠,你還好嗎,大家都來看你了。”朱麗萍一邊錄像一邊喃喃自語。
視頻正播放著張楠身穿軍裝鄭重敬禮的一幕,路人忍不住駐足凝望烈士的臉龐。朱麗萍含淚說道:“張楠為榮譽犧牲也值得。10年了,臨沂記著他,我們也懷念他。我感覺張楠一直都在。”
每次到臨沂,張楠父母都會去一趟兒子生前所在的武警臨沂支隊機動中隊,看看張楠的戰友們。當天,母親朱麗萍換上了一套熟悉的裝束,10年前八一建軍節那天接兒子靈柩回國,她穿的就是這件白色外套,不同的是,這次肩上多了個藍色背包——那是張楠的包,她背了10年,走到哪兒背到哪兒。
背包里裝的都是張楠生前送給母親的禮物。一個銀杯子,代表了“愛媽媽一輩子”;一把檀木梳,是勤儉節約的兒子花600元給她買的生日禮物;一串玉佩,承載著“保平安”的心愿,兒子在索馬里買下它,沒來及親手送給媽媽。
朱麗萍把這些遺物一件件地擺在張楠的床鋪上,撫摸著兒子戴過的軍帽,又拿起紅彤彤的勛章,悲傷和堅強伴著淚水奪眶而出:“兒子,我會背著你的包,帶上你的寄托,一直走下去。你不給媽媽丟臉,媽媽也不會給你丟臉。”
官兵們簇擁著張楠父母,耳邊是一聲又一聲的“爸”“媽”。
張楠犧牲的前一天是朱麗萍女兒一周年忌日,先后失去兩個孩子,張楠父母感覺“天塌了”。然而,他們的心在各行各業年輕人的來信中慢慢地活了過來。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稱呼朱麗萍“英雄的媽媽”“光榮的媽媽”“親愛的媽媽”。“許多孩子要我接受他們做我的兒女。我失掉了一個兒子,現在卻有了千千萬萬個兒子。”
10年間,張楠父母數不清自己收到了多少來自兒女們的禮物,常常“人未到禮先至”。共赴索馬里的7名戰友每年都去吳橋看望“楠爸”“楠媽”。小兒子趙團軍也明白,當年張楠未說出口的心聲是“幫我照顧好爸媽”。那份“出征歸來,好好盡孝”的諾言由7個兒子替張楠完成。
對中隊官兵而言,3個“第一時間”已成為習慣:逢年過節第一時間向張楠父母問好,清明忌日第一時間向張楠父母問候,考學提干、比武奪冠第一時間向張楠父母報喜。老兩口總是一臉欣慰地說:“好孩子,看到你,我就像看到了張楠。”
“張楠!”
“到!”
“張楠班”每晚點名,都要第一個點到張楠班長的名字。
“報告!我叫張楠,是楠木的‘楠’,不是困難的‘難’!”21年前,剛入軍營的張楠這樣介紹自己。楠木多生長于溫暖濕潤的南方,是“木中黃金”“棟梁之材”。而在張楠犧牲后的10年里,祖國的北方多了一片挺立的“楠木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