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5-08-06 09:02:08
原標題:百強縣挑大梁作用明顯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百強縣挑大梁作用明顯
來源:經濟日報
□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是推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單元。百強縣以占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10%的GDP總量;以5%的縣域數量貢獻了縣域26.5%的GDP。
□ 縣域區域功能發展特征明顯,要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縣域高質量發展。大城市周邊縣、陸地邊境縣、沿海縣、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文旅名縣應依托各自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實現發展。
日前舉行的2025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發布了《2025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研究顯示,百強縣以占全國約2%的土地面積和7%的人口規模,創造了超10%的GDP總量;以5%的縣域數量貢獻了縣域26.5%的GDP;作為工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貢獻縣域約30%的二產增加值及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占全部縣域的40%。百強縣作為增長領頭雁、創新試驗田、富民先鋒隊,挑大梁作用明顯。
據介紹,百強縣經濟規模由2015年的7.4萬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12.6萬億元,增長近一倍,2015年至2023年百強縣GDP占全國GDP比重維持在9%以上。2024年千億縣數量增加到62個,GDP超900億元的準“千億縣”達到21個,800億元以上縣域數量超過100個,700億元以上縣域接近150個,競爭持續加劇。
縣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主陣地。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喬標表示,縣域貢獻了全國40%左右的GDP、40%以上的第二產業增加值、46%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是推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單元。
賽迪顧問副總裁、賽迪方略總經理兼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認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以“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表現特征。其中,新型工業化是核心驅動力,新型城鎮化是重要戰略支點,鄉村全面振興是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標。
研究顯示,縣域經濟總量穩步提升,財政實力企穩回升但區域間差距拉大,工業壓艙石作用凸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強省強縣強企”特征明顯,綠色工廠創建成效顯著,產業發展載體建設提速。縣域梯隊總體呈現“頭部領跑,中部擴容”特征,千億縣引領、準“千億縣”追趕,部分縣域加快實現跨越式發展。據統計,百強縣東部地區占67席,中部地區占18席,西部地區占12席,東北地區僅占3席,東部地區優勢明顯。整體呈現出“強縣強省”特征,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三省表現突出,分別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前3位。
此外,研究顯示,海洋縣和陸地邊境縣具有較強發展潛力。海洋縣和陸地邊境縣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是未來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我國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等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喬標表示,縣域要結合實際,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形成縣域經濟增長新引擎;還要科學謀劃布局未來產業,提早布局和找準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找準制約創新的關鍵點,探索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成果轉化的新模式,營造創新生態,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的堵點,以科技創新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喬標說。
余德彪建議,縣域區域功能發展特征明顯,要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縣域高質量發展。大城市周邊縣、陸地邊境縣、沿海縣、工業大縣、農業強縣、文旅名縣應依托各自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條件實現發展。陸地邊境縣應加快推進從“開放末梢”邁向“雙循環節點”,從“政策洼地”轉向“制度高地”;沿海縣應依托海洋資源和港口設施,逐漸向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三高”產業快速轉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