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5-08-07 09:07:08
原標題:從云岡紋飾細節看文明傳承(新書問答)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從云岡紋飾細節看文明傳承(新書問答)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年間始開鑿,是蜚聲中外的佛教藝術寶庫,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紋飾是云岡石窟中融合佛教義理與藝術審美的裝飾紋樣體系,具有“以紋飾質,以紋表意”的特點,既是裝飾符號,也是文化思想的視覺表達。作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由潘魯生主編、劉燕擔任執行主編,青島出版社出版的《云岡紋飾全集》,是云岡學研究的里程碑式成果。近日,我們對該書策劃編輯申堯進行了專訪,探尋云岡紋飾的獨特魅力。
問:與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的十六卷本《云岡石窟》考古研究報告、2019年青島出版社出版的《云岡石窟全集》相比,新書《云岡紋飾全集》有何延續與創新?
答:三部著作恰似云岡研究的“三級跳”,反映了人們“由遠及近”審視云岡石窟的過程。日本學者的《云岡石窟》考古研究報告首次將現代考古方法應用于云岡石窟的記錄與研究,具有拓荒意義。但這一工作是在侵略戰爭時期對中國文化遺產進行的非法調研,其背景與動機必須正視。中國學者張焯、王恒、趙昆雨主編,張海雁攝影的《云岡石窟全集》實現了“全景式影像記錄”的突破,全面呈現云岡石窟的細節與全貌,標志著云岡石窟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填補了學術空白,提振了民族志氣。
如果說前兩者是“石窟百科”,提供了“下真跡一等”(指摹本極其接近真跡)的一手資料,那么《云岡紋飾全集》就是當代人對“云岡真跡”的再現。它不僅填補了日本學者研究中對紋飾系統性探索的空白,還通過科學方法和現代技術,復現了云岡石窟營造藝術的“粉本”(指以施粉上樣工藝制作的畫稿底本,此處指雕刻的底稿或者范本),開創了云岡石窟乃至中國古代石窟寺紋飾藝術專題研究的學術范式。
問:《云岡紋飾全集》在云岡研究方面的主要突破和貢獻是什么?
答:《云岡紋飾全集》建立在“視覺遍歷性”的創新理念之上,通過系統全面的觀察和描繪,完整捕捉云岡石窟紋飾的每一個細節,進一步推動了云岡石窟研究的專題化與精細化。
首先是研究視角實現了從“宏觀”到“微觀”的跨越,通過對紋飾細節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云岡石窟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第二點是實現了從“單一記錄”到“立體還原”與“藝術復現”。該書以藝術學視角,用二維方式呈現三維紋飾,不僅展示其形態,更探究古人創作時的意圖和構思,讓紋飾從單純的“裝飾”升級為“文明敘事者”。
該書的視覺呈現也獨具匠心,全窟紋飾的數字化處理和命名檢索,不僅具備標識功能,還能清晰展示遮擋部位的細節,突破現場觀測限制,為設計衍生提供全面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通過云岡紋飾,看到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比如早期(如曇曜五窟)紋飾簡潔明快,具有犍陀羅風格,造像衣紋厚重、雕飾瑰麗;中期(如第六、第九、第十窟)紋飾繁復華美,融合漢文化和印度、犍陀羅、波斯薩珊元素,造型生動;晚期(如西部窟群)紋飾漸趨世俗化、程式化,呈現簡約纖細的“秀骨清像”特征。如學者馮驥才所說,云岡紋飾總體上呈現出“東方笑佛”的風格特征。
問:相比于造像,大眾對紋飾的關注和了解較少,本書為何選擇從這個角度走近云岡石窟藝術?如何讓紋飾這一人們印象中的“邊緣細節”成為“學術主角”?
答:云岡紋飾本身構成了一個豐富的藝術世界。它按題材可以分為以造像為中心的背光、天衣瓔珞、飛天伎樂紋飾;以建筑為中心的窟頂、門窗、龕券紋飾;以佛教敘事為中心的塔柱紋飾、故事紋飾及邊飾等。形態上包括自然形態(植物、動物、建筑構件等)與幾何形態(三角、波狀、連珠等),以適合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形式呈現。構圖多為軸對稱或中心對稱,雕刻工藝注重均衡設計,細節上通過廓線或填充處理,重復排列形成韻律美感。
紋飾是比造像更“敏感”的文明溫度計——它不受佛像固定儀軌的約束,隨工匠流動和文化交流而演變,能更細膩地反映時代精神。紋飾雖是云岡石窟藝術中的“邊緣細節”,卻是理解古人藝術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關鍵鑰匙。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將思想與信仰融入藝術。
問:《云岡紋飾全集》之“全”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避免簡單的內容堆砌導致“全而不精”?
答:“全集”之“全”體現在空間維度“無遺漏”、類型維度“成體系”、內容維度“多形態”三方面。新書編繪覆蓋率高達98%,5萬多幅手稿幾乎囊括了云岡石窟所有可見紋飾。全書18卷分為十大類,每卷包含紋飾專論、實物文獻、雕刻稿、線描圖和色稿,每類下再細分35個亞類,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同時,每卷既有“學術專論”解讀紋飾演變規律,又有“原始拓片”保留文物原貌,還有“線描精摹”突出紋樣結構。
為避免“全而不精”,編輯團隊建立了“五級審校”機制:考古專家審查“紋樣準確性”、藝術史學者把關“風格演變”、技術團隊驗證“數字還原度”、編輯團隊優化“邏輯結構”、讀者代表評估“可讀性”,以期盡善盡美。
問:對于普通讀者,如何從這部18卷的著作中入門?是否有計劃推出精簡版或科普類衍生讀物,讓更多人領略到云岡紋飾的魅力?
答:學術著作不應只是“書架上的擺件”,我們設計了“分層觸達”方案,讀者可依興趣選卷。對于藝術愛好者,我們推薦《飛天伎樂卷》《邊飾綴華卷》,飛天飄帶的韻律感和忍冬紋的線條美本身就能給人帶來視覺享受。歷史文化迷建議從《故事紋飾卷》入手,內有“釋迦牟尼生平”“犍陀羅神話”等圖像故事,如同一部“圖像版北魏史”。相信該套全集還能為設計師提供全面的設計素材,云岡紋飾語料庫的建立也能為AI設計提供參考。
下一步,團隊計劃推出《云岡紋飾100講》(圖文版),用“一張圖+200字”的形式解讀典型紋樣,力求內容通俗易懂。在數字產品方面,開發“紋飾拼圖”小程序,用戶可在線拼接不同時期的紋飾(比如蓮華紋、火焰紋),直觀感受其風格演變。我們還與云岡石窟景區合作,在洞窟內設置“紋飾解讀牌”,游客掃碼可查看《云岡紋飾全集》中的對應線描圖,實現“實地參觀+書籍閱讀”的互動體驗。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