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公安報
2025-08-08 08:55:08
原標題:智能預警搜救 筑牢防溺水堤壩
來源:人民公安報
原標題:智能預警搜救 筑牢防溺水堤壩
來源:人民公安報
夏日炎炎,濕熱交蒸,河湖之濱成為群眾消暑納涼、游玩賞景的好去處。但是,涉水安全防護問題,特別是未成年人溺水問題,伴隨數起此類事件的發生,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水流湍急,警用無人機可精準定位落水者位置,水上救援機器人快速施救;指揮中心,智能系統實時調度多方力量,構建空地一體救援網絡;危險水域,智能警示裝置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各地公安機關積極踐行“主動警務、預防警務”理念,以科技賦能水域救援,通過新技術、新裝備的廣泛應用,新機制、新模式的深度構建,以及實戰化培訓與技術研發的持續強化,不斷提高落水救援效率和提升水域安全保障能力。
近日,記者采訪江蘇、湖北、山東、浙江、四川、江西公安機關,揭秘水域救援中的“黑科技”應用。
科技應用重塑水域救援格局
從“人海戰術”到“智慧守護”跨越
“請保持鎮定,救援力量馬上到達!”7月初,在江蘇省昆山市天福國家濕地公園上空,警用無人機精準鎖定落水游客位置并安撫著落水者。很快,水上救援機器人快速到達落水游客的身邊。從警情發生到游客脫險,這場水陸空聯動的救援,用時不到6分鐘。
這一幕,正是公安機關科技賦能水域救援工作的縮影。
傳統水域救援模式響應速度慢、處置效率低,難以滿足日益復雜的救援工作需求。近年來,各地公安機關以裝備升級為抓手,推動水域執法從“人防”向“智防”轉變。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正在重塑水域救援工作格局。
在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綜合運用警用無人機與5G、人工智能技術,已成為公安機關開展水域救援的“利器”。
6月6日,武漢市公安局水上分局七大隊(長江船艇大隊)接到市民報警求助,稱一名男子在長江游泳時不慎溺水。收到報警后,民警周攀峰立即帶領輔警駕駛快艇前往搜尋;分局指揮中心開啟警用無人機遠程操作。很快,警用無人機精準指引船艇救起男子。
“以往水面搜救多依靠人力。現在警用無人機深度融入落水救援工作,大幅縮短了救援時間。”七大隊負責人范長發向記者介紹,今年4月以來,他們先后救起8名落水市民。
這種變革不僅發生在湖北。“這個‘神器’讓我們在岸上就能完成救援,既安全又高效。”山東省煙臺市公安局萊山分局清泉寨派出所民警丁長海所說的“神器”,是所里新配備的水上智能救生艇。7月5日,一名男子海釣時因不熟悉漲潮時間被困礁石。派出所民警僅用1分鐘,就通過水上智能救生艇將其轉移到安全區域。
苗文俠是浙江省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分局東港派出所機動隊隊員。他切身感受到了高科技給水域救援工作帶來的變化:在近日的一次夜間救援中,他操控新型水上救援機器人下水,完成一次堪稱“教科書式”的救援行動,僅用6分鐘。
“過去遇到類似的溺水警情,民警要冒險下水,受水流、體力限制,救援成功率難以保障。”苗文俠感慨,現在水上救援機器人可突破限制,實現遠程操控、精準救援,能更好地保障水域安全。
如果把舟山公安用于實戰的新型水上救援機器人比作“會跑的救生圈”,那么昆山市公安局創新打造的防溺水視頻算法可以看做“電子救生員”。該算法能通過對畫面中人員位置、姿態、動作軌跡的智能分析,提前預警溺水風險。該算法上線以來,已成功預警并干預多起潛在溺水險情。
7月9日,四川省合江縣部分區域因強降雨天氣引發洪澇災害。合江縣公安局特巡警大隊“蜀警飛鷹”航空隊以3架警用無人機為核心,構建“空中救援走廊”,僅用2小時就完成6平方公里的三維建模,精準標記17處群眾被困地點,為指揮部科學調配沖鋒舟力量提供決策支撐。洪峰過境期間,航空隊累計完成12批次應急物資投送。洪水退去后,航空隊運用無人機多光譜掃描技術,72小時內完成受災區域全覆蓋搜索。
從江蘇的“水陸空聯動”到四川的“空中救援走廊”,從山東的水上智能救生艇救援到湖北的無人機搜救,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公安水域救援工作的各個環節。
構建立體化水域救援新機制
從“碎片化應對”向“體系化防控”躍升
宿遷駱馬湖是江蘇四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達238平方公里,沿岸和中心地帶旅游景點眾多。
針對駱馬湖防溺水工作實際,宿遷市公安局湖濱新區分局科學設置防溺水智能微型應急救援站。每個救援站內存有救生圈2個、救生衣3套和救生繩,設有“一鍵報警”按鈕和救生竿等設備。
“一旦發生溺水事故,群眾即可報警或者打開救援站取出救生設備,第一時間施救!”7月11日,湖濱新區分局曉店派出所民警李勇向記者介紹。
像這樣的救援站,駱馬湖沿岸已建成16個。
在四川,公安機關聚焦水域救援工作,總結提煉舟船救援技術矩陣、蛙人作業技術體系等救援新機制,不斷提升應對水域突發險情的專業處置能力與救援效能。其中,舟船救援技術矩陣的編組作戰技術核心是“1+2”指揮體系,即1艘指揮艇統籌和2艘作業艇作業。3艘船艇既可運用三角拖拽法協同穩定被困人員,也可以采用鐘擺救援術,利用水流特性進行擺渡。蛙人作業技術體系制定了標準化水下作業流程與協同配合方案,為在復雜危險水域中實施精準、安全的救援行動建立規范。
唐志林是遂寧市公安局船山區分局老池派出所所長。他向記者介紹了新近發生的一起依托跨區域警務協作開展救援的案例:在涪江水域,一名釣魚老人因上游泄洪被困河中的“孤島”。接到報警后,唐志林立即操控警用無人機飛抵現場,精準投送救生裝備,為后續沖鋒舟救援贏得時間。
“過去各自為戰,現在通過科技共享實現聯防聯控。”唐志林介紹,川渝兩地公安牽頭建立的遂潼毗鄰地區水上警務合作中心整合了高空視頻、警用無人機巡邏和應急聯動平臺資源,保障毗鄰重點水域安全。
在一次多部門聯合救援行動中,煙臺市公安局萊山分局運用警用直升機定位、警用無人機投送救生設備,醫療艇“無縫”接應,使救援時間縮短近40%。
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推行快定位、快調度、快聯動“三快”機制,展示了智慧警務的優勢。7月7日深夜,市南分局接到群眾報警,稱其19歲的女兒離家出走。分局立即啟動“三快”機制,于次日零時從海邊浴場找回女子。
各地公安機關的實踐中,落水救援正由“碎片化應對”向“體系化防控”躍升。
提升實戰演練科技含量 從“人力救援”到“智慧救援”蝶變
近年來,公安機關通過開展比武競賽、技能培訓,不斷提升水域救援能力,為守護群眾生命安全構筑安全防線。
在新余市公安局暨陽警務工作站水上救援演練現場,救援人員運用智能救生設備,僅用3分鐘就成功將百米外的“落水者”營救上岸。分宜縣公安局引入智能遙控救生圈;贛州公安利用虛擬現實系統,讓民警在模擬實戰場景中練習心肺復蘇、繩索救援等技能。
針對暑期外地游客增多、沿海惡劣天氣增多、溺水突發情況增多、近岸救援任務增多的實際,威海市公安局開展專業化比武培訓,鍛造水域救援“尖兵”。7月8日清晨,一陣急促的呼救聲突然劃破威海半月灣沙灘的寧靜,瞭望塔值守人員發現一名“游客”在近海掙扎,一場模擬實戰的水上救援演練就此拉開序幕。威海市公安局環翠分局孫家疃派出所聯合環翠區北山路消防救援站、威海市游泳協會等單位,通過一場實戰演練,進一步拉緊夏日海濱安全警戒線。
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分局聯合千島救援隊開展海域演練。演練過程中,分局巡特警大隊副大隊長張玉棟操控水上機器人快速托起“落水者”,警用無人機實時回傳畫面輔助指揮。“每快一秒就可能挽救一個家庭。”張玉棟介紹,普陀公安通過“無人機+水上飛翼”聯合演練,提升了立體救援能力。
為全面提升團隊協同作戰能力,確保民警具備在緊急情況下開展聯動救援的能力,瀘州公安機關6月以來已成功舉辦兩期水上搶險救援專項培訓。參訓民警趙海旭表示,團隊磨合讓警用無人機飛手、舟艇操作手間的配合“精準如機械齒輪”。
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裝備使用,更源于基層民警的智慧。
襄陽公安鼓勵民警創新,3名民警先后登上“公安大講堂”分享落水救援等工作經驗,襄州區分局雙溝派出所民警劉海改裝中型無人機,創新加裝喊話器和照明設備,并設計“高空吊物結”快速拋投救生圈;太倉公安67名持證飛手覆蓋所有沿江派出所;浙江公安將繩索救援、無人機偵查納入比武科目,推動技術迭代;江西公安聯合多部門演練,通過復盤優化人機協同流程……
科技為盾,守護水域安瀾。未來,隨著更多技術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公安機關必將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守護水域平安。
搭建全域防溺水預警體系 從“事后處置”到“事前預防”嬗變
暑期以來,隨著氣溫飆升,溺水事故進入易發期、高發期。公安機關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搭建全域防溺水體系,實現從“事后處置”到“事前預防”的嬗變,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智能“哨兵”24小時值守
“您已進入危險區域,請盡快離開!”近日,在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李氏大祠附近水域,記者剛靠近岸邊,立桿上的防溺水預警系統立即發出語音警示。永豐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民警藍偉明介紹,防溺水預警系統依托科技手段,可自動識別靠近水域的人員,并通過語音勸離。
在江蘇省海安市新通揚河生態廊道,記者看到了紅外落水報警系統的實戰效果:一名兒童不慎滑入岸邊淺水區,紅外落水報警系統瞬間觸發聲光報警;民警通過視頻確認后,2分鐘內趕到現場。
——排查風險隱患守護水域安全
浙江公安聚焦“水上救援共同體”建設,聯合救援隊、民間組織等力量,對涉險公共區域開展拉網式、滾動式風險隱患排查,常態化巡查重點水域。對發現的風險隱患,主管部門及時開具整改通知書,并督促落實整改。
江西公安機關通過“治安三張圖”系統動態標注涉水風險點位,結合警用無人機巡航,形成感知、預警、處置閉環。江西省公安廳治安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分析歷年溺水警情,精準劃定高風險時段和區域,推動防溺水工作從“人防”向“技防”升級。
——空地聯動織密防護網
為及時排除涉水隱患,荊州市公安局沙市區分局在重點水域設立聯合執勤點,實現陸上巡查、水上巡邏、空中監控無縫銜接。
青島市公安局在全市100個臨海、臨河等重要水域點位部署水上救援機器人,并建立坐標分布圖,實現防汛物資調用的扁平化指揮;通過高科技實現海岸線200米范圍無死角監控,夜間識別精度達90%,形成“空中+水面”的立體監控體系。 (本報北京8月7日電)
執筆:本報記者 王彬
素材提供:本報記者楊青春、李宗吾、林珊、趙越、張佳怡、肖瑋,通訊員曹鈺華、曹海峰、孫明健、陶奕、陳科聞、費荻、廖琬均、劉鑫、余炫、陳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