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8-12 09:05:08
原標題:讓山東花生在塞內加爾開花結果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讓山東花生在塞內加爾開花結果
來源:農民日報
參會學員參觀當地企業。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 供圖
夏日炎炎,海風陣陣。近日,“科創中國”中國—塞內加爾花生全產業鏈國際培訓班在山東青島結業。十多名來自塞內加爾的農業從業者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在十余天的培訓中,循著花生育種、種植、加工和銷售等全產業鏈軌跡,探尋花生產業提質增效的“塞內加爾方案”。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塞內加爾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花生研究所(以下簡稱“花生所”)的合作源遠流長,此次培訓將“中塞”農業合作推向系統化、常態化,讓一粒小花生成為中塞友誼的生動注腳。
作為非洲花生生產大國,塞內加爾花生種植面積達1800萬畝,不同于中國花生的“精播細種”,塞內加爾的花生還延續著“馬拉人耕”的播種方式,粗放的田間管理、滯后的病蟲害防治,讓這片適宜花生種植的土地始終難獲豐產。
“山東花生畝產可達900斤,我們的平均畝產才200多斤,畝產近600斤的懸殊差距,是我們來山東學習的最大動力。”塞內加爾農業研究所區域抗旱能力提升研究中心花生選育專家法耶的話,道出了參會學員們的共同心聲。
花生所所長張建成介紹,中國花生常年推廣高產抗病品種,普及地膜覆蓋、滴灌、機械化等技術。塞內加爾仍然以傳統種植模式,品種老化,缺乏先進滴灌設施,受氣候影響大。中國農戶能夠從科研機構獲得不斷迭代改進的高產抗病品種,能夠通過全國農技推廣獲取最新的栽培技術,而且在花生生產中的起壟、播種、施肥、除草、覆膜等多項功能都被機械替代,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希望這些已被中國常態化使用的技術,也能在未來解決塞內加爾花生種植戶的問題。
從事中塞農機貿易的莫克塔法爾,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康建明課程“花生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裝備”的內容:中國的花生精播機每畝播種量精準可控,作業原理是先起壟后鋪膜,然后在膜上打孔精量播種,最后在種行覆土鎮壓,根據地塊大小可以適配不同行數的播種機,比人工作業效率提高20倍以上。“不同于農機生產廠商提供的冷冰冰的數字,在課上,我可以和專家交流很多生動案例,回到塞內加爾,我要給種植戶提供更好的購機服務。”他說。
病蟲害防治不力也是阻礙當地花生增產的一大痛點。塞內加爾農戶防治意識淡薄,往往“見蟲防治”,損失已造成。培訓班上,花生所專家給出了“綠色方案”:針對當地常見的害蟲,采用性誘劑誘殺成蟲、生物防治協同治理,既降低農資購買成本,又減少農藥使用,提升出口競爭力。“原來不用多花錢,也能把病蟲害管好。”塞內加爾農業研究所負責人薩爾在筆記本上畫下了防治流程圖。
從種植環節到病蟲植保,中國的“良種良法”,正一點點解開塞內加爾花生產業的“低效密碼”。
“沒想到花生能加工出這么多產品,餅干、蛋白粉、化妝品原料……”在青島一家花生深加工企業參觀時,塞內加爾蔬果加工企業代表們拿著產品手冊,不停向翻譯詢問加工工藝。在塞內加爾,花生加工還停留在炒制、榨油等初級階段,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企業代表們表示,要把山東花生的全產業鏈模式帶回去。
花生所黨委書記宋景華介紹,此次培訓期間,從育種到種植,從機械到加工,花生所可謂傾囊相授。“1989年引進的‘花11’,現在還在塞內加爾的田里結果;這次培訓播下的‘合作種子’定會結出更豐碩的果實。”宋景華說。
培訓期間,塞內加爾易布拉西瑪尼亞斯公立大學與花生所達成合作意向,內容包含塞方爭取每年將派10名留學生到山東學習農業技術,塞內加爾與中國的農業合作正從“零星交流”走向“常態互動”。
“我們派留學生來學技術,你們派專家去指導,企業再把設備和加工技術帶過去,產業鏈才能真正建起來。”薩爾說。目前,多家山東農機企業已與塞內加爾客商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首批適配當地土壤的花生精播機有望年內進入塞內加爾市場。
從一粒種子的交流,到全產業鏈的攜手;從技術培訓,到人才共育,中塞花生產業合作正沿著“一帶一路”,向著更深遠的共贏未來延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