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5-08-19 09:10:08
原標題:戈壁灘上的智慧棗園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戈壁灘上的智慧棗園
來源:工人日報
“觀景臺上看到若羌百畝紅棗園,棗樹枝頭上綴滿了碩果。若羌的紅棗,我覺得無論是從防沙固沙,還是從經濟價值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優質的作物。”科普博主沈容膝感嘆道。
近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主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宣傳部、網信辦承辦的“高質量發展看新疆”網絡主題活動走進若羌縣吾塔木鄉庫爾貴村萬畝紅棗示范基地。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通過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不僅提高了若羌紅棗的種植效率與品質,鞏固了“若羌紅棗”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地位,還讓棗樹成為當地各族群眾的“致富樹”“幸福樹”。
近年來,新疆紅棗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目前新疆有2900余家紅棗相關企業,今年以來新增注冊企業超120家,同比去年同期增長9.32%。
若羌素有“中國紅棗之鄉”的美譽,近年來,為進一步夯實若羌紅棗品牌優勢,若羌縣全面啟動紅棗提質增效戰略,每年安排縣財政資金1000萬元,用于鼓勵棗農開展棗樹間移間伐、節水灌溉、施農家肥等科學種植措施,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引導棗農從過去的重產量向重品質轉變。
若羌縣萬畝紅棗示范基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若羌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合作建立,基地總面積500畝,品種以灰棗為主,冬棗、駿棗為輔,棗樹平均樹齡在20年以上,畝產干棗可達700~800公斤。
示范園內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全面實行紅棗摘心、抹芽、“高產、矮化、低化”修剪技術,深施農家肥、有機肥,實現若羌紅棗優質、豐產。
走進萬畝紅棗示范基地,物聯網技術也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種植模式。“目前示范基地內智慧棗園項目主要包含棗園小氣候監測站、蟲情監測站、土壤墑情監測站等。”若羌縣紅棗科學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艾和太爾·蘇來曼說,“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光照強度和溫度等關鍵指標,棗農們可精準調控水肥管理,大幅提高了種植效率。”
通過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土壤濕度、光照、溫度等環境參數,確保棗樹健康生長,同時,依托智能化的農業管理平臺,農民可以輕松地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基地還運用了智能化的倉儲和物流管理,確保了紅棗從基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新鮮度和品質。
智慧農業的全面應用,不僅提高了紅棗的產量,還進一步確保了其品質,使之更受消費者歡迎。艾和太爾·蘇來曼介紹,目前全縣紅棗種植總面積達到23.38萬畝,去年干棗總產量達到8.21萬噸。
若羌縣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較為適宜紅棗的生長。經過考察后,若羌縣將紅棗產業作為支柱產業,通過“種植—研發—加工—銷售”全鏈條打造,實現了“一棵棗樹富一方百姓”的愿景。
宋禮是若羌縣庫爾貴村的致富帶頭人,紅棗種植初期,他率先將自己的20畝地栽種紅棗,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1年,他改種20畝紅棗成功,成為村里最先富起來的人。
宋禮致富后主動擔任紅棗技術志愿服務隊隊長,免費為各族群眾提供紅棗管護技術指導。在他的帶領下,周邊的各族群眾紛紛加入種植紅棗的行列中,互相學習紅棗技術、互相幫助生產生活。
“一個人富不叫富,全村人富才算富。”宋禮說。在宋禮等“棗專家”的帶動下,通過組建紅棗嫁接隊,開展結對子幫扶等活動,庫爾貴村成為全縣最早靠種植紅棗富裕起來的村,全村生活條件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如今,紅棗已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樹”,全縣已有14家紅棗加工企業,推出了紅棗酒、紅棗醋、紅棗干等深加工產品,顯著提升了紅棗價值。
萬畝紅棗示范基地既是若羌縣實現產業振興的有力抓手,同時也是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有力見證者。各族群眾通過發展紅棗產業口袋鼓起來了,特別是庫爾貴村家家戶戶住上了小二樓、開上了小汽車、喝上了純凈水,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若羌紅棗”品牌價值的提升使其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而其生態效益同樣顯著——曾經的荒涼戈壁如今綠意盎然,風沙減少,小氣候改善。數據顯示,若羌縣年均大風天氣減少9天,沙塵天數降低15.2%,23萬畝棗林不僅固定了沙土,更孕育了豐收的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